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双差地震定位法及其在汶川地震余震精确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作 者: 刘巧霞
导 师: 曹俊兴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余震重新定位 双差地震定位法 余震空间分布特征 地震构造
分类号: P31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8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介绍双差地震定位法及其在2008年汶川地震余震精确定位中的应用。可靠的震源定位是孕震构造与孕震机制分析的基础。双差定位法是目前精度最高的微小地震定位方法。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在一年半的时间内,龙门山中北段发生余震6万多次,其中3级以上余震4751次。准确确定这些余震的震源位置对于分析汶川地震的孕震机制与龙门山的深部结构构造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双差地震定位方法、计算程序(HYPODD)的使用以及数据的准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2.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08年5月12日至12月31日期间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的2957个地震事件进行了定位,获得了2678个地震事件的震源位置,其走时均方根残差为0.20s,水平和垂直方向标准差分别为±0.85km和±1.3km。3.汶川地震部分余震定位结果显示,余震主要分布在龙门山中北段,余震带长约350km,宽15-30km;余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km的上地壳内,平均震源深度为11.4km。余震震源分布显示龙门山中央断裂、后山断裂和前山断裂均有余震活动;龙门山三大断裂倾向均为北西,自西向东倾角逐渐变缓,在20-22km处合并为剪切带,形成“叠瓦状”的破裂分布。4.汶川地震部分余震定位结果显示沿小鱼洞-棉篪-理县方向和青川-文县方向各存在一条长度分别约90km和70km的北西向余震带,推测是两个与龙门山构造带走向近似垂直的捩断层;余震带北段(水观乡以北)震中相对集中并逐渐偏离北川—映秀断裂和青川-平武断裂带向北西向延伸,据此推测可能存在一个斜跨北川—映秀断裂和青川-平武断裂的隐伏断层。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1章 引言  9-15
  1.1 研究背景  9-12
    1.1.1 选题依据  9-11
    1.1.2 研究现状  11-12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2-15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13
    1.2.2 研究思路  13-15
第2章 地震定位理论与方法综述  15-23
  2.1 地震定位的反演表达  15-17
  2.2 经典定位方法及各种改进算法  17-19
    2.2.1 经典算法  17-18
    2.2.2 各种改进方法  18-19
  2.3 多事件定位  19-21
    2.3.1 震源位置与台站校正的联合反演(JED,JHD)  19
    2.3.2 震源位置与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SSH)  19-20
    2.3.3 相对定位法(主事件定位法,ATD)  20-21
  2.4 空间域内的定位方法——台偶时差法  21
  2.5 非线性定位方法  21-22
  2.6 最新定位方法  22-23
第3章 双差地震定位方法  23-30
  3.1 双差地震定位方法简介  23
  3.2 地震定位的双差算法  23-30
    3.2.1 病态系统正则化与方程求解  25-28
    3.2.2 逐级重新定位和存储器处理  28-30
第4章 双差定位算法程序使用方法  30-36
  4.1 程序中涉及到的主要术语  30
  4.2 程序结构和基本使用步骤  30
  4.3 预处理程序PH2DT的使用方法和参数说明  30-32
    4.3.1 用Ph2dt 程序进行预处理  30-31
    4.3.2 Ph2dt 的参数  31-32
  4.4 双差定位程序HYPODD 的使用方法和参数说明  32-36
    4.4.1 HypoDD 的工作流程  32
    4.4.2 震相的权值  32-33
    4.4.3 HypoDD 的参数  33-34
    4.4.4 输出结果分析  34-35
    4.4.5 重新定位结果文件分析  35-36
第5章 汶川地震及部分余震的重新定位  36-44
  5.1 定位数据资料准备  36-42
    5.1.1 输入数据文件及格式  36-38
    5.1.2 目录震相走时数据格式转换  38-41
    5.1.3 定位资料筛选和台站分布  41-42
  5.2 主震和部分余震的双差定位  42-44
第6章 余震分布特征及发震构造分析和讨论  44-52
  6.1 定位结果概述  44
  6.2 余震分布的总体特征与发震构造分析  44-46
  6.3 余震带特征和发震构造分段讨论  46-49
  6.4 北西向突出的两个余震带  49-50
  6.5 南坝镇以北的推断隐伏断层  50-52
结论  52-54
致谢  54-55
参考文献  55-59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9

相似论文

  1. 乌尔逊凹陷南部地区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与构造特征研究,P631.4
  2. 紫坪铺水库区域地震初步研究,P315
  3. 其宗水电站坝址及近场区地质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研究,P542
  4. 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北川—邓家地区构造变形样式及古地震研究,P315.2
  5. 使用ALOS DInSAR提取5.12汶川地震同震地表形变场及形变场数值模拟,O242.1
  6. 徐家围子油田葡萄花油藏特征研究,P618.13
  7. 新疆地震构造特征研究,P315.2
  8. GPS地壳形变观测及其在中亚大三角地震构造域的应用,P227
  9. 利用天然地震研究地球内部结构与动力学,P315
  10. 华北地区壳幔剪切波速度结构及与晚新生代地质演化关系研究,P315.2
  11. 关中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及其与构造活动的关系研究,P315.2
  12. 浅源地震特征分析与矿山地震相关性研究,P315
  13. 基于ArcGIS Engine的城市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研究,P315.9
  14. 基于宁洱地震场地地震动反应分析,P315
  15. 云南省地方地震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P315.9
  16. 云南省地震部门防震减灾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研究,P315.9
  17. 1976年M_s7.8唐山地震断层动态破裂及近断层强地震动研究,P315
  18. 利用GPS观测数据评估川滇南部地区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P315.7
  19. 近期地震动反应谱特性及其人工波模拟,P315.31
  20. Ⅲ类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研究,P315.9
  21. 基于WebGIS的地震灾情数据可视化系统设计与研究,P315.9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球物理学 > 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 地震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