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葡萄花油田葡Ⅰ油组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作 者: 宋力
导 师: 谭丽娟;林承焰
学 校: 中国石油大学
专 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关键词: 窄薄砂岩油藏 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构型 剩余油 葡萄花油田 葡Ⅰ油组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3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论文针对葡萄花油田葡Ⅰ油组储层“窄、薄”的独特地质特点,充分利用密井网条件下的岩心、测井、生产动态和监测资料,开展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详细描述了储层平面、层间、层内和微观孔喉的非均质性,并且详细分析了各级次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为挖潜剩余油和提高采收率服务。受沉积相作用的控制,葡Ⅰ油组骨架砂体平面上以窄条带状或者枝状分布为主,储层物性平面上沿着水下分流河道主流线或者主体席状砂延展方向较好,而沿与之垂直方向向两侧物性逐渐变差。一方面,水下分流主河道和主体席状砂侧缘以及物性较差的非主体砂剩余油较富集,另一方面,由于井网对窄薄砂体的不适应性造成局部注采不完善,形成剩余油。葡Ⅰ油组层间非均质性严重,纵向砂体厚度和物性的差异造成层间干扰现象突出。以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主体席状砂为主的厚油层吸水能力强,水淹比例大;以外前缘非主体席状砂和分流河道间砂为主的非主力油层砂体厚度小、物性差,油层吸水能力弱甚至不吸水,储层动用差或者未动用。本文提出了储层层内五级结构划分方案,并以此为基础主要针对厚油层开展层内非均质性研究。葡Ⅰ油组储层一部分纵向上较厚、横向片状展布的砂体是由多期水下分流河道纵向切叠、横向连片而成的,具有复杂的层内非均质特征,通过河道底部的冲刷面和泥质、钙质等结构界面可以将单一河道划分开;单成因砂体内部夹层对油水运动控制作用明显,夹层上部容易形成剩余油富集;正韵律河道砂体底部容易形成大孔道,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造成葡Ⅰ油组厚砂体油层采出程度低,大量的剩余油富集,可以通过“动态筛选井区、监测确定层位、静态验证”的方法来对大孔道进行识别。根据不同相带典型样品铸体薄片的鉴定结果,分析了葡Ⅰ油组孔隙和吼道类型以及不同相带孔喉结构类型。利用仿真模型技术,以不同条件下的微观驱替实验为基础,对不同孔喉结构微观剩余油形成机制进行研究,有效地深化了多油层合注合采条件下窄薄砂岩油藏剩余油形成方式及分布规律的认识,对指导水驱挖潜以及三次采油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一章 前言  9-19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9-10
  1.2 碎屑岩油气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及进展  10-13
  1.3 研究区概况  13-15
    1.3.1 研究区地质概况  13-14
    1.3.2 研究区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4-15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15-17
    1.4.1 研究内容  15-16
    1.4.2 研究方法  16
    1.4.3 研究思路  16-17
  1.5 主要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17-19
    1.5.1 主要工作量  17-18
    1.5.2 取得的主要成果  18-19
第二章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  19-38
  2.1 研究区目的层沉积单元的划分  19-20
  2.2 沉积微相类型及分布特征  20-25
  2.3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  25-35
  2.4 沉积微相对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的控制作用  35-38
第三章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  38-44
  3.1 沉积层序特征  38-39
  3.2 分层系数、砂岩密度  39-40
  3.3 隔层特征  40-41
  3.4 储层垂向非均质程度  41-44
第四章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44-69
  4.1 储层层内结构层次  44-45
  4.2 单成因砂体的划分  45-55
    4.2.1 单成因砂体类型  45-46
    4.2.2 单成因砂体界面类型特征及识别标志  46-50
    4.2.3 单成因砂体的空间结构特征  50-55
  4.3 单砂体内夹层类型及分布特征  55-60
    4.3.1 夹层的类型特征  55-57
    4.3.2 夹层分布特征  57-60
    4.3.3 夹层分布模式  60
  4.4 层内粒度韵律性与垂向渗透率的变化  60-62
  4.5 层内大孔道的识别和分布特征  62-69
    4.5.1 大孔道的成因及特征  62-63
    4.5.2 大孔道的识别  63-67
    4.5.3 层内大孔道的分布特征  67-69
第五章 储层微观非均质性  69-75
  5.1 孔喉类型和结构特征  69-73
    5.1.1 孔喉类型  69-71
    5.1.2 孔喉结构特征  71-73
  5.2 孔喉微观非均质特征  73
  5.3 水驱前后微观孔喉特征对比  73-75
第六章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75-90
  6.1 平面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75-77
    6.1.1 平面不同相带剩余油分布特征  75-76
    6.1.2 井网对不规则砂体的不适应性  76-77
  6.2 层间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77-81
    6.2.1 基于密闭取心井的层间油层动用状况差异  78-81
    6.2.2 层间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81
  6.3 层内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81-86
    6.3.1 单成因砂体内韵律特征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81-84
    6.3.2 单成因砂体内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84-86
  6.4 微观孔隙结构与剩余油形成机制  86-90
    6.4.1 微观剩余油形成机制  86-88
    6.4.2 不同孔隙结构剩余油分布模式  88-90
结论及认识  90-91
参考文献  91-9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5-96
致谢  96

相似论文

  1. 安塞油田开发中后期井网调整优化技术研究,TE324
  2. 辫状河储层非均质性及非均质概念模型的建立,P618.13
  3. 饶阳凹陷中南部水平井地质设计研究,P618.13
  4. 八面河油田面十二区剩余油分布及挖潜研究,P618.13
  5. 东辛复杂断块剩余油富集模式及挖潜技术应用研究,TE327
  6. 北二区东高台子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P618.13
  7. 留楚油田油藏精细描述研究与应用,P618.13
  8. 科尔沁油田包1块白垩系九佛堂组精细油藏描述研究,P618.13
  9. 辽河油田沈150-沈161井区精细油藏描述,P618.13
  10. 盘40断块边底水油藏水平井研究与治理,P618.13
  11. 采用拟示踪剂追踪油水运移规律研究,P618.13
  12. 杏八九区水平井区块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研究,P618.13
  13. 木头油田101井区精细油藏描述研究,P618.13
  14. 葡一组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综合描述,P618.13
  15. 大庆油田“二三结合”试验区水驱阶段综合研究,P618.13
  16. 广利油田高含水期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TE357
  17. 不同类型断块油藏井网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TE347
  18. 辽河油田静35块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措施研究,TE327
  19. 辽河油田S区块“2+3”采油效果评价,TE357.6
  20.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TE357.4
  21. 聚驱后水驱合理注采参数研究,TE357.6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