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生态危机理论视阈下的山西“生态兴省”战略研究

作 者: 王娅楠
导 师: 朱桂芳
学 校: 太原理工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生态危机 山西生态问题 “生态兴省”战略 实践途径
分类号: X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和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当代世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很多不容忽视的生态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生态危机理论是其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态危机的产生主要由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人们控制自然的观念和异化消费行为导致。实质上纵观当前众多生态问题,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生态危机与政治导向和其他社会政治方面也有重要关系。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危机已不仅仅局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我国社会也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未来我国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对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所伴生的生态问题的清醒认识,也是对科学发展的准确把握。山西作为全国最重要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之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能源损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生态问题,生态状况改善尤为迫切。2009年11月,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兴省”战略,在对山西生态危机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以政策为导向力求改变山西恶劣的生态现状,对推进山西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意义重大。论文以生态危机为切入点,结合了山西当前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危机,在借鉴生态危机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证“生态兴省”的战略意义和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出山西未来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的路径,结合生态危机理论的进步作用,为如何实现山西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第一章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了简明叙述,并说明了研究所用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引入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综述了理论产生的背景;其次从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控制自然”的意识形态观念、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异化消费四个方面介绍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危机成因的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评析了生态危机这一重要理论的局限性和进步意义。在第三章集中列举了山西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并以生态危机理论的成因为蓝本去探究山西生态危机的成因:除了历史性破坏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之外,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态意识的欠缺是其主要原因,这也成为“生态兴省”战略的主要出发点;第四章从“生态兴省”战略的提出背景入手,从四个不同视角分析了实施“生态兴省”战略的意义,逐层深入,最终论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生态兴省”战略是山西未来生态经济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五章结合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原理,探索山西“生态兴省”的可行性措施,为未来如何解决生态危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社会良好发展提出建议。

全文目录


摘要  3-6
ABSTRACT  6-12
第一章 绪论  12-18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3
    1.1.1 研究目的  12
    1.1.2 研究意义  12-1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5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3-14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4-15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5-18
    1.3.1 研究方法  15-16
    1.3.2 创新之处  16-18
第二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  18-28
  2.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背景及生态危机理论  18-19
  2.2 生态危机理论关于生态危机的成因分析  19-24
    2.2.1 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导致生态问题  19-20
    2.2.2 "控制自然"的意识形态观念加速了生态恶化  20-22
    2.2.3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造成了生态危机  22-23
    2.2.4 异化消费深化了生态危机  23-24
  2.3 生态危机理论评析  24-28
    2.3.1 生态危机理论的局限性  24-26
    2.3.2 生态危机理论的进步性  26-28
第三章 山西面临的生态危机及其成因分析  28-36
  3.1 山西面临的主要生态危机  28-31
    3.1.1 气候干燥,土地荒漠化  28-29
    3.1.2 植被退化,水土流失  29
    3.1.3 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严重  29-30
    3.1.4 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30-31
  3.2 造成山西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  31-36
    3.2.1 历史性生态破坏,粗放型发展模式  31-32
    3.2.2 单一的产业结构,落后的生产方式  32
    3.2.3 无序的资源索取,欠缺的生态意识  32-33
    3.2.4 不健全的政策机制,不完善的环保监管  33-36
第四章 "生态兴省"战略的重要意义  36-42
  4.1 "生态兴省"战略符合当今时代发展潮流  37-38
  4.2 "生态兴省"战略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  38-39
  4.3 "生态兴省"战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9-40
  4.4 "生态兴省"战略是未来山西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40-42
第五章 生态危机背景下实践"生态兴省"的具体途径  42-50
  5.1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2-44
  5.2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倡导新型经济模式  44-46
  5.3 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46-48
  5.4 提高环保监管水平,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48-50
结语  50-52
参考文献  52-56
致谢  56-5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8

相似论文

  1. 遭遇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困境及其可能出路,X2
  2. 威廉·莱斯生态批判理论诠解,X2
  3. 资本批判视野下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B089
  4. 威廉·莱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A811
  5.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研究,X2
  6. 马克思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探寻,X2
  7. 人类的生态危机,I561
  8. 在利益分化时代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X2
  9. 福斯特生态危机理论评析,X2
  10.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及当代启示,X2
  1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X2
  12. 生态主义对科学主义的超越,G301
  13.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奥康纳自然观研究,X2
  14. 青海油田公司企业文化激励功能评价及其实践途径研究,F426.22
  15. 生态道德建设中的生态良心问题探索,B82-058
  16. 论生态需求,X2
  17. 法兰克福学派“人化的自然”观,B089.1
  18.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X2
  19. 基督教教义中的生态思想评析,B978
  20. 启示在荒野,I207.42
  21. 马克思自然哲学中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在中国的当代价值,A811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社会与环境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