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文人写作伦理的表现和演变

作 者: 宋菲菲
导 师: 方克强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写作伦理 写作行为 伦理使命 个人表意 群体诉求 鬼神信仰
分类号: I207.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文学伦理学开始成为文人学者关注的对象。与叙事伦理相仿,本文探究的“写作伦理”作为术语,虽相对陌生,却同样是打破文学和伦理学学科界限的理论尝试。不过,与叙事伦理不同,写作伦理不是赋予文学修辞以伦理维度,而是赋予写作行为以伦理维度。由于写作本质上为作家与读者的交际行为,作家个人与读者群体之间天然存在伦理关系,而本文要做的就是从伦理层面考量作家的写作行为,探讨作家在写作过程中于真、善的选择,于个人表意和群体诉求的处理。如此一来,研究对象也就从作品文本转移至写作主体——作家;相应地,研究方法也不再拘泥于某部作品或局限于文本细读,而是结合历史背景、综合各方资料(作家的其他作品或言论);且因是写作行为的伦理维度,写作伦理不完全等同于现实伦理,而形成于写作者与读者的主体间性,在不同时代下有其自身基点。总的来说,本文将顺应当今文学伦理学的研究趋势,从写作主体切入谈写作行为内在蕴含的伦理要求,通过“古代-现代-后现代”这条时间线索演绎写作伦理的变迁,呈现古今文人在写作过程中对自身伦理使命的不同认识。第一部分通过魏晋文人干宝、曹丕,呈现以隐微秘传为表现的古典写作伦理。在少数人读的理论著作中隐微透露无神倾向,在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里则凸显鬼神实存,以个人表意的退位满足乱世之下的群体诉求。这种看透不说透、隐秘真实思想的写作行为虽有“欺众”、“愚众”嫌疑,却体现了古典文人舍真求善的伦理使命。第二部分通过启蒙文人鲁迅、周作人,呈现以真相揭示为表现的现代写作伦理。虽认识到鬼神为俗众精神载体,笔下的故事却更多揭露真相,而非提供道德力量。对真相的揭示终究高于对善的宣扬,群体诉求由此退位于个人表意。纵使真相严酷,亦袒露真知以启蒙,这便是现代写作伦理舍善求真的表现。第三部分通过寻根文人韩少功、王安忆,呈现以自我颠覆为表现的后现代写作伦理。诉诸传统习俗却又忍不住揭露其中愚昧,对真相的绝对揭示、对读者的绝对坦诚导致寻根之作最终成为对根的批判。在舍善求真上,后现代写作伦理与现代写作伦理可谓一脉相承,在“求真表真”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呈现文人的自我颠覆。由写作者对巫鬼习俗的不同处理可见,古人以道德为基点而舍真求善、今人以真理为基点而舍善求真。对自身写作之伦理要求的不同认识带来了古人的秘而不宣,带来了今人的开诚布公,而呈现写作伦理的演变——由文治教化、满足群体诉求的“善”转变为拨开迷雾、直射人心的“真”。拥有真知就意味着宣扬真理、揭示真相?鲁迅代表的启蒙愿望之落空,韩少功体现的当代作家之困境,在呼唤我们重审写作伦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须达到知识精英的思想深度,更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如此深度,都能成为鲁迅笔下面对血淋淋真相的“猛士”,社会需要道德维系,俗众需要精神寄托。若能领会古人的良苦用心,或许能借古鉴今,从古人的隐微秘传那找到启蒙困境的出路。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1
前言 关于写作伦理  11-16
  (一) 研究现状和背景  11-12
  (二) 写作伦理的理论建构  12-13
  (三) 研究价值和方法初探  13-16
一、以隐微秘传为表现的写作伦理  16-24
  (一) 干宝与《搜神记》  16-19
  (二) 魏晋文人的隐微秘传  19-21
  (三) 以隐微秘传为表现的古典写作伦理  21-24
二、以真相揭示为表现的写作伦理  24-34
  (一) 鲁迅与《女吊》  24-27
  (二) 启蒙文人的真相揭示  27-30
  (三) 以真相揭示为表现的现代写作伦理  30-34
三、以自我颠覆为表现的写作伦理  34-42
  (一) 韩少功与《爸爸爸》  34-36
  (二) 寻根文人的自我颠覆  36-38
  (三) 以自我颠覆为表现的后现代写作伦理  38-42
结语 从隐微到启蒙  42-47
  (一) 从舍真求善到舍善求真  42-43
  (二) 从群体诉求到个人表意  43-44
  (三) 启蒙困境的出路  44-47
参考文献  47-50
  参阅著作  47
  参阅文献  47-48
  理论著作  48-50
后记  50

相似论文

  1. 苦难与疼痛的社会生产及其社会根源,C912
  2. Web2.0时代写作主体的探究,H193.6
  3. 网络写作初探,I04
  4. 博客用户写作动机与写作行为的关系研究,F49
  5. 嵌入式评分标准对考生写作行为的影响,H315
  6. 汉神学政治与杂记体志怪小说之形成,I207.41
  7. 汉唐时期盗墓现象研究,K878.8
  8. 女人与城市二重奏,I207.42
  9.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中国现代海派文学特征,I207.42
  10. 用生命擦拭生命,I207.42
  11. 矗立的“象”—萧红、张爱玲小说意象比较研究,I207.42
  12. 达·阿尤尔扎纳小说研究,I207.42
  13. 多彩的塞北乡村画卷—何申小说论,I207.42
  14. 论张贤亮小说的才子佳人模式,I207.42
  15. 论刘醒龙小说中的人文关怀,I207.42
  16. 颠覆与坚守,I207.42
  17. 全球化语境下上海与香港都市文化的比较研究,I207.42
  18. 青蛇论,I207.42
  19. 晚清狭邪小说的上海书写与想象,I207.42
  20. 朱天文、朱天心:交相映照的小说世界,I207.42
  21. 微观权力下的女性身体与自我认知建构,I207.4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新体小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