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农村居民养老模式:“变”与“不变”

作 者: 孙亚楠
导 师: 杨发祥
学 校: 华东理工大学
专 业: 社会保障
关键词: 农村居民养老模式 社会投资 家庭养老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分类号: C913.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2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现代职业体系之外的一种高风险“职业”。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一般分为三种: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养老等。自古以来,中国农民都讲养儿防老。在过去很长时间中,限于国家的财力,农民的养老保障主要也只能靠土地、家庭和集体组织解决。长期以来,家庭养老是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养老模式。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农业边际生产效益递减,土地养老的功能也逐渐弱化,加之少子化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土地为依托的农村家庭养老面临全新的挑战,社会化养老成为农村养老的必然选择。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中央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决定从2009年起在全国10%的县(市、区、旗)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后逐步扩大到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标志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推开,这是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和农民的期盼,进行的又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农民在实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逐步达到“养老不犯愁”。这样,中国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步入一个家庭养老与新型社会养老并存的局面。家庭养老因其固有的功能特质,还存在着不变的根基,而在新形势下也彰显出家庭养老应变的动向,“新农保”则为农村居民养老模式带来许多变的动力与可能。在当下的情境下,如何寻求农村居民两种养老模式的平衡点,发掘家庭养老的传统资源,探讨“新农保”的惠农力度、广度与深度,及时把握“新农保”与“城保”转接的时机,对于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福利鸿沟,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0
第1章 前言  10-28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0-15
    1.1.1 选题缘起  10-13
    1.1.2 研究意义  13-15
  1.2 文献综述  15-21
    1.2.1 国内农村居民养老模式的研究  15-19
    1.2.2 国外农村居民养老模式的研究  19-20
    1.2.3 研究不足与趋势述评  20-21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框架  21-23
    1.3.1 概念界定  21-22
    1.3.2 研究框架  22-23
  1.4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23-25
    1.4.1 理论视角  23-24
    1.4.2 研究方法  24-25
  1.5 样本选取与资料来源  25-26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26-28
第2章 我国农村居民养老模式的嬗变与特征  28-35
  2.1 我国农村居民养老模式的发展历程  28-31
    2.1.1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为主阶段(1949-1986)  28-29
    2.1.2 “老农保”制度探索阶段(1986-2000)  29-30
    2.1.3 “新农保”制度展开阶段(2000年以来)  30-31
  2.2 我国农村居民养老模式当下的形态与特征  31-35
    2.2.1 农村居民养老模式的基本形态  31-32
    2.2.2 农村居民养老模式的基本特征  32-35
第3章 家庭养老模式的变与不变——以T县为例  35-43
  3.1 T县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  35-37
  3.2 功能特质:家庭养老不变的根基  37-39
    3.2.1 经济功能  37-38
    3.2.2 情感功能  38-39
    3.2.3 文化功能  39
  3.3 社会投资短缺下家庭养老变的策略  39-43
    3.3.1 女儿养老角色显性化  39-40
    3.3.2 老人自我养老功能扩大化  40-41
    3.3.3 家庭养老模式支持方式多元化  41-43
第4章 “新农保”:变的脉络——以W市为例  43-54
  4.1 W市“新农保”的发展历程  43-45
  4.2 社会投资:“新农保”的意义建构  45-46
    4.2.1 “新农保”: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石  45
    4.2.2 “新农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机制  45-46
    4.2.3 “新农保”:农村人力资源发展动力  46
  4.3 积极福利:“新农保”的制度绩效  46-49
    4.3.1 受益对象全员化  46-47
    4.3.2 基金来源多源化  47-48
    4.3.3 管理操作规范化  48-49
  4.4 心理利益:“新农保”的文化认知构建  49-54
    4.4.1 树立理性养老观念  49-51
    4.4.2 正确定位养老模式  51-52
    4.4.3 情感认知能力提升  52-54
第5章 变与不变的平衡点:农村居民养老社会投资新模式  54-67
  5.1 家庭养老模式的现实挑战  54-59
    5.1.1 家庭养老抚养比攀增  54-56
    5.1.2 家庭养老孝文化衰弱  56-58
    5.1.3 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  58-59
  5.2 “新农保”的实践张力  59-62
    5.2.1 制度约束性:稳定性欠缺  59-60
    5.2.2 财政约束性:基金压力增大  60-61
    5.2.3 机制约束:保险与保障定位模糊  61-62
  5.3 农村居民养老模式的新探索  62-67
    5.3.1 家庭养老的社会增能  62-63
    5.3.2 “新农保”的制度优化  63-65
    5.3.3 商业养老保险模式的引入  65-67
第6章 结语  67-69
参考文献  69-73
附录  73-79
致谢  79-80
卷内备考表  80

相似论文

  1. 沈阳市康平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研究,F842.6
  2. 农村家庭养老变迁与面临的挑战,F323.89
  3. 我国未来老年公寓模式的研究,D669.6
  4.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相关问题分析,F842.6
  5.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研究,F842.6
  6. 从传统养老文化探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F323.89
  7. 天津市和平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对策研究,D669.6
  8. 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F842.6
  9.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F842.6
  10.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研究,F842.6
  11. 计划生育对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F323.89
  12. 中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生态系统分析,C913.7
  13. 农村家庭养老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F323.89
  14. 农村家族养老成本研究,F323.89
  15. 我国城市空巢家庭社区居家养老分析,D669.6
  16. 基于文化视角的我国养老模式构建研究,C913.6
  17.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F842.6
  18.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F842.6
  19. 对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D669.6
  20. 人口海外迁移与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F323.89
  21. 孝文化对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作用机制研究,F323.89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 中、老年人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