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磁层顶三维数值模型

作 者: 刘子谦
导 师: 吕建永;弓巧侠
学 校: 郑州大学
专 业: 光学
关键词: 磁层顶 太阳风条件 行星际磁场南北分量 太阳风动压
分类号: P35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Shue et al.[1997]模型中提出了一个数学函数:其中(r,θ)是磁层顶的空间参数,用来表示磁层顶的位置。r是特定θ角下地球中心到磁层顶的连线距离,θ角是此连线和日地连线的夹角。(r0,α)是磁层顶的位形参数,用来描述磁层顶的尺度和形状。r0是日下点距离,表示地球中心到日下点的距离即磁层顶尺度,α是磁层顶张角,表示磁尾闭合或张开的特性即磁层顶形状。由Shue97模型可知,日下点距离r0和张角α是太阳风条件(太阳风上游地区的行星际磁场南北分量BZ和太阳风动压DP)的函数。本文使用的资料是全球太阳风-磁层-电离层MHD模拟数据,利用太阳风流线方法判断磁层顶,以Shue97模型为基础研究三维情况下磁层顶位形参数和太阳风条件的关系,并给出磁层顶三维数值模型。因为Shue97模型是二维模型,所以我们在空间参数(r,θ)基础上加入方位角φ把二维磁层顶模型扩展到三维。磁层顶位形参数(r0,α)不仅是太阳风条件(BZ,DP)的函数,首先是方位角φ的函数。(r0,α)的函数形式是:系数(a0,a2;b0,b2)和φ无关,只是太阳风条件的函数,根据Shue97模型中(r0,α)的函数形式可知(a0,a2;b0,b2)的函数形式是: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磁层顶三维模型,可以计算任一太阳风条件下的磁层顶三维形状。根据本文模型计算赤道面磁层顶位形参数(r0,α)和太阳风条件(BZ,DP)的关系。Bz北向增大时,r0略微增大,α减小;BZ南向增大时,r0略微减小,α减小。DP增大时,r0明显减小,r0和DP是幂函数关系,α几乎不变。磁场主要影响磁层顶形状,动压主要影响磁层顶尺度。总体来说赤道面磁层顶形状随太阳风条件的变化不大,说明赤道面磁层顶具有较强的自相似性。根据本文模型计算子午面磁层顶位形参数(r0,α)和太阳风条件(BZ,DP)的关系。BZ北向增大时,r0略微增大,α减小;BZ南向增大时,r0略微减小,α增大。DP增大时,r0明显减小,r0和DP是幂函数关系,α几乎不变。磁场主要影响磁层顶形状,动压主要影响磁层顶尺度。太阳风条件变化,子午面磁层顶形状的变化大于赤道面磁层顶形状的变化。子午面磁层顶因为极尖区的存在而分为两段,而本文模型还是使用一条曲线拟合,所以误差较大。所有太阳风条件下,本文模型和MHD模拟数据符合都比较好。行星际磁场北向时本文模型和经验模型符合比较好,行星际磁场南向时本文模型和经验模型符合比较差。这个问题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有待我们今后工作进一步研究。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9
目录  9-11
第一章 引言  11-23
  1.1 磁层顶简介  11-14
  1.2 磁层顶理论模型和经验模型  14-15
  1.3 低纬磁层顶经验模型介绍  15-19
    1.3.1 Petrinec and Russell[1996]模型  15-17
    1.3.2 Shue et al.[1997,1998]模型  17-18
    1.3.3 Chao et al.[2002]模型  18-19
  1.4 高纬磁层顶经验模型介绍  19-22
    1.4.1 Boardsen et al.[2000]模型  20-22
  1.5 本文研究目的  22-23
第二章 数据简介和分析  23-27
  2.1 数据简介  23-24
  2.2 磁层顶判断  24-27
第三章 磁层顶位形参数和太阳风条件的关系  27-40
  3.1 磁层顶位形参数(r_0,α)和方位角φ的关系  27-31
    3.1.1 位形参数(r_0,α)的计算  27-30
    3.1.2 位形参数(r_0,α)和方位角φ的关系  30-31
  3.2 系数(a_n,b_n)和太阳风条件(B_Z,D_P)的关系  31-40
    3.2.1 磁层顶位形参数(r_0,α)和行星际磁场南北分量B_Z的关系  32-34
    3.2.2 磁层顶位形参数(r_0,α)和太阳风动压D_P的关系  34-36
    3.2.3 磁层顶位形参数(r_0,α)和太阳风条件(B_Z,D_P)的关系  36-38
    3.2.4 系数(a_n,b_n)和太阳风条件(B_Z,D_P)的关系  38-40
第四章 磁层顶三维数值模型  40-52
  4.1 磁层顶  40-42
  4.2 赤道面磁层顶  42-46
  4.3 子午面磁层顶  46-52
第五章 讨论  52-62
  5.1 本文模型和Shue98模型比较  52-54
  5.2 本文模型和Boardsen2000模型比较  54-56
  5.3 子午面磁层顶和赤道面磁层顶比较  56-62
第六章 结论  62-65
参考文献  65-68
致谢  68

相似论文

  1. 太阳风的地磁效应与对地球同步轨道高能电子强度影响的研究,P353
  2. 极端行星际条件下的磁层顶位形研究,P353
  3. 地磁活动相关问题研究,P353
  4. 同步轨道磁场对太阳风扰动的响应,P353.8
  5. 磁层顶附近流场剪切度,P353
  6. 基于全球磁层MHD模拟数据的磁层顶位形研究,P353
  7. 磁层—电离层大尺度电流体系研究,P35
  8. 电子辐射带形成和演化的全球动力学模型,P353
  9. 无碰撞多重X线磁场重联的Hall MHD模拟研究,P353
  10. 火星电流系及其磁场,P185.3
  11. 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的全球MHD数值模拟研究,P353
  12. 地球、木卫一、土卫六磁层的初步研究,P185
  13. 太阳风向磁层传输的观测研究,P353
  14. 三维非对称磁层顶模型建模研究,P353
  15. 无碰撞磁场重联的粒子模拟研究,O411.3
  16. 非对称磁场重联的Cluster数值分析及一个宇宙线源模式,P353
  17. 地球磁层等离子体团及通量绳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研究,P318
  18. 地球磁层能量粒子动力学研究,P352
  19. 太阳活动和EUV波现象研究,P353.7
  20. 太阳风的地磁效应与对地球同步轨道高能电子强度影响的研究,P353
  21.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太阳风研究与仿真,P353.8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球物理学 > 空间物理 > 外层空间日地关系物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