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农村经济统计数据空间化研究

作 者: 李雅箐
导 师: 李小娟
学 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专 业: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 农村经济 空间化 地理要素 房山区 GIS
分类号: P20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9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前在我国,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采集与发布基本是以各级行政单元作为统计单位,无法满足政府经济投资决策中,需要基于对象目标范围边界进行研究分析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进一步获得统计单元内部统计数据的分布差异,将空间分辨率较低的统计单元的属性值分解到空间分辨率较高的单元中,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空间化研究。本论文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以土地利用、道路网、高程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以及统计数据为基础,根据“提出问题——分析经济发展空间特征——构建地理要素指标体系——分析地理要素作用——建立空间化模型——检验修正模型——确定模拟表面”的系统研究思路,并最终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构建了2006年500m×500m的房山区农村纯收入空间数据库。论文的主要结论为:(1)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发现北京市房山区农村经济有着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农村经济聚集状况与经济发达程度相对应。房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半数以上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山区)未达到全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经济发展的基本空间格局为东西高、中部低的“U”形结构。(2)在全区尺度上研究地理要素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形要素与区位要素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为负作用,交通要素的效应在添加上其他的要素之后发生变化,不同教育与商业资源要素的作用在逐步添加入方程之后也都有不同表现。(3)在对不同发达区进行地理要素与农村经济作用研究时发现,经济发达区与经济欠发达区受到地理要素的影响较小,而经济不发达区则与大多地理要素的分布关系密切,这对构建修正空间化模型具有指导意义。(4)在构建空间分布模型中,利用基于地理要素回归模型构建的模拟值计算修正系数,对模拟结果进行修正,发现模拟结果精度较高,较直接采用回归模型或面插值方法进行空间化模拟结果更准确。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图目录  9
表目录  9-10
第一章 绪论  10-16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0-1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1-14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1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1-14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4-16
第二章 农村经济统计数据空间化方法研究  16-27
  2.1 农村经济空间化技术路线  16-18
    2.1.1 数据预处理与标准化  17
    2.1.2 经济空间特征分析  17
    2.1.3 相关性分析  17-18
    2.1.4 因子选取与模型确立  18
    2.1.5 表面建模  18
    2.1.6 结果检验评价  18
  2.2 地理要素指标体系  18-22
    2.2.1 土地利用指标  19-21
    2.2.2 地形  21
    2.2.3 交通  21-22
    2.2.4 区位  22
    2.2.5 教育资源  22
    2.2.6 商业资源  22
  2.3 研究中涉及的指标与理论方法  22-27
    2.3.1 相对经济发达指数  23
    2.3.2 空间自相关分析  23-25
    2.3.3 相关性分析  25-26
    2.3.4 多元回归分析  26-27
第三章 北京市房山区农村居民纯收入的空间化  27-54
  3.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  27-29
    3.1.1 研究区概况  27-28
    3.1.2 数据来源  28-29
  3.2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分析  29-38
    3.2.1 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分析  29-32
    3.2.2 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  32-37
    3.2.3 农村经济差异空间特征研究小结  37-38
  3.3 农村经济发展中地理要素作用分析  38-47
    3.3.1 地理要素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模型  38-39
    3.3.2 地理要素对全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39-43
    3.3.3 地理要素对不同发达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43-47
  3.4 农村经济数据空间化模型的构建  47-54
    3.4.1 农村经济空间化网格尺度的选取  48
    3.4.2 农村经济空间化模型的选取与修正  48-51
    3.4.3 农村经济空间化模型的检验与对比  51-54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54-57
  4.1 基本结论  54-55
  4.2 讨论与展望  55-57
参考文献  57-62
致谢  62

相似论文

  1. 基于GIS的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G647
  2. 基于RS与GIS的漓江上游土壤侵蚀研究,S157
  3. 基于GIS的植烟土壤养分分区及推荐施肥研究,S158
  4. 基于GIS和模型的区域生态农业评价研究,S-0
  5. 南通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研究与综合评价,X592
  6. 江淮地区近30年农业气候资源与稻麦生产潜力的演变特征,S162
  7. 基于GIS的温州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S126
  8. 基于元数据的农田信息存储、管理和共享研究,S126
  9. GIS和地统计学应用于泸州植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分区管理技术研究,S158
  10. 浙江省金衢盆地典型土系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S159.2
  11. 基于模型与GIS的棉铃品质地域分异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S562
  12. 典型石油开采区生态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系统研究与构建,X826
  13. 基于GIS和GPS的国土资源动态巡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P208;P228.4
  14. 基于3S技术的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X826
  15. 基于“空间定位”的GIS教学软件开发及应用策略研究,G633.55
  16. 新一代青岛市数字城建档案馆的设计与实现,G270.7
  17. 盘锦市区划地名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11.52
  18. 基于炼化企业三维空间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TP311.52
  19. 闽北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S157
  20. 交通运输服务的GPS机动车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N967.1
  21. 应用数字水印的高速公路超速抓拍系统中心端软件设设,TP311.52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测绘学 > 一般性问题 > 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