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冠醚类化合物分子识别与超分子器件的理论研究
作 者: 郑小燕
导 师: 王学业
学 校: 湘潭大学
专 业: 物理化学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DFT) 分子识别 分子注射器 自然键轨道(NBO) 超分子化学
分类号: O64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8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来,对于超分子分子识别和分子器件的研究成为最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研究领域。本文运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如下5个体系:(1)碳支点和氮支点臂式冠醚与碱金属Na+,K+的分子识别;(2)四质子化球醚与卤素阴离子F–,Cl–,Br–的分子识别;(3)氮-杂冠-5-杯[4]芳烃,苯-氮-杂冠-5-杯[4]芳烃及其与碱金属:Na+,K+,Rb+的分子识别;(4)含两个不同冠醚环的不对称1,3-交替-杯[4]芳烃-双-冠-5与K+分子识别;(5) 1,3-交替杯[4]芳烃分子注射器。第一,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DFT),运用B3LYP杂化函数在6-31G(d)水平上,对5种以15-冠-5或18-冠-6为骨架的碳支点和氮支点臂式冠醚A,B,C,D和E及与碱金属Na+和K+配合物的电子和几何结构进行讨论。5种臂式冠醚的亲核性能通过福井函数进行分析。对于配合物,利用其他几个参数,如:离子势,最高占据轨道,最低空轨道和能隙等,来分析阳离子和空穴尺寸的匹配,Na+,K+与冠醚中供电子原子的相互作用及侧臂对配位作用的影响。另外,计算了在298K时的热力学反应焓,计算值与实验值一致。第二,在B3LYP/6-31G水平上,对球醚(SC),四质子化球醚(SC-4H+)及其与卤素阴离子F–,Cl–,Br–的配合物(X–?SC-4H+)进行全优化计算,能量进行了基组误差(BSSE)和零点能(ZPE)校正,并对所得到的优化结构进行NBO分析。主要讨论了+N–H…F–,+N–H…Cl–和+N–H…Br–3种类型的氢键。结果表明,在质子化球醚与卤素离子的配位时,氢键是最重要的相互作用力,卤素阴离子向质子化球醚(SC-4H+)的反键轨道σ* (N–H)提供孤对电子。在主客体相互作用时,质子供体SC-4H+中几何参数的变化最明显。第三,用B3LYP杂化函数在6-31G(d)水平上,对氮-杂冠-5-杯[4]芳烃(L1),苯-氮-杂冠-5-杯[4]芳烃(L2)及其与碱金属Na+,K+,Rb+的配合物进行了理论研究,对优化结构进行NBO分析。着重分析金属-配体静电和阳离子-π两种类型的相互作用力。结果表明,分子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力是最重要的相互作用力,供电子氧原子向M+ (Na+,K+,Rb+)的RY*或LP*轨道提供孤对电子。而且,金属离子和两翻转苯环中π-轨道间的阳离子-π相互作用比较小。在主客体相互作用时,杯[4]芳烃分子中几何参数的变化最明显。另外,在298K时,水化阳离子交换反应热力学能的计算值和实验值一致。第四,用B3LYP杂化函数在6-31G(d)水平上,对含两个不同冠醚环的不对称1,3-交替-杯[4]芳烃-双-冠-5 (1)与K+的配合物1·K+(a),1·K+(b),1·K+(c)和1·K+K+进行几何全优化计算,确定其最稳定的结构形态,并对优化结构进行NBO分析。主要研究金属-配体静电作用和阳离子-π两种类型的相互作用力,供电子N和O原子向K+的RY*或LP*轨道提供孤对电子。结果表明,含两个不同冠醚环的不对称1,3-交替-杯[4]芳烃-双-冠-5与K+的配位过程中,静电和阳离子-π两种作用力对配位过程都有很关键的作用。最后,我们运用金属离子在以π-基杯筒作为“吸管”、冠醚环作为“胶头”的1,3-交替杯[4]芳烃空穴中穿梭,来模仿分子注射器行为功能的分子器件进行理论研究。该模型的最优化构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DFT),运用B3LYP杂化函数在6-31G(d)水平上得到,并对优化结构进行NBO分析。主要研究金属-配体静电和阳离子-π两种类型的相互作用力,供电子杂原子(N和O)向K+,Ag+的RY*或LP*轨道提供孤对电子。中性时银离子位于杂冠醚空穴中,在酸性条件下N原子被质子化后,K+和Ag+就穿过π-芳香空穴到杯芳烃另一边。去质子化以后,金属离子又会重新回到杯冠醚环中。结果表明,在杯芳冠醚与金属离子配位过程中,主要存在金属-配体静电作用和阳离子-π两种类型的相互作用力。
|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2 第一章 绪论 12-20 1.1 研究背景 12-13 1.1.1 超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 12-13 1.1.2 分子识别的基本概念 13 1.1.3 分子组装的基本概念 13 1.1.4 超分子化学的发展 13 1.2 臂式冠醚概述 13-15 1.2.1 目前臂式冠醚的研究概况 13-14 1.2.2 碳支点臂式冠醚 14 1.2.3 氮支点臂式冠醚 14-15 1.3 球醚 15-16 1.3.1 球醚的产生 15 1.3.2 球醚的配位情况 15-16 1.4 杯芳烃 16-18 1.4.1 杯芳烃的产生 16 1.4.2 杯芳烃的构象 16 1.4.3 杯芳烃的配位能力 16-18 1.5 分子器件 18 1.6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18-20 1.6.1 研究内容 18-19 1.6.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9-20 第二章 计算方法 20-29 2.1 计算方法简介 20-24 2.1.1 从头计算(ab initio)方法 20-23 2.1.2 半经验方法 23-24 2.2 电子相关作用 24 2.3 密度泛函理论 24-26 2.4 基组的选择 26-29 第三章 臂式冠醚及与碱金属K~+, Na~+分子识别的理论研究 29-42 3.1 引言 29-31 3.2 计算模型和方法 31-32 3.3 结果与讨论 32-40 3.3.1 局部反应性 32-33 3.3.2 优化构型 33-38 3.3.3 前线分子轨道 38-39 3.3.4 前线分子轨道的分布 39 3.3.5 结合能 39-40 3.4 小结 40-42 第四章 球醚及与卤素阴离子F~-, Cl~-, Br~-分子识别的理论研究 42-57 4.1 引言 42-43 4.2 计算模型和方法 43-44 4.3 结果和讨论 44-56 4.3.1 优化构型 44-50 4.3.2 IR 光谱 50-52 4.3.3 NBO 分析 52-55 4.3.4 结合能 55-56 4.4 小结 56-57 第五章 杯[4]芳烃衍生物及与碱金属Na+, K+, Rb+分子识别的理论研究 57-70 5.1 引言 57-58 5.2 计算模型和方法 58-59 5.3 结果与讨论 59-69 5.3.1 优化构型 59-64 5.3.2 NBO 分析 64-67 5.3.3 结合能及稳定性 67-68 5.3.4 水合阳离子交换反应焓和吉布斯自由能 68-69 5.4 小结 69-70 第六章 不对称1,3-交替杯[4]芳烃衍生物与K+配位的理论研究 70-81 6.1 引言 70-71 6.2 计算模型和方法 71-72 6.3 结果和讨论 72-80 6.3.1 优化结构 72-77 6.3.2 NBO 分析 77-79 6.3.3 结合能和稳定性 79-80 6.4 小结 80-81 第七章 1,3-交替杯[4]芳烃分子注射器的理论研究 81-96 7.1 引言 81-82 7.2 计算模型和方法 82-83 7.3 结果与讨论 83-94 7.3.1 冠醚质子化和去质子化的超分子器件 83 7.3.2 配体和配合物优化结构分析 83-90 7.3.3 NBO 分析 90-93 7.3.4 结合能和稳定性 93-94 7.4 小结 94-96 结论与展望 96-98 参考文献 98-115 致谢 115-116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16
|
相似论文
- 用于铜、锌或铁离子检测的新型荧光探针分子合成及性能研究,O621.3
- 香豆素类荧光探针的合成及表征,O657.3
- WnC0,±(n=1-6)团簇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O641.1
- (OsnN)0, ±(n=1-6)团簇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O641.1
- 水溶性杯芳烃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O657.3
- 氨基酸卟啉合成、自聚集行为及对生物分子识别的研究,O657.3
- β-环糊精与几种客体的分子识别及药物包结研究,TQ461
- 汽车尾气在Pd、Pt、Rh及其合金表面部分催化净化过程的DFT研究,U491.92
- 基于2,2\',6,6\'-联苯四甲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O621.13
- 葫芦脲的分子识别在色谱及其相关应用中的研究,O621.25
- 低温度条件下多晶氢化锂的水解行为研究,O614.111
- 基于离子自组装和环糊精包结作用的超分子聚集体的构建和表征,O641.3
- 冠醚类金属配合物与分子开关的理论研究,O641.4
- 国槐种子形态变异与品种/无性系SRAP分子识别研究,S792.26
- 新型镉离子荧光传感器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TP212.2
- 几种Calix“4”arene-crown衍生物合成及其萃取性能和机理研究,TQ028.32
- 杯“4”芳烃衍生物对过渡金属离子识别性能研究,O627
- 2′-取代苯基(吡啶基)苯并唑系化合物质子转移及其对氟离子识别的理论研究,O621.2
- 几种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及其与药物分子的包合行为研究,TQ460.1
- 几种大孔硅基超分子识别材料制备及其吸附铯的基础特性研究,O647.33
- 银团簇的结构和稳定性的理论研究,O614.122
中图分类: > 数理科学和化学 > 化学 > 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 > 结构化学 > 络合物化学(配位化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