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弱势人士的增能

作 者: 时怡雯
导 师: 顾东辉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社会工作学
关键词: 外来务工子女 人在环境 增能
分类号: C9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9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外来务工子女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和学术界备受关注的群体。外来务工子女在城市生活中能与城市社会相融合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等问题,不仅关系到外来务工子女的命运,还关系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现有的政策将推动外来务工子女全部进入当地公办学校,但目前正处在一个尴尬的过渡期中,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未能进入公办学校,而他们在城市生活的进程中,所遇到种种成长问题还是需要有人去帮助、并试着去解决。本研究针对上海市宝山区场北公寓内就读于两种学校(当地公办和民工子弟学校)的外来务工子女所表现出的行为差异和隔阂问题,从社会工作中人在环境的视角出发,发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个人、朋辈群体、家庭和学校这几大主要因素。从社会工作中增能的视角来看,现有的问题是这群外来务工子女权能不足的体现。由此可以得出,增能的对象不仅是个人,还有影响个人成长的各个环境因素。根据对服务对象问题和需求和综合把握,本研究所设计的服务方案以小组工作手法为主,分别从个人和环境这两个方面增加服务对象的权能。小组工作方法,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为孩子重塑一种新鲜的环境或者在原来的环境中注入积极的资源。在具体实务过程中,借助社会工作中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通过各种适合于服务对象需求的小组活动来对这一弱势群体进行增能,从而探索出一种能帮助外来务工子女健康成长并融入城市社会的专业模式。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7
引言  7-8
一、实务背景  8-11
  (一)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城市生活现状  8-9
  (二) 服务地——场北公寓一般情况  9-10
  (三) 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与提供服务的必要性  10-11
二、问题界定  11-23
  (一) 外来务工子女的普遍问题  11-12
  (二) 场北公寓孩子们"权能不足"的体现  12-14
  (三) 原因分析  14-15
  (四) "权能不足"引发的后果  15-21
  (五) 引入"增能"视角  21-23
三、工作目标  23-25
  (一) 以增能为目标  23-24
  (二) 具体目标  24-25
四、实务模式  25-30
  (一) 小组工作介绍  25-26
  (二) 增能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型  26-27
  (三) 社会工作对相关群体的干预模型  27-28
  (四) 本实务所用模型  28-30
五、实务内容  30-37
  (一) 具体思路  30-31
  (二) 小组工作干预  31-37
六、实务成效  37-41
  (一) 测量工具  37-38
  (二) 评估结果  38-41
七、讨论建议  41-45
  (一) 实务模式层面  41-42
  (二) 社会层面  42-43
  (三) 社会工作专业化思考  43-45
附录1 观察表  45-46
附录2 行为观察表(空表)  46-47
附录3 小组活动后评估表  47-48
参考文献  48-50
后记  50-51

相似论文

  1. 中国城市地铁站声环境设计策略研究,U231.4
  2. 基于新医学模式的儿童医疗环境设计研究,TU246.1
  3. 当代老年公寓建筑的适居性设计研究,TU241.93
  4.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5. 航天科技研发建筑设计研究,TU244
  6.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环境伦理研究,F590
  7. 农村环境侵权行为行政救济研究,D922.68
  8. 美国“写作教室”理论与实践初探,G633.3
  9.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10. 闽江口互花米草湿地甲烷与二氧化碳通量研究,X502
  11. 基于GIS的区域水环境压力分区研究,X321
  12. 市级旅游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X820.3
  13.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14. 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研究,X196
  15. 新华集团在电站DCS行业营销策略研究,F274
  16. 社会消费方式变迁下的服装终端空间变化之研究,TS941.1
  17. 论我国环境污染预防中的公众参与制度,X321
  18. 广州市城市扩张过程及热环境演变研究,X16
  19. 从南北方蒙古族服饰差异看环境对审美心理的影响,J523.5
  20. 视觉文化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432.62
  21. 网络环境下独立学院德育课程实效性研究,G641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