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上党八音会索忠秀乐班调查与研究

作 者: 万还升
导 师: 王亮
学 校: 山西大学
专 业: 音乐学
关键词: 上党八音会 乐班 民族音乐学 礼俗
分类号: J60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6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上党八音会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晋东南地区的一种民间吹打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演奏形式热烈火爆,是山西省民间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乐种之一,2006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上党八音会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八音会音乐的概述、音乐本体展开的,这些对于研究上党八音会是必要的,也为本文的写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城乡人民忙于各种经营活动,没有时间习谱练艺。加之,人们长期受现代音乐的影响,原有的审美方式有所改变,现在能坐下来听音乐的大都是老者,青年人逐渐被流行时尚的音乐所征服,观众面越来越窄。现有的八音会,原来的八音味已经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为了吸引群众溶入了其它元素,逐渐有曲艺化、戏剧化的倾向。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以一个乐班为研究对象,通过跟踪调查,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把上党八音会乐班置于礼俗、文化的大背景之下,研究“文化中的音乐”以便能够更好的把握这种乐种的实质。本文的研究对象长子县索忠秀乐班是活跃在长治市长子县的一个乐人群体,他们的表演无不渗透着乡土风情,折射出文化的痕迹。他们精湛的技艺、精彩的表演给长子县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索忠秀”这个名字已经印在了老百姓的脑海中,只要有需要的时候,人们首先就会想到他们。笔者于2008-2009两年时间当中对长子县索忠秀乐班进行跟踪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运用双视角的方法完整记录了丧事、喜事、开业中乐班的活动情况,希望对乐班的情况看的更全面,并由此引发出新的认识。本文详细研究了长子县索忠秀乐班的生存背景、乐班人员构成、乐班所用乐器、乐队编制、演奏形式、演出程序。然而,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音乐本体因素的研究,而应把音乐放在滋养它生长、传承的特定文化中,因此,本文特别研究了乐班与乡村礼俗相互依存的关系,关注了经济对乐班的影响,指出经济是乐班发展的动力,并且对现代八音会的传承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乐班个案研究,可以了解到上党地区的民间乐班发展的原动力、发展机制、风格特色。同时上党八音会又是整个晋东南地区的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他,对于了解整个晋东南地区音乐的发展规律,充实晋东南地区文化研究的内容,发扬并发掘上党地区的文化特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离不开地方乐种的发展,对上党八音会乐班的研究,将有利于对我国各地的吹打乐班有一个微观的认识与宏观的把握,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我国的乐种发展体系。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10
Abstract  10-13
第一章 引言  13-18
  1.1 研究缘起  13
  1.2 研究现状  13-15
  1.3 研究目的  15
  1.4 研究方法  15
  1.5 研究对象  15-16
  1.6 研究意义  16
  1.7 相关概念的界定  16
  1.8 上党八音会吹打乐名称推演  16-18
第二章 乐班的生存背景  18-20
  2.1 地理环境  18
  2.2 历史背景  18-19
  2.3 传统艺术品种  19-20
第三章 乐班的存在  20-23
  3.1 乐班历史  20
  3.2 乐班成员  20-21
  3.3 乐班活动  21-22
  3.4 乐班的固定资产  22-23
第四章 乐班的艺人  23-25
  4.1 班主从艺小传  23-24
  4.2 乐班艺人身份的改变  24-25
第五章 乐班的表演  25-36
  5.1 乐器  25-28
    5.1.1 主奏乐器  25-26
    5.1.2 伴奏乐器  26
    5.1.3 打击乐器  26-27
    5.1.4 拉弦乐器  27-28
    5.1.5 其他乐器  28
  5.2 乐队编制  28
  5.3 演奏形式  28-29
  5.4 乐班的演出程序  29-30
  5.5 乐曲的曲体结构  30-31
  5.6 乐曲的旋律发展手法  31-33
  5.7 艺术特色  33-36
第六章 乐班与乡村礼俗  36-44
  6.1 乐班与丧葬仪式  37-41
  6.2 乐班与婚礼仪式  41-42
  6.3 乐班与其他风俗礼仪  42-44
第七章 经济对乐班的影响  44-49
  7.1 乐班的收入与支出  44
  7.2 收入详单  44-46
  7.3 班主家庭的收入与支出  46
  7.4 经济对乐班的影响  46-49
第八章 乐班的传承方式  49-51
  8.1 传承方式  49-51
    8.1.1 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  49
    8.1.2 "自学式"的传承方式  49-50
    8.1.3 学校教育  50
    8.1.4 学院式教学法  50-51
第九章 结语  51-54
参考文献  54-5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6-57
致谢  57-58
个人简况  58-60

相似论文

  1. 现代媒介与节日审美文化的新形式,K892.26
  2. 京西柏峪“燕歌戏”实地调查与研究,J825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班社的动态传承与运行机制,G122
  4. 昌吉市丧葬礼俗中的民间道教音乐研究,J608
  5. 《醒世姻缘传》中的礼俗研究,I207.41
  6. 麽文化视野下的壮族民间生育礼俗,K892.21
  7. 21世纪初中国大陆民族音乐学学科基本理论研究的进展,J607
  8. 《儒林外史》中的丧葬礼俗研究,I207.419
  9. 先秦情诗与古希腊情诗比较研究,I106.2
  10. 百年敦煌婚丧礼俗研究综论,K870.6
  11. 论古代卫地婚姻礼俗文化,K892.22
  12. 安徽庐剧的考察与研究,J825
  13. 爬山调艺术研究,J607
  14. 安徽省界首市西城区婚姻礼俗与文化内涵,K892.22
  15. 当代保定城市民间军乐队研究,J609.2
  16. 梁漱溟礼学思想研究,B26
  17. 唐宋婚姻的承继与演变,K244
  18. 《儒林外史》礼俗描写研究,I207.419
  19. 关于印度尼西亚巽他人佳美兰音乐德宫的研究,J605
  20. 邢台地区传统音乐调查与保护研究,J607

中图分类: > 艺术 > 音乐 > 音乐理论 > 民族音乐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