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49-1956年)
作 者: 王留玉
导 师: 黎见春
学 校: 三峡大学
专 业: 中共党史
关键词: 建国初期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分类号: D23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5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多元化倾向,各种腐朽落后思想的存在严重影响新中国各项工作推进。中共为构建执政的社会基础,为实现中国社会的顺利变革,需要在全社会普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而社会各阶层为更好的理解新中国的各项方针政策,尽快的融入新社会,也普遍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从而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遍诉求。中国共产党在构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采取了包括加强宣传教育和文化出版的管理、开展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班、融理论教育与文艺娱乐中、使思想教育生活化等等多种方式,取得了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伟大成就。但由于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间较短,过程稍仓促,所以也存在过于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纯粹性等不足之处。但总体讲,建国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较成功的,为开展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值得仔细梳理。
|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4-5 Abstract 5-9 绪论 9-16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9-12 (一) 研究意义 9-10 (二) 研究现状 10-12 二、研究内容与可能的创新点 12-13 (一) 研究内容 12-13 (二) 可能的创新点 13 三、概念厘清与方法交代 13-16 (一) 概念厘清 13-15 (二) 方法交代 15-16 第一章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 16-28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初步实践 16-23 (一) 五四时期 16-20 (二) 延安时期 20-23 二、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的成就 23-25 (一) 促成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23 (二) 提升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水平 23-24 (三) 培养了理论工作者与骨干力量 24-25 三、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 25-27 (一) 适应中国革命的需要 25-26 (二) 有选择的确定理论受教者 26-27 本章小节 27-28 第二章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考量 28-39 一、建国初期意识形态的状况 28-30 (一) 封建思想幽灵不散 28-29 (二) 资产阶级思想及其生活方式还有市场 29-30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性选择 30-32 (一) 确立执政合法性的需要 30-31 (二) 引领社会变革的需要 31 (三) 寻求建设精神动力的需要 31-32 三、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诉求 32-34 (一) 工人、农民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情高涨 32-33 (二) 知识分子迫切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 33 (三) 资产阶级急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33-34 四、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可能 34-35 (一)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保证 34-35 (二) 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提供了经验 35 五、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 35-38 (一) 清除各种腐朽落后思想的影响 35-36 (二) 确立全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36-38 本章小结 38-39 第三章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举措 39-54 一、坚持中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39-41 (一) 确立中共在宣传领域的领导地位 39-40 (二) 充实宣传力量 40-41 (三) 严格文化出版纪律 41 二、提高全民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41-46 (一) 重视党政军工作人员的理论学习 42-43 (二) 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 43-44 (三) 强化对普通民众的思想教育 44-46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46-47 (一) 重视原著引入 46-47 (二) 倡导理论通俗化 47 四、运用文艺作品进行思想渗透 47-53 (一) 发挥文学作品教育功能 48-49 (二) 发展电影宣传事业 49-50 (三) 通过戏剧渗透 50-51 (四) 运用年画宣传 51-52 (五) 其它形式 52-53 本章小结 53-54 第四章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就和教训 54-61 一、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就 54-58 (一) 清除了各种有害思想 54-55 (二) 树立良好社会风尚 55-58 二、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失误 58-60 (一) 过份强调纯粹性 58-59 (二) 简单化和庸俗化倾向 59-60 本章小节 60-61 第五章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及启示 61-70 一、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 61-64 (一) 增强马克思主义对民众的吸引力 61-62 (二) 营造利于民众接受理论的社会氛围 62-63 (三) 贯彻舆论宣传与文艺渗透并重的方针 63-64 (四) 坚持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 64 二、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64-69 (一) 坚持中共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64-65 (二) 关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 65-66 (三) 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 66-68 (四) 以史为镜,映照当代 68-69 本章小结 69-70 结论 70-71 参考文献 71-75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著 75-76 后记 76
|
相似论文
-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 政党意识形态研究,D05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 知识分子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663.5
-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D61
- 建国初期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历史考察,G529
-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D231
- 网络化形势下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对策研究,D64
- 改写理论视角下对林纾译本《迦茵小传》的研究,I046
- 论沃勒斯坦自由主义批判理论,B089.1
- 从勒菲弗尔的操控论看《圣经》不同汉译本的翻译,I046
- 从Red Star over China四个中译本看意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I046
- 关于奥巴马演讲的批评性语篇分析,H315
- 建国初期河南省土地改革运动研究,K27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D64
- 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61
- 新世纪小说“革命叙事”论,I207.42
- 《功夫熊猫》中意识形态的批评性话语分析,H313
- 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之回顾与反思(1979-2009),I206.7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媒路径研究,D61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D6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共产党 > 党史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