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神农本草经》探讨经方方证对应下对症用药

作 者: 黄雄杰
导 师: 王新佩
学 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临床基础
关键词: 药症 经方 《神农本草经》 对症用药 专病专药 诸病通用药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分类号: R24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9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方剂因具诸多优点而被后人誉为“经方”,即“经典方剂”。从药物的选择、用量、配伍、剂型、炮制、煎服法、禁忌等方面来看,张仲景对药物运用把握非常娴熟精细。然在张仲景自序中罗列的参考书籍,像似药物学的著作只有《胎胪药录》,由于句读因素,完全可能是《胎胪》和《药录》两部书籍。可惜,至今没有任何文献有其具体内容的记载。《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唯一一部成书早于《伤寒杂病论》的药物学专著。受直接文献依据缺乏的限制,尚不能证明张仲景依据《本经》遣药组用经方。然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汉时期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后代医家及当代学者研究比较认同以《本经》来注解经方,因此,张仲景间接参考《本经》也不无可能。《本经》直接陈述病症而不谈药理。《伤寒杂病论》言病症而不谈病理,或将病理蕴含在病症中。客观朴实性为两部著作的共同特点。证是中医以四诊对患者病态的整体概述,方剂用以整体调整患者从病态趋向于中和之态。药物在方证中的作用,即药证。《伤寒杂病论》出现后,理法方药逐渐结合,对药性的认识从最初客观感知的病症描述逐渐转向抽象的药证论述。药症论述的代表作为单方小方时代的《本经》,而当代中医院校的《中药学》教材则是最典型的药证论述著作。药证是方证的基础。在治法指导下,以药证来组方,标志着中医从经验用药向理论指导用药的转变。药证的论述有助于认识把握药性作用规律,从而扩大了药物运用的范围。然药物针对具体病症的作用,即药症,却更能体现药物的个性。药症虽未明确提出,然从历代方书及医案来看,医家一直有意无意将药证与药症配合运用。经方正是方证与药症结合的典范。在历代注释《伤寒论》、《金匮要略》及经方的著作中,经方方证及药证论述甚详,系统考证论述经方药症最早的医家为日本的占益东洞和其弟子邨进杶,其著作《药征》和《药征续编》中,首先列出每味药物的病症主治,再选《伤寒论》条文以考证。这种以方证逆测药物对症作用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注家注解《伤寒杂病论》中虚言玄揣之偏,体现了药物的特点。然而,其单以药症认识药性而彻底放弃药证,几乎不承认药证存在,未免矫枉过正,增加了药物运用的机械之性,似有复归经验用药之举。清·邹衍在《本经疏证》中,则将方证、药证以及药症三者结合来论述药性,且论证资料不局限于经方,引证渊博,把药物从药证与药症两方面论述的很完备。本论文重点探讨经方方证对应下各药物的药症。通过药症研究,希望达到以下成果:①凸显药物针对病症的作用特点;②体现药物作用部位的定向靶性;③体现《本经》的特点和价值;④注解经方条文多一条药症思路;⑤纠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注家的部分虚言玄揣的内容;⑥论述一种方证、药证以及药症三者结合运用的临证方法,提高临床疗效。研究对象:论文以药物为研究对象。经方中总计使用174味药,有136味药载于《本经》,占全部药物的78%。论文所探讨的79味药物及其药症,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综合筛选:①优先选取经方中出现≥5方次的药物;②参考张仲景药法研究方面的著作;③初步对照分析《本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等三部著作的统计归纳信息。研究内容:每味药物论述的内容分为五部分:①《本经》与《名医别录》对药物的记载;②经方中药物的应用(方次、加减、最大用量及比例);③方证对应下药症;④不确定药症;⑤总结及讨论。其中,内容③和内容④为研究的中心。通过考证分析,初步筛选出的药症,分为“方证对应下药症”与“不确定药症”两部分。“总结及讨论”中将确定的药症再分为专症(病)专药与非专症(病)专药。研究方法:①逻辑学的“归纳推理的密尔方法”;②中医“以经解经”的方法;③中医自身学科特点。考证的主要依据:①《本经》的条文;②经方条文;③历代古医籍;④现代临床研究及运用。

全文目录


目录  3-5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9
正文说明  9-11
1 半夏  11-15
2 甘草  15-21
3 桂枝  21-23
4 生姜  23-25
5 大枣  25-29
6 芍药  29-33
7 干姜  33-36
8 人参  36-38
9 附子  38-40
10 茯苓  40-43
11 麻黄  43-45
12 大黄  45-47
13 白术  47-49
14 黄芩  49-51
15 蜜  51-52
16 杏仁  52-53
17 细辛  53-54
18 枳实  54-55
19 石膏  55-57
20 当归  57-58
21 黄连  58-59
22 厚朴  59-60
23 栝蒌(根、实)  60-61
24 牡蛎  61-63
25 阿胶  63-64
26 五味子  64-66
27 川芎  66-67
28 地黄  67-68
29 柴胡  68-69
30 栀子  69-71
31 芒硝  71-73
32 桃仁  73-74
33 桔梗  74-75
34 黄芪  75-77
35 泽泻  77-78
36 知母  78-79
37 龙骨  79-80
38 葛根  80-81
39 滑石  81-82
40 蜀椒  82-83
41 葶苈  83-84
42 百合  84-85
43 乌头  85-86
44 黄柏  86-87
45 麦门冬  87-88
46 甘遂  88
47 牡丹  88-89
48 蟅虫  89-90
49 赤石脂  90-91
50 猪苓  91-92
51 薤白  92-93
52 橘皮  93-94
53 薏苡仁  94-95
54 赤小豆  95
55 巴豆  95-96
56 蜀漆  96-97
57 鳖甲  97-98
58 虻虫  98-99
59 水蛭  99
60 瓜蒂  99-100
61 升麻  100-101
62 苦参  101-102
63 白头翁  102-103
64 旋覆花  103-104
65 艾叶  104
66 竹茹  104-105
67 代赭石  105-106
68 瞿麦  106-107
69 茵陈蒿  107-108
70 射干  108-109
71 麻子仁  109
72 文蛤  109-110
73 酸枣仁  110-111
74 柏叶  111-112
75 蜘蛛  112
76 鸡屎白  112-113
77 葵子  113-114
78 款冬花  114-115
79 紫菀  115
正文总结  115-117
结语  117-118
参考文献  118-119
致谢  119-120
个人简历  120

相似论文

  1. 张明雪教授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研究,R249
  2. 论《金匮要略》痰饮病与水气病的关系,R222.3
  3. 《金匮要略》化瘀利水法的研究,R222.3
  4. 《伤寒论》虚词“而”与“颇”析义,H141
  5.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祛湿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R289
  6. 含乌头类金匮方汤药的毒性分析,R285
  7. 经方治疗痹症之研究,R255.6
  8. 《伤寒论》同病异治之治疗原则的研究,R222
  9. 基于方证相应学说的《伤寒论》方证整理与因机证治初探,R222
  10. 《伤寒论》药对配伍规律的研究,R222
  11. 经方温法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R275
  12. 试论伤寒论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及临床应用,R222
  13. 《伤寒论》方剂的英译研究,R222
  14. 《伤寒论》营卫理论探讨及桂枝汤的应用研究,R222.2
  15. 黄连阿胶汤化裁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剂型优化及疗效机理研究,R285
  16. 桃核承气汤化裁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剂型优化及疗效机理研究,R285.5
  17. 《伤寒论》寒热并用方药配伍研究,R222.2
  18. 《伤寒论》整体性辨证论治思维之探讨,R222
  19. 《伤寒论》调治脾胃的理论研究,R222
  20. 《伤寒论》清法研究,R222
  21. 调和营卫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R27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医案、医话(临床经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