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12-15岁不同发育类型青少年体成分、体型特征及体脂率推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作 者: 杨涌
导 师: 张大超
学 校: 河南大学
专 业: 运动人体科学
关键词: 青春中期 发育类型 体型 体脂率 推测方法
分类号: G804.4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2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由于生活年龄和生物年龄的差距,在青春期存在着不同的发育类型,在青春期开始的年龄、结束年龄以及发育速度、发育程度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使得个体在身体成分和体型等方面的差异也很明显。12-15岁又是整个儿童青少年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时期,不同发育类型的儿童青少年,其体内脂肪含量、去脂体重、不同部位的脂肪含量占全身脂肪含量的比例及其分布等方面的差异也很大,男女性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本研究探讨12-15岁不同发育类型青少年身体成分变化和分布规律,以及体型发育规律,并采用身体形态法、皮褶厚度法(ST)、生物电阻抗法(BIA)、双能量X线吸收法(DEXA)对同一受试者进行同步测试,以DEXA测量结果为校标,系统、客观地对测试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建立适合中国儿童青少年12-15岁发育规律的体脂率推测方法。本研究同样可以为今后全国学生体质状况的评价、以及最终构建适用于我国不同人群身体脂肪成分的评价体系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研究选取北京市七十一中学正常健康学生(生活年龄为男13~15岁,女12~14岁)15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9,女74。研究拍摄手一腕骨X射线片,根据中华05判定其骨龄,在同性别同一生活年龄段里,把骨龄减去生活年龄的差值大于等于1的定为该生活年龄早发育组,大于-0.5小于0.5的作为正常发育组,小于等于-1的定为晚发育组。测量各个研究对象身体八个部位的皮褶厚度,采用生物电阻抗测量法和双能量X线吸收法测量全身体脂含量和体脂率。分析不同发育类型青少年身体成分变化规律、分布规律及Heath-Carter体型规律,同时比较分析三种不同方法测量与推算体脂率的差异,发现:1、12-15岁不同发育类型男女生,各形态指标、身体成分、八个部位皮褶厚度以及体脂分布等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差异随个体发育成熟度的高低呈同步变化。2、13-15岁不同发育类型男生全身体脂主要分布在下肢和躯干两个部位,并且早发育组躯干脂肪含量要大于下肢脂肪含量,正常发育组和晚发育组均为下肢脂肪含量大于躯干脂肪含量;12-14岁女生全身体脂主要分布在下肢和躯干两个部位,三种发育类型均为躯干脂肪含量大于下肢脂肪含量。3、13-15岁不同发育类型男生,早发育组体型明显偏向偏中胚层的内胚层,正常发育组体型偏向均衡的外胚层,晚发育组体型明显偏向均衡的外胚层;12-14岁女生,早发育组体型明显偏向偏中胚层的内胚层,正常发育组体型偏向偏外胚层的内胚层,晚发育组体型明显偏向偏内胚层的外胚层。4、12-15岁不同发育类型男女生内因子值,早发育组>正常发育组>晚发育组;中因子值,早发育组>正常发育组>晚发育组;外因子值,早发育组<正常发育组<晚发育组。5、12-15岁不同发育类型男女生体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内因子和中因子上;男女生早发育组的内因子值明显大于晚发育组,而外因子值明显小于晚发育组。6、13-15岁不同发育类型的男生体型差异主要原因是髂嵴上部皮褶厚度、修正上臂围和HWR指数的变化;而造成不同发育类型12-14岁女生体型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肩胛部皮褶厚度、修正上臂围、修正小腿围、股骨远端宽和HWR指数的变化。7、在对生物电阻抗法和皮褶厚度法推算全身体脂率结果的比较和分析中发现,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或测量皮褶厚度推算全身体脂率的方法是可行的,但以往皮褶厚度推测方法推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存在较大误差,而儿童青少年专用设备InBodyJ20测量的结果准确性较高,但不适合大规模人群调查研究。8、本研究采用皮褶厚度法建立的推算全身体脂率的公式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具体公式如下:男生Fat%=0.812+0.749х肱三头肌皮褶厚度+0.393х腹部皮褶厚度-0.555х肱二头肌皮褶厚度+0.337х大腿部皮褶厚度女生Fat%=14.191+0.421х髂嵴上部皮褶厚度+0.399х胸部皮褶厚度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2
1 前言  12-14
  1.1 选题依据  12-13
  1.2 研究目的  13-14
2 文献综述  14-28
  2.1 概念  14
  2.2 身体成分评价理论模型  14-16
    2.2.1 两组分模型(Two-Compartment Models)  14-15
    2.2.2 多组分模型(Multi-compartment Models )  15-16
  2.3 身体成分的内涵、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  16-19
    2.3.1 身体成分的内涵  16-17
    2.3.2 身体成分变化的一般规律  17-18
    2.3.3 身体成分影响因素  18-19
  2.4 骨龄的测量  19-20
  2.5 体型评价  20-21
  2.6 体脂率的测量和评价方法  21-25
    2.6.1 身体指数法(Body Mass Index)  21-22
    2.6.2 围度测量法(WHR)  22
    2.6.3 皮褶厚度法(ST)  22-24
    2.6.4 水下称重法(Hydrodensitometry)  24
    2.6.5 双能量X 线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  24-25
    2.6.6 生物电阻抗法(BIA)  25
  2.7 青春发育中期不同发育类型青少年的体型特征及体脂率评价现状  25-28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28-32
  3.1 研究对象  28-29
  3.2 研究方法  29-30
    3.2.1 文献资料法  29
    3.2.2 专家访谈法  29
    3.2.3 试验法  29-30
  3.3 数据处理  30-31
  3.4 技术路线  31-32
4 结果与分析  32-78
  4.1 不同发育类型青少年身体成分及体脂分布特点  32-43
    4.1.1 体脂含量、体脂率、肌肉含量、骨矿含量、骨密度特征分析  32-36
    4.1.2 体脂含量、体脂率的性别差异  36-37
    4.1.3 体脂在头颈部、上肢、下肢和躯干的分布特点  37-43
  4.2 不同发育类型青少年皮褶厚度特征分析  43-52
    4.2.1 男生  43-46
    4.2.2 女生  46-49
    4.2.3 性别差异  49-52
  4.3 不同发育类型青少年体型特征分析  52-63
    4.3.1 Heath-Carter 体型法所含指标的差异性比较  52-58
    4.3.2 不同发育类型Heath-Carter 体型的差异性比较  58-63
      4.3.2.1 不同发育类型三因子体型特征  58-62
      4.3.2.2 不同发育类型Heath-Carter 体型分布  62-63
  4.4 皮褶厚度与体脂率的相关关系  63-64
  4.5 三种测量技术测量与推算体脂率结果的比较  64-71
    4.5.1 皮褶厚度推算结果与DEXA 测量结果的比较  64-69
    4.5.2 生物电阻抗测量结果与DEXA 测量结果的比较  69-71
  4.6 皮褶厚度推算全身体脂率回归公式的建立  71-78
5 讨论  78-88
  5.1 不同发育类型青少年身体成分变化规律  78-80
    5.1.1 不同发育类型青少年体脂含量、体脂率、肌肉含量、骨矿含量及骨密度变化规律  78-79
    5.1.2 不同发育类型青少年体脂的分布规律  79-80
  5.2 不同发育类型青少年 Heath-Carter 体型规律  80-83
  5.3 三种测量技术测量与推算体脂率的效果  83-86
    5.3.1 皮褶厚度推算体脂率的效果  84-85
    5.3.2 生物电阻抗测量体脂率的效果  85-86
  5.4 推测公式的可行性  86-88
6 结论  88-90
参考文献  90-94
附件  94-101
致谢  101-102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2-103

相似论文

  1. 寄主体型和日龄对广大腿小蜂产卵选择和后代发育适合度的影响,S476.3
  2. Heath-Carter法在脑卒中患者体型特征评定中的应用研究,R743.3
  3. 特殊体型数字化服装定制系统,TP391.72
  4. 青年女性贴体牛仔裤结构研究,TS941.2
  5. 基于三维人体测量的女性下装人台研究,TS941.17
  6. 武汉地区男子足球运动员体型分析及原型自动生成模型建立,G843
  7. CFD在工程中的一些应用,O35
  8. 单肩包带的舒适性研究,TS941.1
  9. 东华原型的持续性研究,TS941.17
  10. 基于东华原型A体型到C体型快速推板的研究,TS941.62
  11. 成都地区中老年女性体型研究,TS941.17
  12. 东华原型的补充性研究,TS941.17
  13. 婴儿服装结构设计的探讨,TS941.716.1
  14. 基于三维形态分析的未成年人人台研究,TS941.52
  15. 上海地区高龄女子轮椅使用者裤装研究,TS941.1
  16. 服务于品牌定位的工业化人台规格细分体系的建立,TS941.17
  17. 孕妇下体体型特征与裤装原型研究,TS941.17
  18. 东华原型的持续性研究,J523.5
  19. 带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地震反应分析,TU973.2
  20.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12与心脏HERG钾通道相互作用并调控通道功能的研究,R331
  21. 大变幅流量下溢洪道水力特性试验研究,TV131.6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体育理论 > 体育基础科学 > 运动人体测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