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竞走、短跑、跳远运动员着地脚着地时的生物力学特征分析

作 者: 吴学锋
导 师: 周家颖
学 校: 西安体育学院
专 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
关键词: 竞走 短跑 跳远 运动员 生物力学特征
分类号: G80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5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不同运动项目的着地脚着地时的着地方式不仅是必要的一个方法和手段,而且是完成动作、提高成绩的关键,更是产生动力的来源,,它是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的很关键的环节,也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本保证。本研究以陕西省体工大队竞走队4名运动员及西安体育学院田径专修队4名从事短跑、4名从事跳远项目的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速摄像机和三维测力台同步的实验测试法、专家访谈法及数理统计等方法,从运动生物力学的层面入手,对受试者以不同项目竞走、短跑、跳远着地时着地支撑阶段所表现出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并从理论和运动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相关差异性进行分析,探寻不同专业项目的运动员在竞走、短跑、跳远着地脚着地方式时支撑阶段存在的规律,尽量为基层教练员和运动员今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真实的参照资料。进一步提高教练对中等水平运动员技术细节的认识,从而丰富基层教练员的训练思路,搞好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结论如下:1.不同运动员在进行竞走、短跑、跳远时,运动员依次竞走、短跑、跳远支撑时间相应的减小,以个人最大运动能力进行竞走时着地脚支撑时间平均为0.63s、全力跑时着地脚支撑时间平均为0.19s、全力跳时支撑时间平均为0.24s。实验表明:受试者的着地脚着地缓冲时间增长,其蹬伸时间也增加。2.不同运动员在竞走、短跑、跳远时,由于项目的不同,竞走、短跑、跳远着地支撑时着地角、蹬地角逐渐增大,而扇面角逐渐减小。受试者随着着地角和蹬地角的减小,起跳扇面角将增大。3.不同运动员在竞走、短跑、跳远时,由于项目的不同,竞走、短跑、跳远着地时着地脚支撑时刻膝关节角度逐渐减小;最大缓冲时刻、离地时刻膝关节角度逐渐增大;踝关节角度在三个相位的平均值变小。受试者膝关节缓冲角度较大,蹬伸阶段的髋角增大,着地瞬间踝关节角度偏小、最大缓冲时刻偏大。4.不同运动员在竞走、短跑、跳远时,由于项目的不同,竞走、短跑、跳远着地时支撑时足底垂直(Fz)反作用力的力峰值逐渐增大,支撑时间逐渐减小,Fz-t曲线出现双波峰。全力走、跑、跳时动作连贯有力,富有节奏。5.不同运动员在竞走、短跑、跳远时,由于项目的不同,竞走着地支撑时足底前后(Fy)反作用力的力峰值逐渐增大,支撑时间逐渐减小;短跑着地支撑时足底前后(Fy)反作用力的力峰值逐渐增大,支撑时间逐渐减小。跳远着地支撑时足底前后(Fy)反作用力的力峰值逐渐减小,支撑时间逐渐减小;相对于竞走和跳远着地支撑时的Fy-t曲线,短跑着地支撑时的Fy-t曲线力峰值较大,受到的水平制动力较大。而跳远着地支撑时足底左右(Fx)力峰值较跑着地支撑时足底左右(Fx)力峰值大,支撑能力弱。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1 前言  7-16
  1.1 选题依据  7-8
  1.2 研究现状  8-13
    1.2.1 国内关于着地脚着地方式的研究现状  8-12
    1.2.2 国外关于着地脚着地方式的研究现状  12-13
  1.3 本研究涉及到的相关基础基知识  13-16
    1.3.1 着地缓冲技术的力学特点  13-14
    1.3.2 蹬伸动作的力学特点  14
    1.3.3 肌肉收缩机理及其基本形式  14-15
    1.3.4 竞走短跑跳远着地脚着地支撑时的时相组成  15-16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6-19
  2.1 研究对象  16-17
  2.2 研究方法  17-19
    2.2.1 文献资料法  17
    2.2.2 专家访谈法  17
    2.2.3 测试法  17-19
    2.2.4 数理统计法  19
3. 测试结果与分析  19-31
  3.1 不同运动员进行竞走、跑、跳远时着地脚时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19-27
    3.1.1 竞走、跑、跳远着地时的最大缓冲时刻时缓冲时间变化特征  19-21
    3.1.2 着地脚支撑时的着地角、蹬地角和扇面角  21-23
    3.1.3 着地脚支撑时的关节角  23-27
  3.2 不同运动员进行竞走、短跑、跳远时的动力学特征分析  27-31
    3.2.1 竞走、跑、跳时足底垂直(Fz)反作用力值曲线的特征分析  27-29
    3.2.2 竞走、短跑、跳远时Fy 与Fx 力值曲线的特征分析  29-31
4. 结论与建议  31-32
  4.1 结论  31
  4.2 建议  31-32
致谢  32-33
引用文献与参考文献  33-36
附件  36-40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40-41

相似论文

  1. 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分段距离技术特征运动学分析,G821
  2. 陕西省女子足球队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G843
  3. 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人力资本开发与收益分配研究,G812.0
  4. 陕西省优秀青少年竞走运动员技术动作和训练现状的调查分析,G821
  5. 优秀轻量级举重运动员(甲组)中级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选材模型的研究,G884
  6. 中国优秀冰壶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特征研究,G862.6
  7. 哈尔滨市少年儿童游泳运动员技术犯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G861.1
  8. 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G841-4
  9. 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G823.4
  10. 女子100米优秀短跑运动员陈珏竞技能力结构诊断评价,G822.1
  11. 新奥运周期中国女子优秀体操运动员动作的发展,G832
  12. 对湖南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前八名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训练情况与技术的比较分析,G823.4
  13. 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运动学特征的研究,G823.3
  14. 男子100米途中跑阶段支撑技术环节的生物力学特征分析,G822.1
  15. 跳远起跳对膝关节损伤的数值模拟研究,R87
  16. 对江浙沪地区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研究,G803-4
  17. 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的关系研究,G845
  18. 影响大学生定向运动员运动成绩的主要心理素质研究,G826-4
  19. 唐山市市区少年跳远运动员训练的调查研究,G823.3
  20. 高校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G823.3
  21. 我国冬季两项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与专项素质能力的研究,G86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体育理论 > 体育基础科学 > 运动生物力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