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先秦时期岭南与长江中游的文化交流

作 者: 钟洪香
导 师: 彭长林
学 校: 云南大学
专 业: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关键词: 岭南 长江中游 先秦时期 文化交流 青铜器
分类号: K8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5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岭南长江中游地区之间横亘着南岭山脉,南岭群山之中分布着低谷走廊或山间盆地,这些相对独立的文化地理区域,成为南北交往的天然通道。本文从文化交流通道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先秦时期长江中游和岭南文化交流的一些概况、特征及方式等问题。本文分五部分进行论述,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从岭南和长江中游的自然地理情况出发,引出两地文化交流的通道。文化通道主要有四条:越城岭道、萌渚岭道、骑田岭道、大庾岭道。然后介绍了两地青铜时代文化交流的研究现状及动态,说明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及本文存在的问题。第二章:先秦时期岭南与长江中游考古学文化的类型与时代。本章介绍了商周时期、春秋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等各个时期岭南和长江中游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岭南地区商周时期主要是浮滨、石峡中层类型文化;春秋至战国早期主要是夔纹陶类型文化;战国中晚期主要是米字纹陶类型文化。长江中游地区商周时期主要是费家河、吴城、盘龙城、荆南寺、樟树塘、金山岭、万年等类型文化。春秋至战国早期主要是楚、越文化,同时还有一些吴文化、徐文化存在。战国中晚期,长江中游是楚文化的天下,因此,考古学文化也以楚文化为主了。第三章:先秦时期岭南和长江中游的文化关系研究。史前时期,岭南和长江中游地区就已有文化交流,例如:咸头岭文化和洞庭湖大溪文化遗存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从器物的形制、特征、分布情况、及该器物在各自文化区域所占的比例、器物组合的特征、葬制葬俗来探讨两个地区间的文化关系。商周时期本文研究的器物主要有石戈、牙璋、几何印纹陶;春秋至战国早期,本文研究的器物主要有越式鼎、甬钟、刮刀、靴形钺、几何印纹陶;战国中晚期主要从楚式铜壶、带钩方面进行研究。第四章:先秦时期岭南与长江中游文化交流相关问题探讨。此章节从文化交流的原因、特征、方式及影响探讨两地文化关系。文化交流的原因主要从南岭中心带的形成、中原文化的南向传播、楚文化对越文化的影响、越文化对楚文化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文化交流特征表现为开放性和兼容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第五章:结语。本章节主要总结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从宏观上介绍了岭南和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交流通道、特征、方式及原因。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第一章 绪论  9-19
  第一节 岭南长江中游的自然地理概况  9-13
    一 岭南自然地理概况  9
    二 长江中游自然地理概况  9-10
    三 两地区间的联系及交流通道  10-13
  第二节 先秦时期岭南与长江中游文化交流的研究概况与存在问题  13-16
    一 研究概况  13-16
    二 存在的问题  16
  第三节 本文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16-19
    一 研究范围  16-17
    二 研究方法  17-19
第二章 先秦时期岭南与长江中游考古学文化类型与时代  19-39
  第一节 先秦时期岭南考古学文化类型与时代  19-25
    一 商周时期  19-21
    二 春秋至战国早期  21-23
    三 战国中晚期  23-25
  第二节 先秦时期长江中游考古学文化类型与时代  25-39
    一 商周时期  26-32
    二 春秋至战国早期  32-36
    三 战国中晚期  36-39
第三章 先秦时期岭南和长江中游文化关系研究  39-87
  第一节 史前时期  39-40
  第二节 商周时期  40-56
    一 相关器物分析  40-52
    二 葬制葬俗分析  52-56
  第三节 春秋至战国早期  56-75
    一 相关器物分析  57-72
    二 葬制葬俗分析  72-75
  第四节 战国中晚期  75-85
    一 相关器物分析  76-82
    二 葬制葬俗分析  82-85
  第五节 秦汉时期  85-87
第四章 先秦时期岭南与长江中游文化交流相关问题探讨  87-104
  第一节 文化交流的原因  87-95
    一 优越的地理环境——南岭中心带的形成  87-88
    二 中原文化的南向传播  88-90
    三 楚文化对越文化的影响与融合  90-93
    四 越文化对楚文化的影响与融合  93-95
  第二节 文化交流方式、特征及影响  95-104
    一 文化交流方式  95-98
    二 文化交流的特征  98-102
    三 文化交流的影响和意义  102-104
第五章 结语  104-106
附录  106-110
参考文献  110-120
致谢  120

相似论文

  1. 新中国对非洲的文化外交研究,D822
  2. 文化农业经营行为与城乡文化交流研究,G122
  3.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路径分析,D822
  4. 岭南传统水乡古村落,TU984
  5. 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艺术符号研究,K876.41
  6. 论15-16世纪的中越文化交流,K333
  7. 岭南画派的渊源及其地域特征,J209.2
  8.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对改写理论的再思考,H030
  9. 博尔赫斯小说中的中国形象,I783
  10. 揭阳城市品牌“岭南水城”营销策略研究,F274
  11. 岭南茶室餐饮模式在湖湘文化社区中的导入设计研究,TU247
  12. 西北地区出土汉代铜镜初步研究,K875.2
  13. 中外文化碰撞中的天津形象,K292.1
  14. 清代外销画表现的民俗文化研究,J209.2
  15. 陈白沙诗歌研究,I207.22
  16. 二里头文化与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交流研究,K871.7
  17. 古滇青铜要器中造像艺术与布局手法分析,K876.41
  18. 知青媒体研究,G219.29
  19. 清朝的衰落与西方中国观的转变,K249.3
  20. 冷战后中俄文化交流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G125
  21. 中美青年跨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G04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文物考古 > 中国文物考古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