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苏轼对柳词接受的若干问题考论

作 者: 海珍
导 师: 赵继红
学 校: 山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苏轼 柳永词 鄙薄 品评 自是一家 柳七郎风味
分类号: I207.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2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从文献考证和词学理论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了苏轼对柳词接受的研究中不太为学术界所重视的几个问题,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苏轼鄙薄柳词”说的考辨。在邓昭祺先生研究的基础之上,对秦观“学柳七作词”一事进行了再考辨,结合秦观、苏轼二人年谱及其词作系年,认为曾慥、黄昇所载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不足凭信。另外通过对“学士”、“气格”等两个关键词的解析,认为目前学术界对于叶梦得《避暑录话》中一则苏轼以秦观“气格为病”的词话,存在某种误读:无论是“以气格为病”,还是“戏”之,都是叶氏本人,均与苏轼无涉。相比之下,严有翼《艺苑雌黄》中的记载较为可信。第二章论述苏轼对柳永两首词的品评,分两小节。第一节通过对《侯鲭录》与《能改斋漫录》的比勘,将称赞柳永《八声甘州》“不减唐人高处”之人进一步坐实为苏轼,而非晁补之,并简要分析了柳词“不减唐人高处”的审美特征;第二节主要考论苏轼“因”柳谱而赋《戚氏》,并说出“《离骚》寂寞千年后,《戚氏》凄凉一曲终”的赞语,王灼所言“前辈”正是苏轼。第三章论述苏轼《与鲜于子骏书》中对柳词的接受。第一节将苏轼书简中所言“近作”厘定为《减字木兰花》两首,而非邓昭祺先生所说的三首。第二节探讨苏轼“近作”的艺术特色,表现为迥异于柳永“圈子文学”的诗人高致。第三节通过对书简中“自是一家”、“呵呵”两个关键词的考论,认为苏轼这篇书简不能昭示其词学创作观念的“自觉”。第四节认为俞文豹《吹剑续录》中“幕士品陟苏柳词”未必实有其事,可看作是《与鲜于子骏书》的“戏仿”形式,表明苏轼词之“不谐音律”是一直为人们所在意的。第五节论述“柳七郎风味”及其相关理论概念。“柳七郎风味”是苏轼对柳永羁旅词审美特征的概括,这个概念与后世的“柳氏家法”、“屯田蹊径”、“屯田家法”既有区别,又存在某种联系。“柳氏家法”是南宋词论家对柳永“俗艳”特质的一种概括,有贬抑的意味;“屯田蹊径”是沈雄对柳永词的一种模糊认识,尚停留在以“故事”这种“小说家言”简单诠释的痕迹,没有理论的积淀和总结;而“屯田家法”则重在说明柳永于慢词的开创之功和后世词人的师承关系。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6
引言  6-8
1 “苏轼鄙薄柳词”说考辨  8-22
  1.1 问题的提出  8-10
  1.2 无中生有:曾慥、黄昇所论俱不可信  10-13
  1.3 张冠李戴:后世对叶梦得所论的“误读”  13-19
  1.4 余论  19-22
2 苏轼评柳词两首考论  22-30
  2.1 问题的提出  22
  2.2 苏轼评柳词《八声甘州》考论  22-25
  2.3 苏轼评柳词《戚氏》考论  25-29
  2.4 余论  29-30
3 苏轼《与鲜于子骏书》对柳词的接受考论  30-48
  3.1 苏轼“近作小词”的厘定及艺术特色  30-33
  3.2 “自是一家”、“呵呵”小考  33-34
  3.3 戏仿之作:幕士品陟苏柳词考论  34-39
  3.4 “柳七郎风味”及相关概念的理论探讨  39-48
结语  48-50
致谢  50-52
参考文献  52-53

相似论文

  1. 苏轼诗词英译风格研究,I046
  2. 苏轼表文研究,I207.6
  3. 苏轼文人画思想研究,J209.2
  4.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风变化,I206.2
  5. 魏晋风度与魏晋书法关系研究,J292.1
  6. 北宋革新派书法批评研究,J292.1
  7. 试比较苏轼与辛弃疾婉约词之异同,I207.23
  8. 苏轼诗歌在金元的接受,I207.22
  9. 论苏轼书法思想中的“道”,J292.1
  10. 魏晋南北朝人物画品评标准研究,J209.2
  11. 《庄子》对苏轼的影响探析,I206.2
  12. 苏轼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研究,I207.22
  13. 论杜甫、苏轼题画诗折射出的文化意蕴,I207.22
  14. 苏轼贬谪期间书信研究,I206.2
  15. 苏轼、贺铸与纳兰性德悼亡词研究,I207.23
  16. 论苏轼词的自由性,I207.23
  17. 宋人咏物词研究,I207.23
  18. 苏轼题材戏曲作品研究,I207.3
  19. 苏轼倅杭时期的诗歌创作,I207.22
  20. 苏轼与中国养生文化,R212
  21. 苏轼文学中的自然观,I206.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