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艰难的出路——沈从文与现代传媒(1922-1929)

作 者: 吴超
导 师: 敬文东
学 校: 中央民族大学
专 业: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关键词: 现代传媒环境 沈从文 《晨报副刊》 《红黑》杂志
分类号: I206.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5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原本是文学作品创作的常用手法,创作者们通过环境与人物的相互关系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正如现代传媒学大师麦克卢汉说,“任何技术都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环境并非消极的包装用品,而是积极的作用进程”。一直以来,对沈从文的研究史料可谓汗牛充栋,但大多没有注意到这个人物在文学人生道路上受传媒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在1922年至1929年,身处现代传媒业中沈从文,接受到了新式产业传播而来的新式文化的熏陶,开拓视野,转变了思路,借助文学改变了命运,从一名封建军阀手下的士兵成长为一名新式知识分子。当时对他影响最大的现代媒介有北京大学教授和学生创办的各类期刊,以及当时北京非常有名的“一报一刊”。“一报”是指《晨报副刊》,“一刊”是《现代评论》杂志。在这两个媒介的指导下,沈从文形成了自己的文艺思想——装着“人性”的“希腊神庙”和创作主题——“都市生活的见闻与感慨”,“乡村田园生活”。此外,《民众文艺》和《国语周刊》也从侧面分别给与沈从文两个贯穿以后作品的感情主题:一是对友情的尊重,一是对委屈的发泄。1928年沈从文南下上海后,与胡也频、丁玲合办了《红黑》杂志,由于三人办刊思想出现分歧,导致杂志最终关张歇业,但沈从文通过这次历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刊思路,为以后接办《文艺副刊》奠定了基础。通过在现代传媒业环境中研究新式知识分子,可以在理性原则的规范下,充分发掘感性材料,较为真实地还原中国新式知识分子成长过程,全面凸显现代传媒环境在其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2-4
ABSTRACT  4-7
前言  7-9
第一章 沈从文成长年代的现代传媒业  9-14
第二章 接触现代传媒:沈从文的命运转折点  14-19
第三章 沈从文与《晨报副刊》以及其他媒体  19-35
  第一节 孙伏园的办报风格与沈从文文艺思想形成  21-27
  第二节 《晨报副刊》徐志摩主编的风格与沈从文的创作思路  27-31
  第三节 《民众文艺》《国语周刊》对沈从文精神影响  31-35
第四章 《红黑》杂志与沈从文办刊思想的形成  35-39
小结  39-40
后记  40-42
附录一  42-47
参考文献  47-49
科研成果和发表论文  49-50

相似论文

  1. 公共空间视域下的沈从文热,I206.7
  2. 沈从文书信(1949-1988)研究,I206.6
  3. 沈从文的乡野与都市,I207.42
  4. “故事”的变形和艰难重构——《七色魇》文集研究,I206.6
  5. 论1919-1920年《晨报副刊》对女性问题的讨论,K261
  6. 徐志摩与《晨报副刊》,K258
  7. 在温和与固执之间,I206.7
  8. 从传媒视野看《晨报》副刊与中国现代文学,I206.6
  9.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I206.6
  10. 美化的乡土和乡土的美化,I207.6
  11. 孙伏园时期的《晨报副刊》研究,G219.29
  12. 展示·表现·反思——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I206.6
  13. 生态视野中的沈从文研究,I206.6
  14. 乡土文学大师:鲁迅与沈从文,I206.6
  15. 文化的二难与思者的焦虑,I206.6
  16.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风格,I206.09
  17. 另类批评的风采,I206.09
  18. 沈从文乡土文学的民俗审美研究,I206.6
  19. 沈从文的文化谱系,I206.6
  20. 双歧路向 静穆人生——感知沈从文,I206.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