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四川省中江县丹参品系综合评价

作 者: 钟国成
导 师: 张利
学 校: 四川农业大学
专 业: 植物学
关键词: 丹参 形态特征 农艺性状 外观性状 光合特性 活性成分 AHP
分类号: S567.5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唇形科(Labiaceae)鼠尾草属(Salvia Linn.)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的干燥根及根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中药丹参的唯一来源。我国四川、河南、山东等省均实现丹参的人工栽培。各产地丹参中,川丹参因色红,肉厚,有效成分含量高,品质最佳。四川省中江县是川丹参的道地产区。该县丹参栽培过程中,混合栽培现象突出,丹参产量和活性成分含量不稳定。本研究对四川省中江县的小叶丹参(XY)、组培小叶丹参(ZX)、白叶丹参(BY)、高杆大叶丹参(GD)、矮杆大叶丹参(AD)和组培大叶丹参(ZD)6个主栽丹参品系的形态特征农艺性状、根条外观性状光合特性、活性成分的含量和生物产量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农艺性状、外观性状和活性成分的含量情况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对其品质进行了评价,旨在为四川省中江县优良丹参品系的确立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各品系丹参的叶色、叶形、花色、花药颜色等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白叶丹参叶色较其它品系浅,顶生小叶渐尖,其它品系丹参叶色较深,顶生小叶急尖。组培大叶丹参和矮杆大叶丹参花药为紫色或黄白色,其余丹参均为花药均为紫色。组培大叶丹参、高杆大叶丹参和矮杆大叶丹参顶生小叶较大,花冠紫红色。组培大叶丹参的能育雄蕊联合,高杆大叶丹参和矮杆大叶丹参的部分能育雄蕊分离。小叶丹参和组培小叶丹参的顶生小叶较小,花冠紫色或蓝紫色,组培小叶丹参开花数目少或不开花。2.农艺性状考察结果显示:组培小叶丹参和组培大叶丹参的单株鲜重可达350 g,单株干重可达100 g,在各品系丹参中最高。折干率以组培大叶丹参最高,达27.7%,高杆大叶丹参最低,为14.9%。组培小叶丹参的上级率最高,为42%,白叶丹参最低,为16%。3.外观性状考察结果:白叶丹参的干燥根条表皮呈暗红色,部分根条呈灰白色,其断面颜色以黄白色为主,且根部明显存在木心;其它品系丹参根表皮呈暗红色或砖红色,断面紫黑色偶有黄白色,木心不明显。由于丹参以皮红、色紫,无木心为佳。故,白叶丹参外观性状较差,其它品系丹参外观性状差异不大,均较好。4.光合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光强在0~400μmol·m-2·s-1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各品系丹参的净光合速率增加迅速,但胞间CO2浓度迅速降低;当光强在400~2000μmol·m-2·s-1范围内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各丹参品系光合速率的增加速度和胞间CO2浓度的下降速度均变缓慢。光强在0~2000μmol·m-2·s-1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各品系丹参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光合特征参数表明各品系丹参表观量子利用率均较高,其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较强;组培小叶丹参和高杆大叶丹参的光饱和点和最大光合速率较其它品系高,其利用强光的能力和光合潜力比其它品系强。叶绿素含量测定表明,叶绿素a、b、总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在各品系丹参中相对大小基本一致。5.活性成分含量和生物产量研究结果显示:各品系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普遍高于药典(3.0%)要求,但丹参酮ⅡA的含量在组培大叶丹参、组培小叶丹参和白叶丹参中未达到药典(0.20%)要求。小叶丹参中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的含量较其它品系丹参高;矮杆大叶丹参中丹酚酸B、原儿茶醛、丹酚酸A含量较高。各成分生物学产量的情况为: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的生物学产量以矮杆大叶丹参中最高;丹酚酸B、原儿茶醛、丹酚酸A的生物学产量以组培大叶丹参中最高。6.品质评价结果显示:丹参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对其品质的影响最大,农艺性状次之,外观性状对其品质的影响最小。在考察的6种活性成分中,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是影响丹参品质的两个重要因素。评价结果表明矮杆大叶丹参的品质最好,适宜推广种植;白叶丹参品质最差,不宜栽培。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1 文献综述  10-19
  1.1 丹参类植物资源研究  10-12
  1.2 光照对植物产量和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  12-15
  1.3 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  15-16
  1.4 品质评价研究  16-19
2 立题依据  19-20
3 材料与方法  20-24
  3.1 试验材料  20
  3.2 试验方法  20-24
    3.2.1 形态特征考察  20
    3.2.2 农艺性状考察  20
    3.2.3 外观性状考察  20
    3.2.4 光合特性研究  20-21
      3.2.4.1 生理因子对光强的响应  20-21
      3.2.4.2 叶绿素含量测定  21
    3.2.5 活性成分含量及生物产量测定  21-23
      3.2.5.1 材料、仪器、试剂  21
      3.2.5.2 标准品配制与待测样品制备  21-22
      3.2.5.3 检测方法  22
      3.2.5.4 检测方法考察  22-23
      3.2.5.5 标准品及样品测定  23
      3.2.5.6 活性成分生物产量计算  23
    3.2.6 丹参综合品质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品质评价  23
    3.2.7 数据处理  23-24
4 结果与分析  24-42
  4.1 形态特征考察结果  24-25
  4.2 农艺性状考察结果  25-26
  4.3 外观性状考察结果  26
  4.4 光合特性研究结果  26-32
    4.4.1 光响应曲线及光合特征参数  26-29
    4.4.2 蒸腾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情况  29-30
    4.4.3 胞间CO_2浓度随光照强度变化情况  30
    4.4.4 气孔导度随光照强度变化情况  30-31
    4.4.5 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  31-32
  4.5 活性成分含量与生物产量测定  32-36
    4.5.1 活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结果  32
    4.5.2 标准曲线与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32-35
    4.5.3 活性成分生物产量结果  35-36
  4.6 丹参品质评价模型构建与评价结果  36-42
    4.6.1 评价模型的建立  36
    4.6.2 评价模型各指标相对权重的确定  36-39
      4.6.2.1 判断矩阵的构造  36-38
      4.6.2.2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38-39
    4.6.3 评价指标赋值与品质得分  39-42
      4.6.3.1 各评价指标赋值  39-41
      4.6.3.2 品质评价计算模型  41
      4.6.3.3 品质评价结果  41-42
5 讨论  42-46
  5.1 农艺及外观性状研究  42
  5.2 光合特性研究  42-43
  5.3 活性成分的含量与生物产量研究  43-44
  5.4 组培对丹参品质的影响  44-45
  5.5 丹参品质评价研究  45-46
6 结论  46-47
参考文献  47-51
致谢  51-5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2

相似论文

  1. 长春市历史保护区的形态特征与保护对策研究,TU984.114
  2. 三种中药浸膏微波真空干燥工艺优化及降解动力学研究,TQ461
  3. 光调控对花烛组织培养及试管苗光合特性的影响,S682.14
  4. 几种天然产物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评价和应用,R284.1
  5. 干旱胁迫对桂花生长及生理生态的影响,S685.13
  6. 江蓠为基质的双齿围沙蚕亲体培育及个体早期发育研究,S968.9
  7. 大豆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模型分析与QTL定位,S565.1
  8. 赤芍商品药材调查及品质评价研究,R282.71
  9. 桃杂交后代(F1)幼苗光合效能评价,S662.1
  10. 河南省秸秆发电燃料供应系统研究,TM619
  11. 6个双列杂交玉米亲本及其杂交株系的生长及光合特性差异分析,S513
  12. 弱筋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对灌浆期弱光响应的定量研究,S512.1
  13. 水肥耦合对半冬性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调控效应,S512.1
  14. 密度与钾素互作对延边烤烟生理生态指标及其品质效应的影响,S572
  15. 氮肥施用时期对小麦产量形成及品质调控研究,S512.1
  16. 烤烟连作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烟叶品质的影响,S572
  17. 转玉米高光效C4型PEPC基因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研究,S512.1
  18. 铜、锌不同施用方式和AM真菌与施磷量对丹参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S567.53
  19. 铁、锰等微量元素对栽培丹参的生长和有效成分的影响,S567.53
  20. 栽培花生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遗传分析与QTL定位研究,S565.2
  21. 丹参酮ⅡA及烟酸对肥胖幼鼠心血管功能的影响,R285.5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药用作物 > 喜阴药物 > 其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