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不同剂量维生素C补充在体育考生备考期间作用的研究

作 者: 胡静
导 师: 郭林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运动人体科学
关键词: 维生素C 健美操专项学生 大强度训练 免疫指标 机能评价 上呼吸道感染率和感冒率 血常规
分类号: G804.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2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正确而充足的营养是运动者提高运动成绩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消除疲劳和避免运动损伤的必要条件。尽管运动员会食用营养平衡的膳食,但运动时消耗的营养素较多,运动者需要的营养素比每日推荐的膳食每日标准量要多,因此运动者很难从日常膳食中摄取足够的营养素,这时,运动者的营养补充就显得特别重要。运动者必须额外的补充一些营养素,如:维生素C等以保持和提高运动成绩,预防运动损伤。众所周知,运动训练会导致体内自由基的升高,这有可能会导致肌肉损伤的增加和运动能力的下降。Vc是众所周知的抗氧化剂,能保护肌肉组织免受破坏。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不同剂量的维生素C在体育考生备考期间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上呼吸道感染率和感冒率、血常规指标、肌肉损伤程度、体重和运动成绩的作用。本研究选取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魏桥中学高二健美操专项男生12名,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三组,每组四人。依照实验方案分别进行六周大强度的训练和营养补充,空白对照组吃糖丸、小剂量组每天服用100mg天然维生素C,大剂量组每天服用150mg天然维生素C。以运动员运动训练周期开始前的调整期作为基础值,进行六周大强度训练和维生素C补充的实验数据采集。分析大强度运动状态下维生素C补充对运动者上呼吸道感染率和感冒率、血常规指标、肌肉损伤、体重及身体机能的影响,探讨大强度运动下运动者如何补充维生素C以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实验结果表明:(1)大剂量组受试者血常规指标中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比率、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血红蛋白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血小板压积在六周的维生素C补充后都有下降趋势,其中中性粒细胞有显著性差异,中性粒细胞比率、血小板压积、有极显著性差异,平均血红蛋白量接近有差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单核细胞比率、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嗜碱性粒细胞比率、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在六周的维生素C补充后有上升的趋势。其中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比率有极显著性差异,嗜酸性粒细胞、红细胞分布宽度有显著性差异。小剂量组受试者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血红蛋白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及血小板压积数量都减少,其中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血红蛋白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分布宽度下降趋势不明显,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血小板、血小板压积在补充维生素C后有明显差异,其P值分别是0.035和0.014。空白对照组受试者血常规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血红蛋白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淋巴细胞比率、单核细胞比率、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等指标都有下降趋势,其中淋巴细胞存在显著性差异,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比率、嗜碱性粒细胞比率、平均血红蛋白体积、血小板、嗜酸性粒细胞比率有上升的趋势,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比率、有显著性差异,嗜碱性粒细胞比率有极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运动训练对受试者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2)大剂量组上呼吸道感染率低于小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感冒率更是明显低于小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小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上呼吸道感染率没有任何不同,感冒率反而要高于空白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受试者个体差异造成的。(3)大剂量组、小剂量组、空白对照组体重指表经过六周的训练和维生素C的补充有下降趋势,但是无显著差异性。(4)大剂量组受试者、小剂量组受试者、空白对照组受试者其代表肌肉酸痛程度的数值在补充维生素C后呈下降趋势,且具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差异性不同。(5)大剂量组受试者立定跳远成绩呈上升的趋势,但是无显著性差异;俯卧撑成绩呈上升的趋势,但是第四周相比第三周下降,无差异性;侧举腿成绩呈上升的趋势,四周后有显著性差异,五周后有明显差异,六周后有极显差异;坐位体前屈成绩呈上升趋势,但不具有差异性;伸膝次数呈上升趋势,且在三周后具有显著性水平,其中五周后具有极显著性差异。小剂量组受试者立定跳远成绩呈上升趋势,且具有显著性差异;俯卧撑成绩呈上升趋势,第四周和第六周与补充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其它各周与补充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侧举腿成绩呈上升趋势,四周后与补充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几周与补充前相比无显著差异性;坐位体前屈成绩呈上升趋势,六周后与补充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几周无显著差异性;伸膝次数呈上升趋势,五周后与补充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六周后与补充前相比有极相显著性差异。空白对照组立定跳远成绩呈上升趋势,但与补充前立定跳远成绩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俯卧撑成绩呈上升趋势,六周后俯卧撑成绩与补充前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其他几周差异性不显著;侧举腿成绩呈上升趋势,六周后与补充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几周无显著性差异;坐位体前屈成绩有提高的趋势,但是无显著差异性;伸膝次数呈上升趋势,五周后与补充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六周后与补充前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10
Abstract  10-13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13-14
1 前言  14-49
  1.1 维生素C 简介  15-18
    1.1.1 维生素C 的英文名称及别名  15
    1.1.2 维生素C 的发展史  15
    1.1.3 维生素C 的来源  15-16
    1.1.4 维生素C 的特点  16
    1.1.5 补充维生素C 的禁忌与补给须知  16
    1.1.6 维生素C 过量的表现  16-17
    1.1.7 维生素C 的适宜用量  17-18
  1.2 补充维生素C 的必要性  18-23
    1.2.1 维生素C 的生理作用  18-19
    1.2.2 维生素C 在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功能方面的作用  19
    1.2.3 在预防疾病方面维生素C 的作用  19-23
      1.2.3.1 维生素和普通感冒  19-20
      1.2.3.2 维生素C 在伤口愈合方面的作用  20
      1.2.3.3 维生素C 在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作用  20-21
      1.2.3.4 维生素C 在癌症方面的作用  21-22
      1.2.3.5 维生素C 在中毒中的作用  22
      1.2.3.6 维生素C 在贫血方面的作用  22-23
      1.2.3.7 人体内不能自主合成维生素C  23
  1.3 运动对运动者的作用  23-28
    1.3.1 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3-28
      1.3.1.1 免疫器官  25-26
      1.3.1.2 免疫细胞  26
      1.3.1.3 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26
      1.3.1.4 淋巴细胞  26-28
  1.4 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8-37
    1.4.1 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  28-29
    1.4.2 运动对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  29
    1.4.3 运动对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29
    1.4.4 运动对单核细胞的影响  29
    1.4.5 运动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29-30
    1.4.6 运动对T 淋巴细胞的影响  30-32
      1.4.6.1 运动对T 细胞数量变化的影响  30
      1.4.6.2 运动与T 细胞亚群变化的关系  30-31
      1.4.6.3 运动对T 细胞功能的影响  31-32
    1.4.7 运动与B 淋巴细胞  32-35
      1.4.7.1 运动与B 淋巴细胞数目变化的影响  32-33
      1.4.7.2 B 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  33-34
      1.4.7.3 运动与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  34-35
    1.4.8 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  35
      1.4.8.1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及特点  35
      1.4.8.2 运动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35
    1.4.9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35-37
      1.4.9.1 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35-36
      1.4.9.2 不同运动方式对血液红细胞理化性质的影响  36-37
      1.4.9.3 长期运动训练对血液红细胞的影响  37
  1.5 运动影响免疫功能的机理  37-41
    1.5.1 “开窗”理论  37-38
    1.5.2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  38-39
    1.5.3 谷氨酰胺影响机理  39-40
    1.5.4 免疫抑制因子影响机理  40
    1.5.5 自由基学说  40
    1.5.6 营养物质损耗学说  40-41
    1.5.7 免疫系统的功能  41
  1.6 不同运动方式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1-44
    1.6.1 长期的适中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1-43
    1.6.2 大强度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3-44
  1.7 竞技健美操的相关研究  44-45
    1.7.1 竞技健美操的定义  44
    1.7.2 竞技健美操的特点  44-45
  1.8 维生素C 与运动  45-48
    1.8.1 维生素C 与运动引起的免疫抑制  45-46
    1.8.2 维生素C 与运动能力  46-47
    1.8.3 维生素C 与肌肉损伤、肌痛、肌力  47
    1.8.4 维生素C 与热休克蛋白和保护性酶  47-48
  1.9 选题依据  48-49
2 研究方法  49-54
  2.1 研究对象  49-50
  2.2 研究方法  50-54
    2.2.1 运动时间和负荷量  50-51
    2.2.2 补充方法  51
    2.2.3 测试指标  51
    2.2.4 测试方法和测试仪器  51-54
      2.2.4.1 采样  51-52
      2.2.4.2 指标测定  52-54
    2.2.5 数据分析  54
3 实验结果  54-62
  3.1 血常规指标的变化  54-58
    3.1.1 持续补充维生素C 六周后大剂量组血常规的变化  54-55
    3.1.2 持续补充维生素C 六周后小剂量组血常规的变化  55-57
    3.1.3 持续补充维生素C 六周后空白对照组血常规的变化  57-58
  3.2 持续补充维生素C 六周后上呼吸道感染和感冒率的变化  58
  3.3 肌肉酸痛程度变化  58-59
  3.4 体重的变化  59-60
  3.5 体适能指标的变化  60-62
4 讨论  62-67
  4.1 不同剂量维生素 C 对体育考生血常规变化的影响及评价  62-65
  4.2 不同剂量维生素 C 对体育考生上呼吸道感染率和感冒率的影响  65
  4.3 不同剂量维生素 C 对体育考生体重的影响  65
  4.4 不同剂量维生素 C 对体育考生肌痛及肌力的影响  65-67
  4.5 不同剂量维生素 C 对体育考生体适能指标的影响  67
5.结论与建议  67-70
  5.1 结论  67-68
  5.2 建议  68-70
参考文献  70-78
致谢  78-7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79
附录  79-102

相似论文

  1. 维生素E和C对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S963.1
  2. 不同健康状态对临床实验指标的影响及其与HLA-DQB1等位基因的关联,R346
  3. 南京地区引入藏獒及几种国外犬的种质特性比较研究,S829.2
  4. 脑出血伴临床实验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其与15个STR位点的关联,R743.34
  5. 硒和VitC对高氟所致氧化应激、DNA损伤及Bcl-2蛋白表达影响研究,R599
  6.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血常规的影响,R512.91
  7. 马油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TS225.2
  8. 四种骨质疏松治疗药物对原代SD大鼠成骨细胞MGP表达的影响,R580
  9.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研究,R589
  10. 培元抑瘤汤联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指标及肿瘤标志物的影响,R734.2
  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相关指标的临床研究,R259
  12. 活性维生素D_3类药物马沙骨化醇的合成研究,R914
  13. 维生素E对免疫抑制产蛋鸡的调控效应研究,S831.5
  14. 烯丙基羟化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生物转化制备1α-羟基维生素D的研究,TQ924
  15. 钙和维生素D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S831.5
  16. 日粮硒与维生素E缺乏对雏鸡胰腺中硒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S831.5
  17. 饲粮不同维生素预混料和能量水平对二郎山山地鸡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S831.5
  18. 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D_3对松浦镜鲤幼鱼影响的研究,S963.1
  19. 半滑舌鳎维生素C及牙鲆、大菱鲆胆碱营养生理研究,S917.4
  20. 辅酶B_(12)合成菌的筛选及相关合成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应用,TQ925
  21. 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中VE含量的方法研究,O657.7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体育理论 > 体育基础科学 > 运动生物化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