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红茶菌ZJU1产胞外多糖的发酵工艺优化及发酵液的应用研究

作 者: 吴燕
导 师: 何国庆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食品科学
关键词: 红茶菌 16S rDNA 细菌物种多样性 胞外多糖 响应面方法 发酵工艺优化 果冻
分类号: TS27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1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红茶菌(Kombucha)是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组成的混菌系统,对原料糖茶水发酵,可以得到味道酸甜可口的纯天然保健饮品。红茶菌发酵液中含有多种有益成分,因而生理功能卓著。生物活性多糖在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和降血糖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是比较理想的药物和保健食品基料,红茶菌胞外多糖可能与香菇、灵芝和茯苓等真菌多糖类似,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本论文对红茶菌ZJU1的细菌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红茶菌ZJU1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影响因素,优化了红茶菌ZJU1产胞外多糖的液体发酵工艺,还对红茶菌发酵液在果冻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采用16S rDNA的高变区测序技术,对红茶菌ZJU1样品16SrDNA的V6可变区的PCR产物进行测序,拼接成Tag,并根据Tag进行生物信息分析,获得了红茶菌ZJU1中细菌物种的多样性信息。对影响红茶菌ZJU1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因素:茶叶的种类、培养基中碳源、培养基中氮源、培养方式、培养温度及培养时间进行了研究,得到红茶菌ZJU1产胞外多糖的初始发酵工艺:茶叶为普洱茶4 g/L,碳源为红糖50 g/L,氮源为(NH4)2SO41 g/L,无机盐为KH2PO41 g/L,初始pH自然,接种第5天红茶菌ZJU1菌液20%,于30℃、150r/min振荡通气培养6天。在此条件下,红茶菌ZJU1胞外多糖的含量可达0.43 g/L。采用部分因子(FFD)及中心组合设计(CCD)对红茶菌ZJU1产胞外多糖的液体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经响应面法(RSM)分析获得的优化发酵工艺为:红糖280 g/L,普洱茶4 g/L,(NH4)2SO41 g/L, KH2PO41 g/L,初始pH自然,接种第5天的红茶菌ZJU1菌液1.95%,于30℃、150r/min振荡通气培养6天,在此工艺下,红茶菌ZJU1胞外多糖含量达到2.66 g/L,显著高于优化前的初始发酵工艺水平(0.43 g/L)。研究了红茶菌发酵营养保健型果冻制作的工艺参数,得到的最佳配方为0.18%柠檬酸、1.2%复合胶凝剂(卡拉胶:魔芋胶:CMC-Na为10:7:3)、18%蔗糖、18%红茶菌发酵液、0.1%柠檬酸钠、红茶粉适量、0.3%o山梨酸钾。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红茶菌果冻具有独特的红茶菌发酵风味,营养丰富,色泽自然,弹韧性好,酸甜适口,细腻爽滑。

全文目录


致谢  6-7
摘要  7-9
Abstract  9-11
目录  11-13
第一章 绪论  13-20
  1.1 红茶菌的微生物组成  13-14
  1.2 红茶菌的菌液成分  14-15
  1.3 几种菌液成分的功能作用  15-16
  1.4 红茶菌菌液抑菌作用的研究  16-17
    1.4.1 红茶菌菌液的抑菌作用  16
    1.4.2 抗菌蛋白的提取与纯化  16-17
  1.5 红茶菌发酵茶的抗氧化研究  17-18
  1.6 红茶菌发酵产品的研制现状  18
  1.7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18-20
    1.7.1 研究目的  18-19
    1.7.2 研究内容  19-20
第二章 红茶菌ZJU1的菌群多样性分析  20-35
  2.1 试验材料  20
    2.1.1 材料与试剂  20
    2.1.2 仪器与设备  20
  2.2 试验方法  20-25
    2.2.1 红茶菌ZJU1扩培  20-21
    2.2.2 样品的前处理  21
    2.2.3 基因组DNA抽提  21
    2.2.4 引物合成  21
    2.2.5 PCR体系优化  21-22
    2.2.6 电泳检测  22
    2.2.7 16S rDNA高变区PCR产物的测序策略  22
    2.2.8 生物信息分析  22-25
  2.3 结果与分析  25-33
    2.3.1 PCR产物电泳图  25
    2.3.2 16S rDNA高变区PCR产物的测序数据统计  25-26
    2.3.3 生物信息分析  26-33
  2.4 本章小结  33-35
第三章 红茶菌ZJU1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影响因素研究  35-43
  3.1 试验材料  35-36
    3.1.1 材料与试剂  35
    3.1.2 仪器与设备  35-36
  3.2 试验方法  36-37
    3.2.1 培养方法  36
    3.2.2 多糖含量测定标准曲线的制备  36
    3.2.3 红茶菌ZJU1产胞外多糖(EPS)的初步分离  36
    3.2.4 红茶菌ZJU1产胞外多糖含量的测定  36
    3.2.5 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36-37
  3.3 结果与分析  37-41
    3.3.1 单因素试验  37-41
    3.3.2 结果验证试验  41
  3.4 本章小结  41-43
第四章 红茶菌ZJU1产胞外多糖的液体发酵工艺的优化  43-54
  4.1 试验材料  43-44
    4.1.1 材料与试剂  43
    4.1.2 仪器与设备  43-44
  4.2 试验方法  44-45
    4.2.1 培养方法  44
    4.2.2 初始发酵工艺  44
    4.2.3 多糖含量测定标准曲线的制备  44
    4.2.4 红茶菌ZJU1产胞外多糖(EPS)的初步分离  44
    4.2.5 红茶菌ZJU1产胞外多糖含量的测定  44
    4.2.6 红茶菌ZJU1生物量的测定  44-45
    4.2.7 试验设计和数据统计方法  45
  4.3 结果与分析  45-52
    4.3.1 部分因子试验  45-47
    4.3.2 最陡爬坡试验  47
    4.3.3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  47-52
    4.3.4 验证试验  52
  4.4 本章小结  52-54
第五章 红茶菌发酵营养保健型果冻的研制  54-61
  5.1 试验材料  54-55
    5.1.1 材料与试剂  54
    5.1.2 仪器与设备  54-55
  5.2 试验方法  55-56
    5.2.1 红茶菌发酵液的制备方法  55
    5.2.2 红茶菌发酵营养保健型果冻的制作方法  55-56
    5.2.3 产品质量检验  56
    5.2.4 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  56
  5.3 结果与分析  56-59
    5.3.1 单因素试验  56-58
    5.3.2 正交试验  58-59
  5.4 本章小结  59-61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63
  6.1 主要结论  61
  6.2 后续研究展望  61-63
参考文献  63-68
作者简介  68
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68

相似论文

  1. 夏季湖光岩玛珥湖浮游细菌和浮游活性菌遗传多样性的比较,Q938
  2. 几种抗生素对酸奶发酵过程的影响,TS252.54
  3. 水稻黄单胞菌clp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S435.111.4
  4. 水稻条斑病菌harpin基因的筛选和胞外多糖相关基因的鉴定,S435.111.42
  5. 转基因香石竹遗传稳定性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初探,S682.19
  6. 产多糖根瘤菌Q32对硅酸盐矿物的风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Q93
  7. 动物性中药材地龙DNA条形码的初步研究,R282.5
  8. 大连海域可培养海洋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Q93
  9. 新型抗真菌抗生素发酵工艺和分离纯化的研究,TQ927
  10. 干酪乳杆菌LC2W细胞组分对巨噬细胞活性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R371
  11. 三株轻度嗜盐聚磷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除磷特性分析,X172
  12. 系列果蔬汁饮料的研究,TS275.5
  13. 基于MARS的响应面建模方法研究,TB472
  14. 水稻白叶枯病菌X002193基因功能的研究,S435.111.4
  15. 苯磺隆、使它隆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X172
  16. 琼胶酶生产菌的筛选、鉴定及其产酶条件的优化,X172
  17. 人工湿地植物根际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分析与功能鉴定,X172
  18.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细菌多样性的影响,X172
  19. 两种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TS218
  20. 乙醇降解菌的筛选、16S rDNA鉴定以及培养基优化和生长特性研究,Q93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轻工业、手工业 > 食品工业 > 饮料冷食制造工业 > 清凉饮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