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面部色诊文献整理及常人偏色光电血流容积特征研究

作 者: 陈洁
导 师: 胡志希
学 校: 湖南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诊断学
关键词: 面部色诊 常色 五色诊 面部偏色 光电血流容积
分类号: R241.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第一部分面部色诊的文献整理面部色诊历史悠久,其理论根源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多有阐扬。然而,面部色诊一直以来都停留在宏观的、定性的研究层面,侧重于经验的、功能的描述,具有不确定性(缺少严格的标准、重复性差)、模糊性(不能定量);为使面部色诊研究向微观的、定量的方向发展,由经验的、功能的描述向阐述机制方向过渡,得到更加客观、准确的常人面色特征研究成果,为中医病证研究提供客观指标和研究基础;笔者在全面整理历代面部色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系统的阐发了面部色诊理论,并进行了分类整理与评述。目的:了解面部色诊的历史源流、具体内容以及现代研究成果与概况,探讨面部色诊存在的不足,寻找研究对策。方法:手工查阅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的历代有关中医色诊、‘中医面诊、面色诊的古籍,利用计算机检索并下载图书馆电子资源数据库的相关文献,然后按内容分类整理、系统归纳、发现问题。结果:1.面部色诊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多有阐扬。清代医家从宏观的、定性的层面对其理论广为阐发,涉及面部色诊的著作就有十多部;现代学者则从微观的、定量的角度进行研究。2.“气由脏发,色随气华”是面部色诊的基本原理;“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是面色形成的生理基础。3.面部色诊分区:《灵枢·五色》分法:“眉心上—阙上—咽喉;眉心—阙中—肺;鼻根—阙下—心;鼻柱—下极之下—肝;鼻尖—肝下—脾;颊—挟大肠—肾。”。《素问·刺热》分法:“额部—心,鼻部—脾,左颊—肝,右颊—肺,颏部—肾。”。4.面部常色是指常人面色,是健康人面部皮肤的颜色与光泽,其特点是明润、含蓄。常色分为主色与客色。主色是与生俱来的基本面色和肤色,具有种族遗传特征,终生不变,中华民族属黄色人种,主色特点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主色由于体质禀赋、季节、气候、环境等的不同在个体间存在差异,有常色偏赤、偏黄、偏白、偏青、偏黑之分。客色是因季节、昼夜、阴晴、气候等外界因素的不同,或生活条件的差异,而微有相应变化的正常肤色(特别是面色),属常色范围。5.“黄赤风热,青白主寒,青黑为痛,甚则痹挛,晄白脱血,微黑水寒,痿黄诸虚,颧赤劳缠。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是面部五色诊的基本内容。清·汪宏在《望诊遵经》中将其概括为“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称作“望诊十法”。6.现代学者应用数码摄像技术、红外成像技术、色差计、分光光度计、光电容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和科研方法对中医面部色诊进行研究,内容涉及面部色诊分区、常人面色、五色诊以及病证相关等,研究主要围绕“客观化、定量化”展开。在客观化领域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存在诸多不足:技术不够成熟,仪器不够先进,循证研究样本数小,病种单一等。结论:1.面部色诊理论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渊远流长。2.《黄帝内经》奠定了面部色诊的理论基础,对面部色诊的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3.面部色诊理论历代医家多有阐扬,但其发展最为突出的时期是在清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林之翰在《四诊抉微》中提出“气由脏发,·色随气华”的理论观点,汪宏在《望诊遵经》中将面部色诊分区和五色诊的理论升华为“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望诊十法。4.历代面部色诊的研究都停留在宏观的、定性的层面,侧重于经验的、功能的描述,缺乏微观的、定量的研究,研究成果具有不确定性(缺少严格的标准、重复性差)、模糊性(不能定量),阻碍了面部色诊理论的临床应用与发展。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面部色诊,在客观化、定量化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尚存在诸多不足。5.使用先进可靠的研究手段,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对常人面色特征进行研究,是面部色诊研究中一项最为基础而重要的工作。应用光电血流容积技术对常人面色特征进行研究,可能是面部色诊研究的突破口,并实现面部色诊客观化,为中医病证研究提供客观指标和实验基础。第二部分常人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特征研究应用GD-3型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与Pclab生物机能信号采集系统匹配,检测331例常人面部五类偏色的光电血流容积参数,以获取常人面部光电血流容积特征与正常参考值。目的:1.获得常人面部不同部位(额部、左颊、右颊、鼻头、下颌)光电血流容积特征与正常参考值。2.获得常人面部五类偏色(偏白、偏黄、偏赤、偏青、偏黑)光电血流容积特征与正常参考值,为临床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应用GD-3型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与Pclab生物机能信号采集系统匹配,在电脑上进行检测与数据处理,仪器的使用遵循仪器操作规程,整个实验过程按照实验设计要求严格进行。结果:1.五部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的研究发现:光电血流容积五部的分布具有一定特点,五部中反映心脏搏动的时间指标tag、tab、tae、teg与反映心脏功能的指标tab/tag差异无显著性;反映血管功能和血流状态的指标tw、hb、hd、he、hf、hb/tab、hd/hb、he/hb、tw/tag因部位不同差异有显著性。指标hf大体呈“鼻部或右颊或左颊>额部或下颌”的规律分布;指标hb、hd、he、hb/tab大体呈“鼻部>右颊或左颊>额部或下颌”的规律分布;指标hd/hb、he/hb、tw/tag呈“额部或下颌>左颊或右颊>鼻部”的规律分布,与hb、hd、he、hb/tab的趋势大体相反。2.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的研究发现: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的共同规律是:不同偏色tag、tab、tae、teg、hf、hb/tab、hd/hb、tab/tag、tw/tag差异无显著性,不同偏色hb、tw、hd、he、he/hb差异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中,部分指标随偏色不同呈现出一定变化的趋势。.波幅指标hf和比值指标hd/hb变化的趋势一致,呈“偏黑>偏白>偏黄>偏赤>偏青”的趋势。tw/tag与hf、hd/hb的趋势大体相反。比值指标hb/tab呈“偏赤>偏黑>偏黄>偏白>偏青”的趋势。Hb、tw、hd、he、he/hb差异有显著性,hb“呈偏赤>偏黑>偏黄>偏白>偏青”的趋势。tw、hd、he、he/hb呈现的趋势与hb大体相反。而且五类偏色以上五指标的比较,偏青组与其它偏色组比较大多数差异都有显著性。结论:1.各部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的研究,印证了“心华在面”、“面部色诊分区”、“鼻分属于脾”、“体表—内脏相关”的中医理论。2.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的研究,表明光电血流容积各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面色—血流容积变化的机理。3.常色五类偏色面部光电血流容积的研究说明:血管容积变化是面部常色不同偏色形成的生理基础。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11
ABSTRACT  11-18
前言  18-19
第一部分 面部色诊的文献整理  19-33
  1 面部色诊源流  19-21
    1.1 内经时期  19-20
    1.2 清代时期  20
    1.3 现今时期  20-21
  2 面部色诊原理  21-23
    2.1 脏腑—经络—气—色相关理论  21
    2.2 局部与整体的理论  21-22
    2.3 视外知内的理论  22
    2.4 取象比类的理论  22-23
  3 面部色诊分区  23-24
  4 面部常色  24-27
    4.1 常色研究  24-25
    4.2 影响因素  25-27
  5 面部五色诊  27-31
    5.1 五色诊的内容  27-28
    5.2 病证相关研究  28-30
    5.3 五色诊的意义  30-31
  6 面部色诊展望  31-33
第二部分 常人面部不同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参数特征研究  33-53
  1 资料与方法  33-35
    1.1 观察对象  33-34
    1.2 方法与指标  34
    1.3 统计处理  34-35
  2 面部各部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  35-41
    2.1 五部常色偏白组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  35-36
    2.2 五部常色偏黄组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  36-37
    2.3 五部常色偏赤组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  37-38
    2.4 五部常色偏青组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  38-40
    2.5 五部常色偏黑组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  40-41
  3 各部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  41-48
    3.1 额部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  41-42
    3.2 鼻部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  42-43
    3.3 下颌部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  43-45
    3.4 左颊部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  45-46
    3.5 右颊部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  46-48
  4 讨论  48-51
    4.1 各部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的讨论  48-49
    4.2 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的讨论  49-51
  5 结论  51-53
全文总结  53-54
参考文献  54-56
致谢  56-57
综述  57-64
  参考文献  62-64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64

相似论文

  1. 早发冠心病痰浊证光电血流容积信息特征及其机理研究,R259
  2. 基于光电血流容积的中医面部色诊研究,R241.9
  3. 肝郁证模型大鼠蓝斑和肾上腺髓质TH、c-fos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R241
  4. 中医症状单元减轻的判定依据研究,R241
  5. 中医症状单元的定义研究,R241
  6. 基于光谱法的中医舌诊客观化,R241
  7. 基于中医理论的多路脉诊系统研制,R241.1
  8. 基于方证的症状与证素关系的量化分析研究,R241
  9.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中医舌象诊断系统的研究,R241
  10. 脾阴虚证大鼠胃动素、胃蛋白酶、水通道蛋白4及蛋白质组学改变的实验研究,R241
  11. 症状单元对应的正常生命现象研究,R241
  12. 裂纹舌的特征及其与证相关性的临床研究,R241
  13. 中医爪甲超微望诊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R241
  14. 老年肾阳虚证的差异基因表达研究,R241
  15. 从辨证模式的历史衍变论中医证的内涵,R241
  16. 中医舌诊中舌色、苔色自动分类的研究,R241.25
  17. 气、血、精辨证理论的研究,R241
  18. 基于数字均衡的中医脉象训练系统研究,R241.1
  19. 《内经》人迎寸口脉法演变理论探讨,R241.1
  20. 肿瘤患者舌象特点的临床研究,R24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中医诊断学 > 其他诊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