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透视

作 者: 靳晓静
导 师: 屠忠俊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新闻学
关键词: 非诚勿扰 相亲节目 媒介分析
分类号: G2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9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10年,国内电视荧屏上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栏目为代表的婚恋交友节目迅速升温。各家省级卫视纷纷推出此类节目,力图在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在电视节目的发展史上,这是国内迄今为止出现的第三次相亲类节目高潮。在媒介化社会,受众选择、使用、依赖媒介,对于信息永无止境的需求甚至依赖是媒介化社会形成的主体牵引力;媒介则反映、渗透、建构社会环境。本文把《非诚勿扰》节目置于媒介化社会的大背景下,从社会、媒介、受众互动机制的层次,探究婚恋交友节目盛行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文章认为,民主自由意识的觉醒使婚恋爱情观多样化,为《非诚勿扰》节目提供了生存土壤和节目资源;消费主义盛行,直接导致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盛行,使婚恋价值观呈现出一些混乱的状态,急需加以引导;大众文化兴起使电视节目话语权由精英下放到大众,以满足大众强烈的倾诉欲;话语内容由公共事务向个人事务置换,丰富了节目内容,为涉及情感、交往的婚恋节目提供了空间;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失范、个体的原子式生存状态及其强烈的倾听和倾诉欲望,也是《非诚勿扰》类节目的生存动力。文章指出社会转型期受众群中个人主义盛行,自我意识强化,爱情婚恋观呈现实用性特征;都市化社会中的受众群的倾诉和倾听的欲望,使受众对媒介的选择、使用和依赖行为都大为增强。文章指出《非诚勿扰》节目存在问题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观念的缺失与过度娱乐化,对真实性的漠视以及难以规避的综艺节目生命周期性宿命。文章对《非诚勿扰》类节目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高收视率、高品质同行,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不断变革,借鉴内地综艺节目30年的发展经验和《相约星期六》的成功经验。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0
1 绪论  10-17
  1.1 选题意义  10
  1.2 选题背景  10-14
    1.2.1 内地婚恋节目发展历程  10-12
    1.2.2 国外婚恋节目启示  12-14
      1.2.2.1 定位独特,避免同质化竞争  13
      1.2.2.2 不以“出位话题”取胜  13
      1.2.2.3 娱乐中注重节目的真实性  13-14
  1.3 理论基础  14-17
    1.3.1 媒介化社会中媒介、受众、社会互动机制  14-16
    1.3.2 传媒消费主义  16-17
2 《非诚勿扰》节目概况  17-26
  2.1 《非诚勿扰》节目的构成要素分析  19-23
    2.1.1 自愿参与者  19-20
    2.1.2 竞争行为  20-21
    2.1.3 真实记录  21
    2.1.4 特定情境  21-22
    2.1.5 目的  22
    2.1.6 规则  22
    2.1.7 艺术加工  22-23
  2.2 节目历程  23-26
    2.2.1 兴起期(2010.1.15~2010.3.7)  23
    2.2.2 高潮期(2010.3.13~2010.5.30)  23-24
    2.2.3 转折点(2010.5.31~2010.6.18)  24
    2.2.4 调整期(2010.6.19 至今)  24-26
3 《非诚勿扰》节目盛行的原因  26-38
  3.1 社会层面的原因  26-30
    3.1.1 国人民主自由意识大为增强  26-27
    3.1.2 消费主义盛行  27-28
    3.1.3 大众文化崛起  28-29
      3.1.3.1 话语权由精英到大众的下放  29
      3.1.3.2 话语内容由公共事务向个人事务的转换  29
    3.1.4 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凸显  29-30
      3.1.4.1 社会道德失范  29-30
      3.1.4.2 城市化带来的都市病  30
  3.2 媒介层面的原因  30-35
    3.2.1 电视节目运作的商业化  31-33
      3.2.1.1 节目制作流程“快餐化”和“戏剧化”  31-32
      3.2.1.2 精心打造细节  32
      3.2.1.3 精心配置嘉宾  32
      3.2.1.4 大量配播冠名广告  32-33
    3.2.2 节目凸显娱乐化功能  33
    3.2.3 媒介发挥设置议题、建构环境的功能  33-35
  3.3 受众层面的原因  35-38
    3.3.1 社会转型期受众的变化  35-36
    3.3.2 受众选择、使用、依赖媒介  36-38
4 《非诚勿扰》存在的问题  38-42
  4.1 履行社会责任的观念的缺失与过度娱乐化  38-41
  4.2 对真实性的漠视  41
  4.3 难以规避的综艺节目生命周期性宿命  41-42
5 对《非诚勿扰》类节目今后改进的对策建议  42-49
  5.1 高收视率、高品质同行  42-43
  5.2 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不断变革  43-44
  5.3 借鉴内地综艺节目发展的历史经验  44-46
  5.4 借鉴《相约星期六》的成功经验  46-49
    5.4.1 三个“真”和八个“心”  47
    5.4.2 不断创新节目形式  47-48
    5.4.3 不只是娱乐  48
    5.4.4 全媒体打造品牌  48-49
参考文献  49-53
后记  53

相似论文

  1. 当下婚恋交友节目的阵痛与反思,G222
  2. 从《非诚勿扰》看消费快感与社会性别重构,G206
  3. 以整合营销传播的视角透析《非诚勿扰》,J943.1
  4. “媒介景观”:多方话语的博弈“场”,G222
  5. 从目的论角度看电影《非诚勿扰》的字幕翻译,H315.9
  6. 基于自主依存理论对电影《非诚勿扰》幽默话语的认知分析,H13
  7. 论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及社会意义,G222
  8. 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非诚勿扰》存在问题及对策,G222
  9. 中国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叙事研究,G222.3
  10. 交友外衣下的“秀场”,G222.3
  11. 电视相亲类节目的话语特色及策略,G222.2
  12. 列维—斯特劳斯传播思想研究,G206
  13. 电视相亲节目热潮下的当代婚恋观传播现象研究,G206.2
  14. 我国电视相亲节目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222
  15. 地产广告研究及上海市商业地产个案分析,F713.8
  16. 回到部落时代,G206.2
  17. 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研究,G222.3
  18. 媒介分析:新闻第二落点研究,G206.2
  19. 中国手机媒体与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G206
  20. 消费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电视婚恋节目探析,G222.3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科教电视节目编导策略研究,G222.3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广播、电视事业 > 编辑、写作和播送业务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