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研究

作 者: 胡春青
导 师: 李晋林
学 校: 山西师范大学
专 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训诂式正文 同义词训释 主训词 识同 辨异 训释方式 《尔雅》
分类号: H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5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先秦文献正文中“有显性标记”的同义词训释。笔者将“训诂式正文”研究和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结合,试图从“训诂式正文”这个侧面发现其对同义词及同义词训释研究的有价值的启示。进而探讨同义词训释产生的原因;同义词训释的形式、内容、方式方面的特点;同义词训释在词义训释占重要地位的原因;时人对词义和词义训释的认识;这些认识的现代意义以及“训诂式正文”对《尔雅》等训诂专著形成和训释方式的采用的重大影响。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论题的提出和依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研究的方法这些问题。第二部分是对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形式的研究。论文在说明研究语料的选择与分段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在先秦阶段文献正文中涉及同义词训释的所有的有显性标记的形式,包括一些“术语”和几种判断句式,并试图理清这些形式发展演变的线索,形式的使用特点,形式与内容的对应、选择关系以及《尔雅》等训诂专著对之的扬弃。第三部分是对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方式和内容侧重点的研究。抓住同义词的特点,以声训、义训、形训三种主要的训释方式为切入点,从“识同”和“辨异”、旁证材料三大方面对材料进行了分析和整理,着重看其“同”和“异”表现的不同方面,进行同义词训释时所选择的角度、侧重点和方式,力图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比如主训词的选择特点、训释方式与训释内容的关系、不同词类同义词的训释特点等,并能对此时的同义词使用状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给现在的同义词及同义词训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第四部分阐述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研究所提供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意义,包括研究工作给训诂学、词义学、古汉语同义词辨析理论、同义词训释本身、字词典编纂、汉语同义词的具体辨析实践、同义词研究与反义词研究诸方面带来的启示。结论在对研究内容总结的基础上,简单阐述了“正名”说对同义词训释的影响以及时人对同义词和同义词训释的一些零碎的认识,以及这些认识对词义训释实践的影响,同时论述我国出现的第一部词典为同义词典的原因以及后世字词典训释多采用同义相训的原因。研究内容从先秦阶段最早的传世文献始,以先秦末年最早的训诂专著——《尔雅》出现终,力图较完整的整理和总结此阶段的“训诂式正文”,勾勒此阶段的同义词存在面貌,更重要的是从古人对词义和词义训释的认识重吸取营养,服务于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3-5
Abstract  5-11
1 绪论  11-17
  1.1 研究论题的提出和依据  11-12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综述  12-13
  1.3 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3-15
    1.3.1 先秦时期保存在传世文献中的“训诂式正文”材料的研究情况  13-14
    1.3.2 古汉语同义词研究历史概况  14-15
  1.4 研究方法说明  15-17
2 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的形式研究  17-35
  2.1 所研究语料的时间分段及训释形式的大体演变过程综述  17-21
    2.1.1 所研究语料的大体分段  17
    2.1.2 形式演变过程综述  17-21
  2.2 几种主要训释形式的使用特点及发展演变过程  21-30
    2.2.1 “曰”、“为”  21-24
    2.2.2 “谓之”、“之谓”、“谓”、“谓…为…”  24-26
    2.2.3 “之为言”、“犹”  26-27
    2.2.4 “某,某也”等几种常见的判断句式  27-30
      2.2.4.1 “某,某也”  28
      2.2.4.2 “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某者,某”  28-29
      2.2.4.3 “某者何?某也”、“其言(称)某何?某也”  29-30
  2.3 总结  30-35
    2.3.1 同义词训释多采用上述训释形式的原因及训释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30-31
    2.3.2 先秦阶段“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形式的使用特点小结以及这些形式与《尔雅》等训诂专著在形式上的传承关系  31-35
3 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方式和内容的侧重点研究  35-55
  3.1 运用声训方式的材料研究  35-38
  3.2 运用义训方式的材料研究  38-47
    3.2.1 “重在识同”  38-41
    3.2.2 “重在辨异”  41-47
  3.3 关于形训的一点说明  47-48
  3.4 其他关涉同义词训释的材料研究  48-55
    3.4.1 都——邑  48-49
    3.4.2 火——灾  49
    3.4.3 朝、宗、觐、遇、会、同、聘、问等  49-51
    3.4.4 谄——谀  51
    3.4.5 聪——明  51-52
    3.4.6 获——灭  52
    3.4.7 征——伐——侵  52-53
    3.4.8 爱——吝——啬  53
    3.4.9 其他个别材料  53-55
4 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研究提供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  55-67
  4.1 对训诂学、词义学、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意义  55-56
  4.2 对同义词训释本身的研究的意义  56-62
    4.2.1 为什么某词要用其同义词去训释?  56-57
    4.2.2 同义词训释时主训词的选择有何特点?  57-58
    4.2.3 对词的“文化义”和“文化词”的看法  58-60
    4.2.4 材料中对同一个词在不同时期的训释,不同侧重点的训释、不同方式的训释给我们今天的启示  60-61
    4.2.5 对几种主要训释方式的再认识  61-62
  4.3 对字典辞书的编纂和使用的意义  62-64
  4.4 对汉语同义词的具体辨析实践的意义  64-65
  4.5 对同义词研究和反义词研究的一些认识  65-67
5 结论  67-73
  5.1 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的同义词训释形式、内容、方式及理论总结  67-70
  5.2 所研究的语料对《尔雅》等专著形成的影响  70-71
  5.3 我国出现的第一部词典以及后世字词典多采用同义词相训方式的原因  71-73
致谢  73-75
参考文献  75-76

相似论文

  1. 比较文学辨“异”研究,I0-03
  2. 《尔雅·释草》训诂及《释草义疏》音转探究,H111
  3. 《尔雅》的博物思想解读,H164
  4. 飞白辞格研究,H15
  5. 《荀子》名词同义关系研究,H131
  6. 《尔雅》词语与《汉语大词典》订补,H16
  7. 关于《倭名类聚抄》所引《尔雅》,H131.2
  8. 黄侃《手批尔雅义疏》同族词研究,H136
  9. 郝氏《义疏》方俗语料研究,H17
  10. 《尔雅·释诂》“至也”词条探析,H131.2
  11. 《尔雅》郭璞注的并列复合词研究,H131
  12. 邢昺《尔雅疏》综论,H131.2
  13. 《埤雅》综论,H13
  14. 《新语》单音同义动词辨析,H131
  15. 元洪焱祖《尔雅翼·音释》音系研究,H114
  16. 鄂州话音韵特点及其与武汉话比较研究,H17
  17. 胡承珙《小尔雅义证》训诂研究,G256
  18. 睡眠间断性低血氧工作记忆障碍的事件相关电位与事件相关磁共振机能成像研究,R445.2
  19. 《尔雅》同义词考论,H131
  20. 今文《尚书》与《尔雅》词义比较类例研究,H131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