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蜀南地区中二叠统缝洞储层特征研究

作 者: 焦保雷
导 师: 陆正元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油气田开发地质
关键词: 蜀南地区 中二叠统 储集空间类型 溶洞系统 有利区域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03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两年,蜀南地区弥补老区产量的递减和完成新井产量任务,逐步优选高产量、大储量的中二叠统目标进行钻探:2008年新开包003-2井茅口组钻探见到了天然气,中测4.6万方/日;寺005-1井茅口组钻遇大缝洞系统,气水同产。这些新井的成功表明中二叠统还是具有较大的剩余储量。因此,重新认识蜀南地区中二叠统缝洞性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岩芯、录井、测井、物性等资料为基础,研究工区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类型,裂缝、溶洞的空间配置关系,建立缝洞系统的基本地质模型;通过茅四和茅三残余厚度研究本区岩溶发育特征,利用放空井段、探明储量分布与古侵蚀面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溶洞系统特征及其发育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工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基质岩块的孔隙度极低,渗透性能差。溶洞系统是主要储渗空间,裂缝主要提供一些渗滤通道和扩大连通范围。喜山期构造难以形成较大溶洞,东吴期古岩溶是溶洞系统的主要成因;区内总体剥蚀厚度差距不大,中部剥蚀最强,茅四段全部被剥蚀,只留下茅三段。利用放空井位分布与已探明储量分布为证据,溶洞主要分布于工区西边茅四尖灭线以西的岩溶高地边缘-岩溶斜坡上。该岩溶发育区的单斜或向斜可以作为寻找天然气的重要区块;在前人成藏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认为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产生褶皱和断裂,褶皱构造作用使地下相互独立的缝洞系统一部分因背斜相对抬升,另一部分则随向斜相对下降。气水的分异作用主要在构造裂缝网络和古溶洞系统两者组合、沟通形成的缝洞系统内部进行。不论是背斜构造的高部位,还是向斜的低部位,缝洞系统中必然气水共存。所以排水找气理论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1章 前言  9-14
  1.1 任务来源及选题意义  9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9-10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0-12
    1.3.1 单井剖面缝洞型储层特征  11
    1.3.2 阐述溶洞系统为主要储集空间,东吴期为溶洞系统的主要成因  11
    1.3.3 东吴期古侵蚀面的恢复及特点  11
    1.3.4 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优选勘探目标  11-12
  1.4 主要工作量统计及取的认识  12-14
    1.4.1 主要工作量  12
    1.4.2 取得的认识  12-14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14-23
  2.1 区域地质概况及勘探简况  14-16
    2.1.1 区域构造概况  15-16
  2.2 地层岩性特征  16-19
    2.2.1 栖霞组  17
    2.2.2 茅口组  17
    2.2.3 地层电性特征  17-19
  2.3 有效储渗段综合划分  19-23
第3章 缝洞储层结构特征  23-37
  3.1 溶洞系统为主要储集空间  23-27
    3.1.1 基质岩块物性特征  23-24
    3.1.2 高产稳产井常常与溶洞发育有关  24-27
  3.2 东吴期古岩溶是溶洞系统的主要成因  27-37
    3.2.1 喜山期构造难以形成较大溶洞  28-29
    3.2.2 地表已见到东吴期大型溶洞  29
    3.2.3 溶洞发育有明显的层位性与地区性  29-30
    3.2.4 古溶洞中见上覆地层角砾或风化壳残余物  30-31
    3.2.5 断点及其附近溶洞并非显著发育  31-34
    3.2.6 区内某些断层为东吴期产物  34-37
第4章 古岩溶和储层  37-57
  4.1 基本概念  37-40
    4.1.1 岩溶的分带  38-40
  4.2 古地貌恢复及其特点  40-44
  4.3 古岩溶与缝洞性储层  44-53
    4.3.1 威远构造古溶沟两侧风化壳储层发育  44-45
    4.3.2 孔滩构造储层分布受东吴期古残丘的控制  45-47
    4.3.3 断层并非荷包场储层的主控因素  47-53
  4.4 缝洞系统的形成演化  53-57
第5章 有利勘探目标  57-63
  5.1 岩溶储层发育规律  57-60
  5.2 剩余储量分布  60
  5.3 勘探及开发建议  60-63
结论  63-65
致谢  65-66
参考文献  66-69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9

相似论文

  1. 蜀南地区中二叠统缝洞气藏开发地质研究,P618.13
  2. 蜀南地区嘉陵江组沉积相研究及有利储集相带预测,P618.13
  3. 蜀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与储层研究,P618.13
  4. 蜀南荷包场地区须家河组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研究,P618.13
  5. 鄂尔多斯盆地乌审旗气田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8下亚段砂岩沉积相与储层研究,P618.13
  6. 河南省西部中二叠统山西组聚煤环境及沉积演化特征,P618.11
  7. 勃利盆地煤层气资源评价,P618.13
  8. 低渗透油藏水力压裂研究,P618.13
  9. 姬塬油田长6油藏储层评价及开发技术政策研究,P618.13
  10. 渤海湾盆地北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P618.13
  11. 惠民凹陷夏口断裂带及附近断块断层封堵机理研究,P618.13
  12. 南华北盆地周口坳陷油气储层沉积学研究,P618.13
  13. 塔南凹陷南屯组一段油气富集规律研究,P618.13
  14. 基于地球物理特征的岩相古地理研究,P618.13
  15. 鲁西寒武系核形石灰岩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P618.13
  16. 中国东北地区泥盆纪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研究,P618.13
  17. 鲁西寒武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P618.13
  18. 三塘湖盆地石炭纪火山岩储集层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P618.13
  19.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晚奥陶世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P618.13
  20.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3油层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P618.13
  21. 华北地区下古生界礁滩型储层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