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实用主义哲学影响下的胡适文学观研究

作 者: 孔令辉
导 师: 姜桂华
学 校: 沈阳师范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胡适 文学观 实用主义哲学
分类号: I206.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对文学美的认识、白话文理论和文学进化论,是胡适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15年至1916年,这些思想走向成熟,而这种成熟是一种变异。在1915年前,胡适对文学美的认识比较辩证通达,主张文学要兼顾“美感”与“济用”、“绮丽”与“明白”;对白话的关注不多,对白话文学的评价也不高,认为白话文学“尤鲜佳者”;胡适在1905年通过《天演论》接触到了进化论,却没有构建出他的“文学进化论”思想。而在1916年之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胡适对文学美的认识就比较偏执单一了,认为“明白清楚”才是文学美的最高标准;对白话和白话文学投入了巨大的热情,热烈赞扬白话是“活文字”,将白话文学上升到“中国文学之正宗”的地位;在文学发展观上,完成了他的“文学进化论”的理论构建,并仔细梳理出了中国文学语言工具、文体以及文学作品的进化路径。造成胡适文学思想发生变异的原因,就是1915年夏天起胡适开始笃信实用主义哲学,并将实用主义哲学作为自己行动和治学的指南。具体说来,在实用主义哲学“致用即真理”的价值观、彻底工具论和强调渐进的“近利不急功”的进化论影响下,胡适迅速转变了自己的文学思想,最终成熟定型下来,并成功发动了“文学革命”,促使中国文学由古典迈向现代,这是实用主义哲学之于胡适文学思想及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大意义。胡适对待实用主义哲学的态度是颇为实用的,他对实用主义哲学的笃信更多的是一种清醒的理性选择,而不是感情上的彻底接受。这就造成了胡适在文学层面上感情与理性的分裂,亲切鲜活的阅读经验和理论推演下的文学认识之间的矛盾。胡适局限于实用主义哲学,始终无法超越自己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认识,渐次落后于中国文学发展的潮流。实用主义哲学之于胡适文学思想及中国现代文学的尴尬也突显无疑。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7
引言  7-11
第一章 实用主义"致用即真理"价值观的介入与胡适文学美思想的变异  11-17
  一、兼顾"美感"与"济用"、"绮丽"与"明白"  11-13
  二、偏执于"济用"文学和"明白清楚"的美  13-14
  三、实用主义"致用即真理"价值观的介入  14-17
第二章 实用主义彻底工具论的介入与胡适白话文学观的变异  17-24
  一、认为白话文学"尤鲜佳者"  17-19
  二、奉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  19-21
  三、实用主义彻底工具论的介入  21-24
第三章 实用主义"近利不急功"进化论的介入与胡适文学发展观的变异  24-31
  一、接受了进化论、却没有构建出文学进化论  24-25
  二、构建出"一点一滴"的文学进化论  25-27
  三、"近利急功"进化论的介入  27-29
  四、实用主义"近利不急功"进化论的介入  29-31
第四章 实用主义哲学之于胡适文学思想的意义与尴尬  31-38
  一、胡适接受实用主义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31-34
  二、实用主义给胡适文学观带来的矛盾和尴尬  34-36
  三、胡适与实用主义之关系意味深长  36-38
结语  38-39
参考文献  39-42
后记  42-43
个人简历  43

相似论文

  1.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及当代启示,G633.3
  2. 陈序经“全盘西化”思想研究,K263
  3. 舒元舆散文研究,I207.6
  4. 胡适报刊宣传活动与其新闻传播学说研究,I206.6
  5. 《努力周报》时评专栏研究,K261
  6. 中国の「行旅诗」と『古今和歌集』の「羇旅歌」の比较研究,I207.22
  7. 胡适翻译思想研究,H059
  8. 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I206.6
  9. “我以我心写奇幻”:解读C.S.刘易斯的儿童文学创作观,I561
  10.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研究,I712
  11. 胡适人权与民主理论研究,D909.2
  12. 胡适实验主义与其宪政思想及实践关系的研究,D092
  13. 胡适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研究,G219.29
  14. 略论欧战后中国的文化自觉,K261
  15. 论杨义的文学观及其文学研究方法,I206.6
  16. 但丁《论俗语》与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比较研究,I206.6
  17. 论残雪的文学观,I206.7
  18. 论朱光潜的自由主义文学观,I206.6
  19. 何其芳文学批评论,I206.6
  20. 从改写理论角度解读胡适的翻译,I046
  21. 莎士比亚对废名的影响研究,I207.4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