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P2P覆盖网中应用层组播技术的研究
作 者: 张云
导 师: 禹继国
学 校: 曲阜师范大学
专 业: 计算机应用技术
关键词: IP组播 应用层组播 P2P覆盖网 LCcast H-Ring
分类号: TP393.0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多,网络上涌现了许多以多媒体为特征的新应用,如视频点播、计算机协同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等。这些以多媒体为特征的新应用具有数据量大、持续时间长、时延要求高等特点。如果采用传统单播和广播机制的转发技术解决这些问题,会增加网络的传输负担,对网络带宽造成极大的浪费,所以许多研究者提出了组播的概念。组播属于一点到多点(和多点到多点)的通信方式,即多个接受者同时接受一个组播源所发送的相同信息。相对于传统单播和广播机制,组播明显降低了冗余数据包的复制率,并有效的利用了网络带宽,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广播风暴”。组播的体系结构分为IP组播和应用层组播。IP组播是网络层组播,它主要通过路由器来实现组播技术。由于IP组播技术在网络中存在许多缺点,许多研究学者开始反思IP组播体系结构本身的问题,提出了应用层组播的新思想。应用层组播在端系统上实现了组播转发功能,并且它们没有改变网络架构,因此能够很快地使用到实现高效的商业内容分配的网络中。与此同时,P2P技术飞速发展,P2P网络中的每台主机既是客户机又是服务器,对等网络本身又能构成一个覆盖网,这个为在应用层上实现组播业务提供了便利,对应用层组播技术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对P2P覆盖网的应用层组播技术进行了研究。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IP组播技术分类以及存在的问题,着重介绍了应用层组播的相关知识,包含基本思想,优点和缺点,分类以及评价标准。第二章介绍了P2P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以及应用层组播技术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几种经典的应用层组播协议以及P2P覆盖网中应用层组播技术的应用。第三章提出了一种新的组播方案LCcast,分别从覆盖网组织,节点加入,节点退出和失效以及数据的传输等方面描述LCcast,并给出了节点加入算法描述,数据传输的算法描述以及相应的代码。最后给出了仿真实验分析结果。第四章给出了新的H-Ring模型,分别从覆盖网的拓扑结构,节点加入,节点离开和失效,数据的传输等四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给出了数据传输的算法描述和仿真实验分析。第五章总结全文并给出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一章 绪论 9-14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9-10 1.2 应用层组播技术的研究 10-13 1.2.1 IP组播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 10-11 1.2.1.1 IP组播技术 10 1.2.1.2 IP组播技术存在的问题 10-11 1.2.2 应用层组播技术 11-13 1.2.2.1 应用层组播的概述 11 1.2.2.2 应用层组播的分类 11-12 1.2.2.3 应用层组播的评价标准 12-13 1.3 论文主要工作 13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3-14 第二章 P2P覆盖网和应用层组播技术 14-22 2.1 P2P简介 14-16 2.2 应用层组播的研究现状 16-21 2.2.1 几个经典的应用层组播协议 16-18 2.2.2 基于P2P覆盖网的应用层组播技术 18-21 2.3 本章小结 21-22 第三章 LCcast:一种分层分簇的应用层组播方案 22-35 3.1 覆盖网结构 22-23 3.2 节点的加入 23-26 3.3 节点的离开和失效 26-27 3.4 数据传输 27-30 3.4.1 簇中的数据传输 27-28 3.4.2 环上的数据传输 28-30 3.5 性能分析 30-34 3.5.1 MYNS仿真平台 31-32 3.5.2 定义性能参数 32-33 3.5.3 仿真实验分析 33-34 3.6 本章小结 34-35 第四章 H-Ring:一种基于层环的应用层组播模型 35-44 4.1 覆盖网的拓扑结构 35-38 4.1.1 簇的划分 36-37 4.1.2 领导节点的评估方法 37-38 4.1.3 簇的规模 38 4.2 节点加入 38-39 4.2.1 Chord环上虚拟节点的加入 38-39 4.2.2 下层网络的节点加入 39 4.3 节点离开和失效 39-40 4.3.1 普通节点的离开 39-40 4.3.2 领导节点的离开 40 4.3.3 虚拟节点的离开 40 4.3.4 节点失效 40 4.4 数据的传输 40-41 4.4.1 上层网络的数据传输 40-41 4.4.2 下层网络的数据传输 41 4.5 性能分析 41-43 4.6 本章小结 43-44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44-45 5.1 总结 44 5.2 展望 44-45 参考文献 45-48 附录1 MYNS仿真平台搭建 48-49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9-50 致谢 50
|
相似论文
- 基于负载均衡的混合型应用层组播模型研究,TP393.02
- 基于总线环混合结构的可靠组播协议的研究,TP393.04
- 安全应用层组播组成员管理模型,TP393.08
- 视频监控系统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实现,TP277
- 基于混合P2P网络的应用层组播系统研究与实现,TP393.02
- 宽带接入网的功能改造,TN915.6
- 酒钢生产指挥中心数字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277
- 视频流应用层组播系统设计与实现,TN919.8
- 基于IP组播的密钥管理技术研究,TP393.08
- 基于分层分簇的流媒体应用层组播技术研究,TN919.8
- 基于应用层组播技术的流媒体系统研究与设计,TN919.8
- 基于多媒体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研究与实现,TN927.2
- 靶向性泛素化降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和胰岛素受体的肿瘤基因治疗策略,R730.5
- 基于节点综合性能的总线型应用层组播模型,TP393.02
- 一种自组织的应用层组播层次密钥管理方案,TP393.08
- 基于优先级的应用层组播横向差错恢复模型,TP393.02
- 基于层叠网的源驱动文件分发系统设计与实现,TP393.02
- 基于连接调整的非结构化P2P网络覆盖网拓扑优化方法研究,TP393.02
- 基于P2P技术的广电新媒体网站设计与实现,TP393.092
- P2P覆盖网络中的组播问题研究,TP393.02
- 集群三元空间的研究,TP3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 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 > 计算机的应用 > 计算机网络 > 一般性问题 > 计算机网络结构与设计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