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

作 者: 王焕
导 师: 赵志丹;李海兵
学 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专 业: 矿物学 岩石学 矿床学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地震 科学钻探 断层泥 地震活动性
分类号: P315.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59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主要由三条NE-SW走向逆冲断裂组成,由西向东分别为:汶川-茂县断裂(后龙门山断裂)、映秀-北川断裂(龙门山中央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龙门山前山断裂)。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造成了映秀-北川断裂带和灌县-安县断裂带同时产生地表破裂,引起了国际地学界广泛关注。为了查明汶川地震的发震机理及其地震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和扑捉余震信息,快速实施了国家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计划”(WFSD)。其中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1号孔(WFSD-1)位于映秀-北川断裂带上盘、以约80o的倾斜角垂直于地表破裂带走向方向打下1200米深的钻孔,并全程取芯用以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产生破裂的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带(汶川地震断裂带)的结构及破裂机制。本文在对WFSD-1岩芯和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研究以及WFSD-1钻孔温度测量的基础上,对龙门山断裂带的组成、结构特征以及断裂带中断层泥地震活动性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发现,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1号孔岩芯中FZ590为汶川地震主滑移带,并识别出汶川地震过程中形成的约2cm厚的新鲜断层泥;地震摩擦过程中形成的残余热,是判断地震主滑移面的重要因素,并且残余热会随时间增长而逐渐扩散至消失。从WFSD-1岩芯的断裂密度剖面和钻孔测井数据来看,映秀-北川断裂带厚度约450m,总体走向N40o-43oE、倾向NW、倾角60o-65o,岩芯破裂密度剖面显示出映秀-北川破碎带具有以主滑移带为中心的对称性破碎带结构,主滑移带两侧有很多次级小断裂所构成,这些小的断裂由断层角砾岩、碎裂岩和/或断层泥组成,个别还可见假玄武玻璃,其中断层泥的厚度由1mm到25cm不等,与映秀-北川断裂带地表出露岩石特征表现基本一致。通常一次地震只能形成几mm至2cm厚的断层泥,推断映秀-北川断裂带中每个断层泥带至少发生过1次到13次地震,总厚度约150cm的断层泥至少发生过183次地震,说明沿着映秀-北川断裂带重复发生过多次强地震活动;从断层泥的分布及其内部平行且颗粒度不同的层状构造的显微特征来看,每次地震活动并不完全沿袭老的地震断裂主滑移面滑动,而是沿着断层泥边部区域滑动。整个断裂带中断层泥分布特征来看,地震断裂活动具有向断裂下盘迁移的趋势,且断层泥的厚度与断层活动性成正比关系,暗示着断裂带的宽度与地震活动次数和演化历史有着成因上的直接联系,这种断裂生长过程反映了地震主滑移面迁移与山脉生长的关系;石英碎粒溶测年研究得出映秀-北川断裂带自上新世至晚更新世发生多次地震断裂活动,形成了该区规模巨大、类型复杂多样的断裂岩,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是一条经常重复发生强地震活动的地震断裂带,多次地震活动所形成的水平缩短及地表抬升是龙门山形成的主要因素。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1
第一章 绪论  11-29
  1.1 选题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2
  1.2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计划(WFSD)  12-16
  1.3 目前研究现状  16-25
    1.3.1 活动断裂带钻探研究  16-20
    1.3.2 青藏高原东部龙门山断裂带研究进展  20-22
    1.3.3 断层泥研究  22-25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25-28
    1.4.1 研究内容  25-26
    1.4.2 研究方法  26-28
  1.5 工作量  28-29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9-43
  2.1 龙门山地区地质概况  29-34
    2.1.1 区域地层  29-34
    2.1.2 区域构造背景  34
  2.2 汶川地震断裂带变形特征  34-41
    2.2.1 映秀-北川断裂同震地表破裂带特征  37-38
    2.2.2 灌县-安县断裂同震地表破裂带特征  38-40
    2.2.3 小鱼洞同震地表破裂带特征  40-41
  2.3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1 号孔地质背景  41-43
第三章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1 号孔岩芯特征  43-61
  3.1 WFSD-1 岩芯编录  45-46
  3.2 WFSD-1 岩性特征  46-50
  3.3 WFSD-1 断裂岩类型  50-52
  3.4 WFSD-1 断裂结构  52-56
  3.5 WFSD-1 磁化率特征  56-61
第四章 汶川地震断裂带地表断裂岩特征  61-70
  4.1 断裂岩类型  62-65
  4.2 断裂结构  65-68
  4.3 磁化率特征  68-70
第五章 汶川地震断裂带断层岩中石英碎粒显微形貌研究  70-81
  5.1 断层泥样品的采取  71-72
  5.2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法  72-73
  5.3 石英颗粒表面结构  73-74
  5.4 样品观察描述  74-79
  5.5 统计结果  79-81
第六章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1 号孔井温测量  81-91
  6.1 测温方法与过程  83-86
  6.2 测温数据结果  86-91
第七章 讨论  91-107
  7.1 汶川地震断裂主滑移面  91-96
  7.2 岩芯和地表中断裂岩特征的对比研究  96-99
  7.3 汶川地震断裂带中断裂相对年代的确定  99-102
  7.4 地震主滑移面迁移规律  102-104
  7.5 汶川地震断裂带残余热分析  104-107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107-109
  8.1 结论  107-108
  8.2 未来设想与建议  108-109
致谢  109-110
主要参考文献  110-120
硕士期间参加的相关培训、会议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120-121

相似论文

  1. 什邡市洛水镇灾后永久性住宅重建研究,TU241
  2. 深部大陆钻探用钻机顶驱液压系统设计与研究,TE922
  3. 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研究,D630
  4. 非政府组织参与灾害救助研究,D632
  5. GPS非差相位精密单点定位研究,P228.4
  6. 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升问题研究,D623
  7. 利用被动源地震剖面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的深部结构,P631.4
  8. 强震作用下陡倾顺层岩质边坡动力响应分析及失稳机制研究,TU457
  9. 刚架拱桥抗震性能初步研究,U445.72
  10. 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632.9
  11. 石英ESR信号特征研究,P597.3
  12. 论公共财政权法律监督,D922.2
  13. 政府应急机制的构建,D630
  14. 从小鱼洞地表破裂看汶川地震的动力学机制,P315.9
  15.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大地电磁研究,P631.325
  16. 什邡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P694
  17. 科学钻探超深孔侧壁取样技术方案研究,P634
  18. 公共危机管理中我国政府与媒体互动关系研究,D630
  19.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壳的接收函数方法研究,P315.73
  20. 网络论坛中公共危机传播的信息流分析,G206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球物理学 > 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 地震学 > 地震活动性、地震区域划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