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龙门山中段前山构造变形特征
作 者: 郝晓琳
导 师: 刘顺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第四纪地质学
关键词: 龙门山中段 推覆构造 构造变形 应力期次
分类号: P5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2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大陆动力学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造山带是研究大陆构造的一个重要的构造单元,因此新的大陆构造科学理论必须建立在造山带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龙门山造山带属青藏高原东缘的陆内造山带,是中国大陆的主要造山带之一,其北与昆仑—秦岭东西向造山带斜向相接,南与康滇南北向构造带相连,东邻包括四川盆地在内的扬子地台,西面为松潘-甘孜褶皱带。因其所处的构造位置而成为解决青藏高原隆升和周边造山带造山过程的关键地区。龙门山造山带作为研究陆内造山带的热点地区,国内外地质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目前看来,对于龙门山构造带小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尤其是变形期次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通过对龙门山中段都江堰剖面、白水河-白鹿剖面、白水河-关口等三条剖面进行野外实测,运用小构造解析的方法,对龙门山中段前山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做了描述。根据野外构造现象的复合关系,结合显微构造分析、测年分析、流体包裹体及碳氧同位素测温等方法,综合得出该区域的变形期次,变形期次的确定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塑性变形早于脆性变形;块状岩石中劈理等密集破裂早于节理等稀疏破裂;弯曲、填充有矿脉的破裂面早于平直、光滑、无矿脉填充的;所充填矿脉发生变形的破裂面早于无变形的;平面X型节理早于剖面X型节理;各变形要素的切割以及限制关系等。本文得出龙门山中段前山的变形期次至少有9期:第一期表现为印支中晚期中央断裂NW-SE向的韧性逆冲,反映了初期推覆作用;第二期NE-SW向,可能形成须家河地层中早期平面X节理以及飞来峰内部变形;第三期S-N向挤压力,主要反映在中央断裂的左旋运动;第四期NW-SE向挤压,造成了中央断裂的右旋走滑以及前山断裂二王庙断层的逆冲运动;第五期铅直挤压力反映在中央断裂与前山断裂的正断运动;第六期NE-SW向挤压力,在中央断裂与前山断裂均有表现;第七期S-N向应力,表现在燕山早中期中央断裂的左旋运动以及龙溪飞来峰内部的变形;第八期NW-SE向应力反映了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龙门山的逆冲活动;第九期铅直应力,反映了喜马拉雅期龙门山推覆体的滑覆作用。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多次受力,逐渐发展而成。推覆体和滑覆体的形成在空间上,时间上,受力方式上,都存在差异,是多期次作用的结果。飞来峰是在印支晚期-早燕山期与母体一起被推覆抬升,在燕山期由于重力作用产生滑覆。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龙门山构造带的变形从北西向南东发展,表现在:①中央断裂较前山断裂变形强烈,发展历史较长,中央断裂的运动期次多达7次,但前山断裂的运动期次只有5次。②中央断裂两盘构造特征存在差异,北西盘变形特征从韧性到脆性过渡,南东盘以脆性变形特征为主,且北西盘形变早于南东盘。③飞来峰后缘的变形期次明显多于前缘.④飞来峰后原地系统中变形期次多于前原地系统。
|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1章 引言 10-18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10 1.2 研究现状 10-15 1.3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15-16 1.3.1 研究意义 15 1.3.2 选题依据 15-16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17 1.5 完成的工作量 17-18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18-28 2.1 龙门山地层发育特征 19-24 2.1.1 前寒武系 19-20 2.1.2 寒武系 20 2.1.3 奥陶系 20 2.1.4 志留系 20 2.1.5 泥盆系 20-21 2.1.6 石炭系 21 2.1.7 二叠系 21 2.1.8 三叠系 21-22 2.1.9 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 22 2.1.10 第四系 22-24 2.2 龙门山及邻区构造概况 24-28 2.2.1 松潘-甘孜造山带 25-26 2.2.2 秦岭东西向造山带 26 2.2.3 四川盆地 26-27 2.2.4 康滇南北向构造带 27-28 第3章 构造变形特征及期次 28-57 3.1 中央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 30-35 3.1.1 映秀断裂 30-33 3.1.2 白水河断裂 33-35 3.2 前山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 35-43 3.2.1 都江堰断裂 36 3.2.2 通济-白鹿断裂 36-39 3.2.3 锦江口断裂 39-41 3.2.4 前山断裂活动性质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 41-43 3.3 山前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43 3.4 飞来峰及原地系统构造变形特征 43-53 3.4.1 龙溪飞来峰 43-46 3.4.2 棺木岩飞来峰 46-50 3.4.3 塘坝子飞来峰 50-51 3.4.4 天台山飞来峰 51 3.4.5 原地系统构造变形特征 51-53 3.5 变形期次及区域应力场讨论 53-57 第4章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的形成演化 57-62 4.1 龙门山推覆构造总论 57 4.2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的形成演化 57-62 4.2.1 扬子地台基底形成 58 4.2.2 古生代-中三叠世稳定大陆边缘 58 4.2.3 印支期褶皱造山运动 58-59 4.2.4 燕山期冲断造山作用 59-60 4.2.5 喜马拉雅期冲断逆掩造山与滑覆构造形成 60-62 结论 62-64 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及成果 62 存在的问题 62-64 致谢 64-65 参考文献 65-69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9
|
相似论文
- 桐柏碰撞造山带及其邻区变形特征与构造演化,P542
-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柯坪推覆构造系的构造变形研究,P542
- 沁水盆地南部高煤级煤构造变形及其对煤层气富集区渗透率的制约,P618.11
-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形成及油气分布,P618.13
- 构造变形与烃类充注效率油气运移检测系统研究与设计,P618.13
- 陕南镇巴—紫阳地区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P618.13
- 内蒙古大青山东段逆冲推覆构造,P542
- 中上扬子地块浅部褶皱逆冲格局:遥感卫星图像处理与解释,P542
- 南大巴山镇巴—城口段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P542
- 青海杂多东莫扎抓—莫海拉亨铅锌成矿作用,P618.4
- 太湖地区地质构造的遥感技术分析,P237
- 四川省木里县城滑坡稳定性与地震诱滑危险性评价,P642.22
- 雪峰山西部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样式与变形特征,P542.1
-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早古生代造山带的构造特征、造山过程及对塔里木盆地的影响,P542
-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深部电性结构及构造涵义,P631.3
-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与动力学特征,P542
-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时空演化,P542
- 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时空演化:以陇西—武山地区为例,P542
- 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马东山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综合研究,P542
- 大别造山带南缘构造带构造几何学特征与形成演化,P542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构造地质学 >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