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审美与批判:论王德威的现当代文学批评

作 者: 田宗媚
导 师: 周兴华
学 校: 牡丹江师范学院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审美创造 意识形态批判 学术性 批评立场
分类号: I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4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王德威是当前海外华人文学批评的领军人物,其批评文本新见迭出、风格独具。本文意在对其现当代文学批评展开研究,归纳概括其文学观与批评观、批评特色、批评角度、批评方式,总结其批评启示。王德威视文学以诗意的个体表达反思历史,视批评借修辞的创造铺展历史问题,在此观念基础上,形成了其融文学立场与社会立场于一体的批评立场,生成了其诗意地审美与独立地批判并重的批评特色,实现了批评的审美、社会、伦理等多元价值。探掘作家个体叙事的文学审美因素本身的意识形态颠覆意义,是王德威有机交融审美与批判的批评角度所在。通过科学、专业的批评方式强化批评的学术性,为其审美判断、社会批判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审视王德威的批评实践,既可反观当下批评或脱离社会、或脱离文本的不足,更可映照现行批评理论对于文学批评的立场、目的的论述重视不够,对于批评家的个体风格、作家论等批评文体的写作规则研究不足,显示出批评理论有待开拓补足的空间。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6
目录  6-8
引言  8-9
第一章 王德威的文学观与批评观  9-14
  第一节 文学以诗意的个体表达反思历史  9-11
    一、文学是虚构、想象的美学事业  9-10
    二、文学是个体意识的历史感怀  10-11
  第二节 批评借修辞的创造铺展历史问题  11-14
    一、批评应“经营”修辞凸现创造  11-12
    二、批评应拷问历史“引起对话”  12-14
第二章 王德威的批评特色  14-28
  第一节 审美地判断与创造延展文学的魅力  14-19
    一、据审美体验品评文本价值  14-17
    二、以秀美文字蕴藉丰厚思辨  17-19
  第二节 独立地意识形态批判关怀个体生存  19-28
    一、解构主流意识形态权威对个体的钳制  19-24
    二、依托学术研究担当知识分子的批判责任  24-28
第三章 王德威的批评角度  28-41
  第一节 彰显形式实验的颠覆力量  29-33
    一、非写实手法启悟历史发展的多元可能  29-30
    二、以丑为美消解高蹈光亮的真理规约  30-31
    三、日常、重复叙事托出历史目的的虚妄徒劳  31-33
  第二节 凸现内容转向的关怀向度  33-35
    一、情欲、暴力呈示人性境况  33-34
    二、反英雄嘲弄主体建构  34-35
  第三节 拓展创作立场的意蕴空间  35-41
    一、民间位置对抗启蒙教化  35-37
    二、抒情倾向超越叙史权威  37-41
第四章 王德威的批评方式  41-61
  第一节 融合多元化方式方法  41-46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等方法交织批判意图  42-43
    二、作家论拓展批评视野  43-45
    三、叙事学分析、文本细读引领审美品度  45-46
  第二节 整合互动性阐释系统  46-51
    一、探勘文本、作家与意识形态的交错  46-49
    二、辨明作家、文本的不见与历史的不义  49-50
    三、发掘读者反应的衡量、促动作用  50-51
  第三节 构建互文性批评背景  51-61
    一、探掘流派谱系  51-55
    二、连横中西文本  55-56
    三、寻求理论对话  56-61
第五章 王德威的批评启示  61-67
  第一节 王德威的批评的思维局限  61-63
    一、作家意识形态分析缺省的问题  61-62
    二、女性主义立场滑向男性中心的问题  62-63
  第二节 王德威的批评的正面价值  63-67
    一、校验当下批评实践的偏颇之处  63-64
    二、提示当下批评理论的薄弱环节  64-67
注释  67-78
参考文献  78-81
致谢  81-8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2

相似论文

  1. 中国油画的新写实主义语言探究,J213
  2.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译者“创造性叛逆”研究,H315.9
  3. 试论“大师的批评”,I06
  4. 学术性听力中的词汇习得,H319
  5.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人才培养新模式,H195
  6. 重庆高校学术性人才流失的归因及其解决对策,G647.2
  7.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研究,F091.91
  8.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本体的发展研究,I206.7
  9. 浅谈中国学院版画的当代性,J217
  10. 中国古典美学“兴”范畴研究,B83-09
  11. 从“师范性”与“学术性”争论看美国师范教育机构转型,G659.712
  12. 学术性Open Access期刊馆藏建设模式研究,G255
  13.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实践维度,A811
  14.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行动研究,G434
  15. 宋代东莱吕氏家族教育研究,K244
  16. 建国以来我国大学制度变迁因素分析,G649.2
  17. 意笔人物画笔墨结构初探,J212
  18. 中国当代音乐期刊的分类研究,J60-05
  19. 走出意识形态的迷局,G05
  20. 伊格尔顿文化哲学思想的社会批判意义,G02

中图分类: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评论、文学欣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