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试论迪安·艾奇逊与《美中关系白皮书》

作 者: 朱美
导 师: 王玮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世界史
关键词: 迪安·艾奇逊 杜鲁门 美国对华政策 美中关系白皮书
分类号: D871.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8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重大的历史转折,此时的《美中关系白皮书》真实的反映了美国此前特别是国共对抗时期的对华政策.迪安·艾奇逊(1893~1971)律师出身,曾任美国的财政部长.1941年以来任助理国务卿,1949年到1953年继马歇尔任杜鲁门总统的国务卿.任职期间,对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杜鲁门出身低微,是个典型的平民政治家.马歇尔、艾奇逊和哈里曼对其影响很大.特别是艾奇逊因其出色的才能受到赏识.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美苏成为两极.受意识形态、利益因素的影响,美苏开始冷战.此时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共对抗逐渐纳入冷战体制.美苏关系对于美国对华政策意义重大.美国的对华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历了从扶蒋容共、避免内战到扶蒋反共、支持内战的演变。其中,赫尔利、马歇尔.、魏德迈和司徒雷登都做过调停,但是都没有避免国共内战的发生,而且都没有改变国民党失败的命运.1948年,面对国内舆论的焦虑和国民党日益衰落的形势,美国想从中国脱身。主要政策有:召回驻华军事顾问团、拒绝向国民党提供新的援助,编制《美中关系白皮书》;白皮书的编写,有其深刻的根源. 1945年—1949年美国的对华政策是白皮书发表的重要依据;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是发表白皮书的原动力;开脱侵华政策失败之责,平息院内外的批评攻击,决心公布历史文件是主要原因;国民党即将垮台,此时发表无关大碍是白皮书的重要时机.在这种情况下,编写白皮书是为了应对共和党的诘难.应对院外援华集团的攻击,以及亲蒋议员的反对.然而白皮书编写后,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首先引起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的强烈谴责,认为白皮书恰好揭露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本质,确立了当时对帝国主义斗争的战略与策略思想,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了中国革命发生和胜利的原因。同时也引起了国民党人的强烈反对,认为美国的这种行为无异于落井下石.但此时蒋介石集团为了继续寻求可能的援助,并没有和美国决裂;顾维钧积极在美国争取援华集团的支持.军方和共和党也反对此时发表白皮书.艾奇逊1949年担任国务卿,此时蒋政权垮台,这都使艾奇逊成为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势必会被看做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代言,受到批判.美国扶蒋反共遭到失败的原因很多:意识形态因素的偏见.党派斗争的影响.对中国形势的无知.对中共力量的忽视.舆论的误导等等。美国对华政策特别是白皮书的编写是一个整体工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仅仅批判艾奇逊一个人是不公正的。此外,艾奇逊同新中国建立非敌视关系也做出了努力。但由于美国先前援蒋内战在中国造成了仇美情绪、国会内外亲蒋势力也与他为难、加上他本人的反苏反共革命观念限制了他的对华现实政策。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0
前言  10-12
第一部分 艾奇逊的生平  12-15
  (一) 个人简历  12-13
  (二) 思想状况  13-14
  (三) 政治背景  14-15
第二部分 《美中关系白皮书》发表的背景  15-32
  (一) 1948 年以前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影响因素  15-26
  (二) 美国政府的脱身政策  26-29
  (三) 杜鲁门、艾奇逊为开脱侵华政策失败之责,平息院内外的批评攻击,决心公布历史文件  29-31
    (1) 共和党的诘难  29-30
    (2) 院外援华集团的攻击  30-31
    (3) 以麦卡锡为首的反对派的攻击  31
  (四) 国民党已接近垮台,此时发表无关大碍  31-32
第三部分 结合白皮书的内容谈艾奇逊在《白皮书》制定中起的作用、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32-41
  (一) 准备工作及发表  32-34
  (二) 内容  34-39
    (1) 介绍美国扶蒋反共的具体政策内容,公布大量历史文件  34-35
    (2) 揭露国民党的贪污腐化无能,失败是咎由自取  35-37
    (3) 引起美国民众的同情,达到自己的目的,将责任推给中共  37-39
  (三) 艾奇逊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39-41
第四部分 《美中关系白皮书》的评价  41-52
  (一) 以毛泽东五评“白皮书”为代表的共产党的评价  41-44
  (二) 国民党的评价及应对  44-47
    (1) 顾维钧生平及对《白皮书》的评价  44-46
    (2) 蒋介石对白皮书的评价及对策  46
    (3) 美国对国民党此种评价的回应  46-47
  (三) 美国国内各派对《白皮书》的评价  47-52
    (1) 舆论的作用及对白皮书的看法  47-48
    (2) 军方:反对白皮书的发表  48-49
    (3) 亲蒋议员的反对  49-50
    (4) 反冷战者的批评  50-51
    (5) 国际评价  51-52
第五部分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52-57
参考文献  57-65
后记  65

相似论文

  1. 中情局与美国总统关系研究,D771.2
  2. 杜鲁门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研究(1946-1953),K712.54
  3. 美国国会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作用分析1989-2000,D871.2
  4. 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宗教因素研究,D871.2
  5. 论杜鲁门政府对韩国政治危机的干涉,K712.54
  6. 杜鲁门时期美国的“价值观输出”,K712.5
  7. 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党派政治因素分析,D771.2
  8. 美国对华政策的文化因素探析,D871.2
  9.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美国印度支那政策考述,K712.5
  10. 杜鲁门政府东亚政策的变化,K712.5
  11. 杜鲁门政府时期“遏制”战略下的美国东南亚政策研究,K712
  12. 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1911-1921年),D871.2
  13. 美国对菲律宾政策的演变(1946-1960年),K712.5
  14. 美国总统对华认知变迁(1989-2005),D871.2
  15. 从门罗主义到杜鲁门主义,D871.2
  16. 论朝战期间麦克阿瑟同美国政府之间在战略方针上的歧异,K712.54
  17. 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对希腊的政策,K712.54
  18. 美国大报对中国的报道与美国对华政策,D871.20
  19. 冷战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形成,1947—1950,D871.29
  20. 美国对华人权政策与理想主义,D871.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外交、国际关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