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面向区域在职教师协同成长的虚拟学习社区建设研究

作 者: 杨彦军
导 师: 郭绍青
学 校: 西北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技术学
关键词: 虚拟学习社区 区域教师协同成长 探究社区(COI)模型 知识转化 SECI 社会网络分析
分类号: G43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79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随着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的逐步完善,探索能够适应教师工作实际,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县域内教师协同互动、均衡发展的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其中,基于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的教师培养模式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模式。利用虚拟学习社区开展教师能力培养的实践已有很多,如FlatClassroom、TappedIn等国际项目、美国的探究性学习论坛项目(ILF)、新加坡的教师网络项目(Teacher’sNetwork)以及我国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等。然而,对于如何更好地建设、维护虚拟学习社区以更有效地支持区域内教师的协同发展目前却缺乏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在系统分析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现状、总结现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面向区域在职教师能力协同成长的虚拟学习社区建设研究设计。研究从宏观层次入手,以探究学习社区(COI)模型为指导从静态视角研究了虚拟学习社区的整体架构;以SECI知识转化理论及实践社区的C4P框架为指导从动态视角研究了虚拟学习社区的运行机制及管理策略。并以“三人行”教师虚拟学习社区的建设为实践场域,综合利用调查研究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具体研究方法展开了循环式设计研究。本文研究过程及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首先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叙述了研究背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主要问题、阐明了研究意义。第二章,在对虚拟学习社区基本理论及研究现状、虚拟学习社区建设实践及相关理论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完成了自己的研究设计。在此过程中,界定了研究问题中的核心概念,明确了研究的切入点、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确定了研究的具体方法及研究流程。第三章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依照研究设计,首先以探究学习社区(COI)理论模型为指导对虚拟学习社区的整体架构进行了设计;然后,利用Moodle、BBS、BLOG等现有技术工具实现了设计的技术原型并应用于项目实践;第三,确定了整体架构设计阶段应用效果的评价方式,并利用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了研究数据;最后,通过统计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平台的应用效果,剖析了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实施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第四章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依照研究设计,首先以SECI知识转化理论为指导完成了系统运行机制设计;随之,以实践社区的C4P框架为指导设计了相应的运行管理策略并应用于项目实践;接着,明确了运行机制设计阶段实施效果的评价方式,并系统收集了相关研究数据;在此基础上从虚拟学习社区的网络基本属性、互动关系、交互特征及交互内容等方面展开了详细的效果评价与检验,最后给出了研究结论及后期改进措施。第五章是研究结论与反思,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过程、研究结论再次进行了较为系统宏观的梳理,然后总结了研究的经验、反思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发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课题的后续研究提出了明确的建议。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0
第一章 绪论  10-16
  一、研究背景  10-13
    (一) 宏观背景:终生学习与教育信息化  10-11
    (二) 中观背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重点  11-13
    (三) 微观背景:虚拟学习社区支持的教师教育  13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13-14
    (一) 研究问题的缘起  13-14
    (二) 研究问题的聚焦  14
  三、研究的意义  14-15
  四、研究对象的选择  15
  五、论文框架  15-16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16-29
  一、虚拟学习社区概述  16-21
    (一) 虚拟学习社区的定义  16-18
    (二) 虚拟学习社区的特征与核心要素  18-19
    (三) 虚拟学习社区的分类  19-20
    (四) 虚拟学习社区的表现形式  20
    (五) 虚拟学习社区的主要功能  20-21
  二、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现状  21
    (一) 关于研究主题  21
    (二) 关于研究方法  21
    (三) 关于研究类型  21
  三、虚拟学习社区建设研究现状  21-25
    (一) 虚拟学习社区建设研究理论现状  21-23
    (二) 网络学习社区建设实践研究  23-25
  四、研究设计  25-29
    (一) 核心概念界定  25-26
    (二) 研究目的  26
    (三) 研究内容  26
    (四) 研究思路  26-27
    (五) 研究方法  27-28
    (六) 研究流程  28-29
第三章 虚拟学习社区的整体架构研究  29-41
  一、虚拟学习社区的整体架构设计  29-31
    (一) 探究学习社区模型  29
    (二) 虚拟学习社区的整体架构  29-31
  二、应用效果考察维度及数据收集  31-33
    (一) 效果考察维度设计  31-32
    (二) 数据收集及处理  32-33
  三、虚拟学习社区应用效果分析  33-39
    (一) 平台基本运行情况分析  33-35
    (二) 虚拟学习社区平台用户体验评价  35-39
  四、研究结论及改进措施  39-40
    (一) 研究结论  39
    (二) 发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39-40
  五、后续工作重点  40-41
第四章 虚拟学习社区的运行机制研究  41-69
  一、虚拟学习社区的运行机制设计  41-43
    (一) 知识转化SECI 模型  41-42
    (二) 虚拟学习社区的运行机制设计  42-43
  二、虚拟学习社区的运行策略设计  43-45
    (一) 实践社区的C4P 框架  43-44
    (二) 虚拟学习社区的运行策略设计  44-45
  三、应用效果考察维度及数据收集  45-48
    (一) 效果考察维度设计  45-46
    (二) 数据收集及处理  46-48
  四、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分析  48-63
    (一) 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的基本属性分析  48-52
    (二)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关系分析  52-58
    (三)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交互特征分析  58-63
  五、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交互质量分析  63-66
    (一)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交互质量总体特征分析  63-64
    (二)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认知性存在及其发展  64-65
    (三)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教学性存在及其发展  65
    (四)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社会性存在及其发展  65-66
  六、研究结论及改进措施  66-68
    (一) 研究结论  66-68
    (二) 发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68
  七、后续工作重点  68-69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研究反思  69-73
  一、研究结论  69-71
    (一) 虚拟学习社区的整体架构  69-70
    (二) 虚拟学习社区的运行机制  70-71
  二、研究反思  71-72
  三、研究建议  72-73
参考文献  73-75
论文附录  75-80
科研经历及成果  80-82
后记(致谢)  82

相似论文

  1. 虚拟学习社区中影响学习者知识共享的因素探究,G434
  2.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研究,G206
  3. 从虚拟到现实—试析虚拟社区之传播明星地位对现实生活中人脉的影响,G206
  4. 针对教育视频的虚拟学习社区设计与实现,G434
  5. 知识创造理论在通信软件新版本研发中的应用研究,F426.672
  6. 促进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师互动发展的策略研究,G434
  7. 面向Web社会网络的分析工具,TP393.09
  8. 汽车网络广告的竞争情报价值研究,F713.8
  9. 高新技术企业异质型人力资本的隐性知识开发模式及应用研究,F276.44
  10. “教育大发现”学习村落社会网络分析研究,G434
  11. 互联网舆情信息挖掘与群体行为分析,F49
  12. 社会因素与专利产出相关性研究及对策,G306
  13. 社会网络和SPC分析,O157.5
  14. 社会关系网络紧密性测度研究,O157.5
  15.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恐怖组织隐蔽网络研究,D815.5
  16. 基于社团发现的Blog信息收集原型系统的研究,TP393.092
  17.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产业集群隐性知识共享研究,F270
  18. 基于MongoDB的关系网络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TP311.13
  19.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用户研究方法及其应用,J50
  20. 虚拟学习社区动力机制研究,G434
  21. 网络“圈子”的群体交往特点研究,C91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电化教育 > 计算机化教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