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金属/SiC接触界面的氢等离子体改性研究
作 者: 郑康伟
导 师: 王德君
学 校: 大连理工大学
专 业: 物理电子学
关键词: Pt/4H一SiC接触 界面态密度 表面态密度 I-V XPS
分类号: TN304.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6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碳化硅(SiC)由于具有宽禁带、高击穿场强、高热导率等优异的物理及电子学特性,使其在高温、高频、大功率及抗辐射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当碳化硅应用到器件中时,金半接触即欧姆接触和肖特基接触的质量直接决定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因此SiC金半接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接触势垒是决定欧姆接触和肖特基接触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接触势垒的调整可以实现金半接触的特性改善。本文首先根据经典的金半接触势垒理论,结合4H-SiC的可靠研究参数,建立了金属/4H-SiC的势垒模型,通过该模型对4H-SiC金半接触的工艺改性提出理论指导,并可以结合测试技术对改性效果做出评价。该模型中明确了接触势垒和界面态密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在不同的金属功函数范围内,接触势垒随界面态密度的变化呈现出两种相反的趋势:在小于临界功函数范围内,势垒随界面态密度减小而减小,在大于临界功函数范围内,该变化趋势相反。我们利用能带图对此作出了定性的解释。利用氢等离子体处理4H-SiC的Si面,然后淀积Pt制作肖特基接触,在C面淀积Ti制作欧姆接触,采用I-V测试和XPS测试来分析样品的特性,并与未经处理的样品进行比较。I-V测试表明,经过氢等离子体处理表面后,Pt/4H-SiC的整流特性显著增强,计算发现,处理之后的接触势垒由未处理时的1.25V上升到了1.73V,结合Pt/4H-SiC势垒模型,发现界面态密度由1.2×1013cm-2eV-1降低到1.6×1012cm-1eV-1。XPS测试结果显示,经过氢等离子体处理表面后,Si2p结合能位置发生了移动,计算表明,表面态密度由2.6×1013cm-2eV-1降低到了1×1013cm-2eV-1。研究结果表面,氢等离子体处理是一种有效的SiC表面处理方法,能够通过降低表面态密度,实现对Pt/4H-SiC接触势垒的调节,从而改善接触的整流特性。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1 绪论 8-15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8-11 1.2 SiC金半接触表面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3 1.3 本文的研究思想和内容 13-15 2 ECR-PEMOCVD系统及等离子体反应机理 15-23 2.1 ECR-PEMOCVD系统 15-19 2.1.1 ECR等离子体产生的原理 15 2.1.2 耦合多极ECR等离子体装置及ECR放电特点 15-19 2.2 氢等离子体反应机理 19-20 2.3 影响等离子体处理效果的因素 20-22 2.3.1 流量和功率 20-22 2.3.2 温度和时间 22 2.4 本章小结 22-23 3 4H-SiC金半接触的势垒和电流输运理论及分析 23-45 3.1 金属/SiC的电流输运过程 23-29 3.1.1 热电子发射理论 24-26 3.1.2 隧穿电流 26-29 3.2 金属和一般半导体的势垒形成 29-36 3.2.1 肖特基—莫特理论 29-31 3.2.2 丁模型 31-33 3.2.3 通用的肖特基势垒模型 33-36 3.3 金属/4H-SiC的势垒形成和分析 36-40 3.4 金属/4H-SiC接触势垒变化的能带解释 40-43 3.4.1 金属功函数小于临界值的情况 41-42 3.4.2 金属功函数大于临界值的情况 42-43 3.5 本章小结 43-45 4 Pt/4H-SiC表面氢等离子体处理及效果 45-51 4.1 实验过程 45 4.2 处理前后Pt/4H-SiC整流特性的变化 45-46 4.3 Pt/4H-SiC势垒和界面态密度计算 46-49 4.4 本章小结 49-51 5 4H-SiC氢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及表面态计算 51-59 5.1 SiC表面态表征和计算理论 51-55 5.2 XPS表征SiC表面势 55-56 5.3 实验过程及表面态计算 56-58 5.4 本章小结 58-59 结论 59-60 参考文献 60-6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63-64 致谢 64-66
|
相似论文
- 低温等离子体线状射流的研究,O53
- 掺硼金刚石薄膜表面的氨基终端修饰的研究,O484.42
-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腐蚀性能研究,TG172
- 聚合物干粉对外墙外保温系统中砂浆性能的影响研究,TU578.1
- 氯化钠溶液中AZ91D镁合金缓蚀剂的研究,TG174.42
- 掺杂过渡族金属Zn~(2+)对稀土锰氧化物巨磁电阻效应的影响,O482.5
- 镍卟啉的原位络合及其与Au(111)界面的光电子能谱研究,TG111.1
- 多硫化物在矿物油和双酯中的摩擦学特性和作用机理研究,TE624.82
- 弹性复合薄膜的制备与表征以及纳米摩擦学特性研究,TB383.2
- InSb/InAsSb超晶格红外探测薄膜结构与性能,TN304.055
- 改性活性炭纤维(ACF)吸附气态汞的实验研究,X51
- 改性处理对玻纤/ePTFE覆膜滤料热压复合性能的影响,TB383.2
- 硬质合金高温化学气相沉积TiN涂层工艺及性能研究,TG174.4
- Au/ZrO_2模型催化剂界面及其热稳定性的光电子能谱研究,O643.36
- 基于XPS的报表生成方法及应用,TP311.52
- 高电荷态离子在固体表面产生纳米点以及类金刚石结构的研究,O562.4
- 抗癌药物喜树碱参与的金、银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征研究,TB383.1
- 掺Bi钨酸盐晶体发光特性的研究,O782
- 纸浆纤维表面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纸页物理性能的影响研究,TS712
- 自组装和化学转化膜对镁合金的腐蚀保护研究,TG17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 半导体技术 > 一般性问题 > 材料 > 化合物半导体 > Ⅳ-Ⅵ族化合物半导体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