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四川省小麦白粉病抗药性测定及其机理的初探

作 者: 涂坦
导 师: 张敏
学 校: 四川农业大学
专 业: 农药学
关键词: 小麦白粉菌 抗药性 三唑酮 甾醇14-a-脱甲基酶 机制
分类号: S435.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小麦白粉病是危害我国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由于长期使用单一药剂防治,使其抗药性的产生日趋严重。本试验采用离体叶段法测定了2008年四川省12个地区的26个小麦白粉菌株和2009年四川省11个地区的65个小麦白粉菌株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结果表明,2008年供试菌株的平均EC5o为83.84 mg/L,平均抗性水平为43.68倍,抗性水平为抵抗的菌株为3.85%,抗性水平为中抗的菌株为46.15%,抗药水平为高抗的菌株为50%。2009年供试菌株的平均EC5o为87.62 mg/L,其中95.38%供试菌株已经产生抗性,平均抗性水平为41.92倍,未产生抗性的菌株为4.61%,抗性水平为低抗的菌株为6.15%,抗性水平为中抗的菌株为36.92%,抗性水平为高的菌株为52.3%。此结果可为三唑类杀菌剂在我国的合理应用和制定合理的抗药性治理措施提供依据。为了治理和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就需要探索抗药性产生的机理。三唑酮的杀菌机制是抑制病原菌中的甾醇14-a-脱甲基酶P450(sterol 14-a-demethylase P450,简称P450,在真菌中也称CYP51)的活性,引起.起真菌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目前认为病原菌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CYP51发生点突变,酶与药剂的亲和性下降,导致了抗药性的上升。本试验是通过药剂诱导变异,先将抗药性较低的菌株诱导成抗药性较高,再将其诱导成抗药性很高的菌株。然后通过对较低、较高、很高三个档次的菌株的CYP51基因测序比较,发现其DNA序列上在234和458位碱基发生突变,该两个位点的变异导致其cDNA编码的79和136位氨基酸发生改变。在抗性较高的菌株CYP5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中,136位点已由原来的酪氨酸变成苯丙氨酸;在抗性很高的菌株CYP51基因编码氨基酸中,不但136位点已由原来的酪氨酸变成苯丙氨酸,且79位氨基酸由原来的苏氨酸变成丝氨酸。由此可见,CYP51 DNA序列上458位点的突变控制着较高的抗性的产生,而234位点的突变控制着很高抗性的产生。此结果可为开发新的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和进一步研究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9
前言  9-1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19
  1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流行规律  11-12
  2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  12-15
    2.1 选育抗病品种  12
    2.2 化学防治  12-15
      2.2.1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EBIs类  13
      2.2.2 嘧啶类(Pyrimidine)  13
      2.2.3 苯井咪唑类(Benzimidazole)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  13-14
      2.2.4 无机杀菌剂与硫代氨基甲酸盐类  14
      2.2.5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StrobiIurins)  14
      2.2.6 喹氧灵(Ouinoxyfen)  14
      2.2.7 植物活化剂及非杀菌毒性的化合物  14-15
  3 小麦白粉菌三唑酮抗药性的产生  15-16
  4 真菌对DMIS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机理  16-18
  5 试验的目的与意义  18-19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9-29
  1 试管苗、保绿培养基和小麦盆栽的准备  19
    1.1 试管苗的准备  19
    1.2 保绿培养基的准备  19
    1.3 小麦盆栽的准备  19
  2 病原物接种体的准备  19-21
    2.1 白粉菌样品采集  19-20
    2.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0
    2.3 白粉菌繁殖  20-21
      2.3.1 育苗  20-21
      2.3.2 接种和繁殖  21
    2.4 菌种保藏  21
  3 小麦白粉病抗药性的测定  21-23
    3.1 简易接种箱的制作与测试  21-22
      3.1.1 简易接种箱的制作  21
      3.1.2 简易接种箱的测试  21-22
    3.2 叶段的准备  22
    3.3 病原菌的准备  22
    3.4 接种和培养方法  22
    3.5 调查记录  22
    3.6 数据分析  22-23
  4 小麦白粉菌抗药性机理的初探  23-29
    4.1 抗药性敏感的菌株  23
    4.2 抗药性较高、很高的菌株的诱导  23
      4.2.1 含药叶段的制备  23
      4.2.2 药剂诱导变异  23
    4.3 主要试剂的准备  23-24
    4.4 主要仪器  24
    4.5 小麦白粉菌总DNA的提取  24-26
      4.5.1 小麦白粉菌孢子的收集  24
      4.5.2 试剂盒提取DNA  24-25
      4.5.3 CTAB法提取菌株DNA  25-26
    4.6 CYP51基因的PCR扩增  26-29
      4.6.1 引物  26-27
      4.6.2 PCR反应体系  27
      4.6.3 PCR循环  27
      4.6.4 PCR产物检测  27
        4.6.4.1 制胶  27
        4.6.4.2 点样  27
      4.6.5 PCR产物纯化  27-28
      4.6.6 产物测序  28
      4.6.7 产物序列分析  28-29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29-45
  1 四川省小麦白粉菌抗药性测定  29-34
    1.1 接种箱的测试  29
    1.2 2008年四川省小麦白粉病抗药性测定  29-31
    1.3 2009年四川省小麦白粉病抗药性测定  31-34
  2 小麦白粉病抗药性机理推导  34-45
    2.1 诱导菌株的抗药性测定  34-35
    2.2 PCR产物检测  35-37
    2.3 PCR产物测序  37-42
      2.3.1 抗性较敏感的菌株的CYP51基因序列  37-39
      2.3.2 抗性较高的菌株的CYP51基因序列  39-40
      2.3.3 抗性很高的菌株的CYP51基因序列  40-42
    2.4 DNA序列比对  42-43
    2.5 氨基酸序列比对  43-45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5-48
  1 小麦白粉病菌抗药性  45-46
  2 抗药性机理推导  46-48
参考文献  48-52
致谢  52

相似论文

  1.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2. 昆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初步研究,C924.25
  3. 高端容错计算系统高可靠监控子系统的研究和设计,TP311.52
  4. 当代广告舆论化现象研究,G206
  5. 无线传感器网络组播路由协议研究,TN929.5
  6. 新生代农民工激励机制研究,F272.92
  7. 山东省高校科研项目集成管理模式研究,G644
  8. 我国少数民族环境权研究,D922.68
  9. 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及对呋喃虫酰肼的抗性风险评估,S435.112.1
  10. 面向服务的多主体协作机制的研究与实现,TP393.09
  11. 中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研究,D630
  12.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的实践和展望,X38
  13. 日本看麦娘对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抗性与交互抗性多抗性及其抗性治理的研究,S451.2
  14. NaHCO3在杨树溃疡病防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S763.7
  15. 小麦田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 (Steud.)Fernald)对精噁唑禾草灵抗药性的初步研究,S451.221
  16. 基于SOA的Portal定制系统的优化与实现,TP311.5
  17. 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网络通信机制的研究,TP393.02
  18. 马铃薯甲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和硫丹的抗性及其机理,S435.32
  19. 马铃薯甲虫对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机理,S435.32
  20.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系春杂的鉴定与初步研究,S513
  21.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禾谷类作物病虫害 > 麦类病虫害 > 病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