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秦观词比兴手法初探
作 者: 田姝娅
导 师: 李子广
学 校: 内蒙古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秦观 比兴 思想性 艺术性
分类号: I207.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秦观词的研究在整个宋词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比兴的研究也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将比兴的研究与秦词的研究相联系,以比兴为切入点来研究秦观的词,揭示秦词在比兴运用方面的独特魅力,对于秦词的艺术价值的认识有很大的助益。本文试图从比兴出发,从比兴的发展、含义,具体到秦词中比兴的运用几个方面来分析秦词的比兴,总结秦词比兴的独特性。本文以《淮海集》为依据,分三个部分来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从比兴出发,从比兴的发展和主要观点述要来分析比兴。首先是比兴的产生和文人对比兴的认识来说明比兴的演变过程,然后,分析徐复观对比兴的认识和发展,包括对比兴含义的解释和比、兴二者本质的区别,赋、比、兴三者融合的形态体貌和比兴在作品中的位置变化。再就宋词中比兴的运用作一个说明。第二部分,从秦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来分析秦词的比兴。首先,从思想内容来分析比兴与思想表达之关联,然后就艺术特色方面来说明比兴在秦词中的表现形式,包括意象的选取、意境的营造和比兴在词中的位置变化,比兴所处的位置不同,他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的深度也就不同。最后,从情感、寄寓、意境等几个方面就秦词比兴手法运用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作一个简单的分析。第二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论证部分。第三部分,是秦观喜用比兴手法的原因探究。从创作时代背景的客观原因和词人自身的主观原因两方面入手。客观原因方面包括诗体到词体的演化、词体向诗体的靠拢、创作文人的内敛心态和比兴手法的发展成熟四个方面。主观原因是秦观“专主情致”的创作思想和“婉约为正’的创作风格,秦观对慢词创作手法的开拓,还有就是对苏轼的继承和发展。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0 引言 10 一 比兴的发展演变及主要观点述要 10-20 (一) 从诗之比兴到词之比兴 10-14 1、比兴的产生 11-12 2、比兴手法的发展 12-14 (二) 比兴的含义 14-16 1、比兴的含义及二者的区别 14-15 2、赋、比、兴三者的融合 15-16 3、比兴的变例 16 (三) 宋词之比兴手法的运用 16-20 二 秦观词中的比兴 20-40 (一) 秦词的思想内容与比兴之关联 20-26 1、情爱之怨 21-23 2、贬谪之悲 23-26 (二) 秦观词比兴手法的运用 26-34 1、意象的选取 26-27 2、意境的营造 27-29 3、比兴的技巧化一位置变化 29-34 (1) 开头 30 (2) 中间位置 30-32 (3) 结尾 32-34 (三) 秦词比兴的审美意韵 34-40 1、情感凄婉、真挚 35-36 2、寄寓深沉、高远 36-38 3、意境含蓄、朦胧 38-40 (1) 移情于物,物我合一 39 (2) 使用模糊手段,突出朦胧意境 39-40 4、意象细腻、轻柔 40 三 秦词大量使用比兴的原因 40-45 (一) 从诗体到词体的延伸 40-42 1、诗到词的演化 40-41 2、词向诗的靠拢 41 3、内敛的文人心态 41-42 4、比兴手法的发展成熟 42 (二) 词人情感的表达需要 42-45 1、“专主情致”的创作特点 42-43 2、“婉约为正”的词风 43 3、慢词创作手法的开拓 43-44 4、对苏轼的继承、发展 44-45 结语 45 参考文献 45-48 致谢 48
|
相似论文
- 《大宋宣和遗事》研究,I207.412
- 杜牧僧寺诗研究,I207.22
- 对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藏族服饰的调查报告,J523.5
- 中国知识分子无奈人生的内心独白,I207.42
- 平面设计视觉语言及其在数字时代的重新解读,J524
- 陆在易艺术歌曲艺术性分析,J605
- 对明式家具艺术性研究,J525.3
- 论木雕在室内环境中的运用及装饰性,J314.2
- 探析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海报的发展,J524
- 虚拟现实技术在多媒体课件中的应用研究,TP391.9
- 时装绘画的创新研究,J204
- 中国动画片艺术性表现问题研究,J954
- 探讨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中的“三性”原则,J905
- 湘西地区土家族民间音乐艺术探究,J607
- 《诗经》修辞对现代汉语修辞的影响,I207.22
- 我国竞技健美操六人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艺术性研究,G831.3
- 赋比兴手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G633.3
- 居住建筑形态设计探究,TU241
- 柳永秦观言情词比较,I207.23
- “公共性”·“艺术性”,J0-4
- 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社会学分析,G623.5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词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