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后危机时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

作 者: 陈亮
导 师: 刘书印
学 校: 河南大学
专 业: 金融学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宏观审慎监管 框架 系统性风险
分类号: F83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4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和经济形势风起云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金融危机逐步升级并迅速席卷全球。触目惊心的巨额损失已强烈折射出既有金融监管体系的脆弱性和局限性,其变化演进已明显滞后于金融体系的飞速发展。随着危机的爆发和冲击,金融微观审慎监管预防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受到了广泛质疑。自上世纪80年代起,建立在最低资本要求下的微观审慎监管逐渐成为各国银行业监管实践的主流。但是近20年来,虽然微观审慎监管不断加强,金融危机爆发的强度却只增不减。其主要原因在于:随着金融业的飞速发展,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不断增强,在横向上,广泛的混业经营使金融机构融为一体无限增加了金融体系的同质性和顺周期性;在纵向上金融创新日新月异,越来越来的表外业务和高杠杆率,使高回报率与高风险的资产泡沫并存。在整个金融体系的不断动荡面前,微观审慎监管由于信息和工具的匮乏,难以有效捕捉潜伏于体系内的系统性风险,也不具备相应的政策手段预防风险的冲击,阻断危机的蔓延。在某种机制下,微观审慎监管甚至成为了系统性冲击的诱因之一。此次危机的重要教训在于: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理念仅仅关注微观金融机构的健康,已经不足以应对不同于传统特征的系统性风险冲击。监管机制一旦忽视了金融体系巨大的风险敞口,通过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间的正向反馈机制,金融危机将难以避免。理论界普遍认为:在各国金融监管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兼具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两个层面,同时注重微观层面的风险承担和宏观层面的风险传导。微观审慎分析着重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宏观审慎分析则特别强调整个金融体系的总体稳定,后者可以从宏观视角测度各种不确定因素,及时发出风险预警,适时运用金融稳定政策加以干预,有效抑制系统性风险的蔓延和金融危机的传播。危机爆发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实施,将监管辐射至整个金融体系层面,着眼于金融系统的内部关联和与实体经济的外部影响上,通过有效地政策实施,抑制跨市场和跨行业的金融同质性和顺周期性,全面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已成为国际社会金融监管的改革共识。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当前金融危机为研究背景,以系统性风险的成因为主要突破口,通过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研究,探索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具体路径,考察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的体制设置、工具配合、政策协调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目前,对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探讨刚刚起步,且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相关理念、具体概念、对微观审慎监管的补足等单一视角。本文以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理论演进作为分析基础,结合国外相关政策借鉴,初步提出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理论构想,并论述了在中国的具体适用,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后续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基于后危机时期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对金融监管政策体系的重大调整,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金融危机中源于制度层面的风险因素,探讨金融监管在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两种理念上的失衡如何引发系统性风险,并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微观审慎的制度缺陷和理念局限、探讨宏观审慎在监管目标、监管方法、监管标准等多个方面的比较优势,奠定后叙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理论基础。采用规范性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当前系统性风险的独特性进行具体评述,并藉此提出构建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政策建议。在理论实践上,本文对系统性风险的具体成因、构成要素、作用机制等理论要件进行了综合分析,据此推演了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内容和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理论构想。随后继续推进理论纵深,根据中国系统性风险的独特性,对构建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进行了初步理论探索。全文的逻辑发展脉络注重政策上的针对性和理论上的普遍性,通过对系统性风险的标识逐步确立宏观审慎的政策取向,为应对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和防控系统性风险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具有较强实践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2
1 导论  12-18
  1.1 选题背景  12-14
  1.2 研究意义  14-15
  1.3 论文主要创新点  15-16
  1.4 论文的逻辑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8
2 文献综述  18-24
  2.1 国外理论界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现状  18-20
  2.2 国内理论界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现状  20-22
  2.3 对相关文献的评述以及本文研究的问题  22-24
3 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理论问题  24-36
  3.1 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的形成背景  24
  3.2 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区别  24-29
    3.2.1 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在概念上的区别  24-26
    3.2.2 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在逻辑上的区别  26-28
    3.2.3 宏观审慎监管的性质  28-29
  3.3 宏观审慎监管与系统性风险  29-30
    3.3.1 系统性风险的定义  29
    3.3.2 系统性风险的新特征  29-30
  3.4 宏观审慎政策干预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原理  30-36
    3.4.1 金融体系顺周期性表现的根本原因  31-33
    3.4.2 羊群效应导致的金融同质性问题  33-34
    3.4.3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大而不能倒”问题  34-36
4 后危机时期国际层面基于金融监管理念的重大调整  36-44
  4.1 美国金融监管方案的改革措施  36-38
    4.1.1 中央银行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实施监管  36
    4.1.2 强调各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与相互制衡  36-37
    4.1.3 无疏漏的覆盖式监管网络  37
    4.1.4 加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监管合作  37-38
  4.2 欧盟金融监管方案的改革措施  38-39
  4.3 英国金融监管方案的改革措施  39-41
    4.3.1 应对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措施  39
    4.3.2 建立逆周期的制度安排  39-41
  4.4 国际组织基于金融监管规则的改革措施  41-44
    4.4.1 《巴塞尔协议Ⅲ》全面升级金融体系监管标准  41-42
    4.4.2 国际组织的联系协调机制  42-44
5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理论推演  44-52
  5.1 自上而下的宏观审慎监管体制框架  44-46
  5.2 系统性风险的监测评估系统  46-48
    5.2.1 系统风险的监测指标体系  46-47
    5.2.2 系统性风险的评估  47-48
  5.3 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设计  48-51
    5.3.1 逆周期的资本缓冲机制  48-50
    5.3.2 逆周期的其他政策工具  50-51
  5.4 基于宏观审慎范畴的配套政策安排  51-52
6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中国视角  52-62
  6.1 中国的系统性风险的特征与形成机制  52-55
    6.1.1 中国金融机构共同风险敞口的独特性  52-54
    6.1.2 中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独特性  54
    6.1.3 中国系统性风险的独特性  54-55
  6.2 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政策建议  55-58
    6.2.1 宏观审慎政策监管工具的选择  55-56
    6.2.2 相关政策及机制的协调配合  56-57
    6.2.3 建立基于宏观层面的信息化系统平台  57
    6.2.4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57-58
  6.3 宏观审慎政策安排中需要梳理的问题  58-62
    6.3.1 宏观审慎监管的相关制度安排  58
    6.3.2 自动稳定机制与相机决策机制  58-59
    6.3.3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59-60
    6.3.4 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政策的配合  60-62
7 主要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方向  62-66
  7.1 主要研究结论  62-64
  7.2 后续研究方向  64-66
参考文献  66-70
致谢  70-7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2-73

相似论文

  1. 带填充墙框架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TU323.5
  2. 基于OSGi的领域内框架扩展方法研究及应用,TP311.5
  3. 基于SOA的Portal定制系统的优化与实现,TP311.5
  4. 基于框架的课文口头复述训练对初中生英语口头能力的影响,G633.41
  5. 基于框架的词汇教学对高一学生写作中的假朋友现象的影响,G633.41
  6. 基于IAD框架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公共物品的供给影响因素分析,X33
  7. 农业供应链系统网络平台的构建,S126
  8. 自尊类型、自我框架对风险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B849
  9. 国际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A811
  10. 大学生风险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研究,B842
  11. 不完备信息系统的完备化及其上的知识获取,TP311.13
  12. 后金融危机时代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关系调适研究,F249.26
  13. 基于节点智能交互的物联网数据处理研究,TP391.44
  14. Banach空间上基和框架扰动的研究,O177.2
  15. 基于分布式环境压力测试问题的研究,TP311.52
  16. 汉语框架自动识别中的歧义消解,TP391.1
  17. G公司战略选择与研究,F426.6
  18. 内嵌开洞填充墙框架结构有限元非线性分析,TU323.5
  19. 高速公路服务区综合服务建筑标准化设计研究,TU248
  20. 框架理论在英语辩论中的应用研究,H311.9
  21. 面向Seam框架的PIM到PSM转换研究,TP311.52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金融、银行 > 中国金融、银行 > 银行制度与业务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