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应对城市防灾避难的体育馆建筑设计初探

作 者: 赵薇薇
导 师: 孙一民
学 校: 华南理工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应对公共突发事件 城市防灾 应急避难 体育馆 建筑设计
分类号: TU245.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39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城市防灾空间是城市灾害管理的重要一环。文章从公共管理入手,从法律制度和组织职能两条线索简述我国城市灾害管理体系,明确政府作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主体的权利与责任,梳理城市灾害管理的要点,从法制和管理层面论述城市防灾空间建设的必要性。系统的归纳了总结城市防灾与避难场所体系。本文首先从避难行为的特征、避难场所的选址原则、避难场所的功能配置、各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得出一般避难场所设计原则。其次,对各个类型的避难场所进行系统的分类。从时序性上分为紧急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和中心避难场所三类,明确了各类避难场所的建设要点和功能配置指标;从空间上分为室内和室外避难场所两类,对比了其各自优缺点。研究了国外避难场所的建设经验和我国避难场所的建设现状。对于体育馆从城市分布、空间使用特点、功能配置、结构和消防的安全性能等方面论述了其作为室内避难场所的兼容性。通过两个建成使用的实例进一步分析体育馆作为避难空间使用的适宜性和存在问题。在整个城市应急避难规划下,以“平灾结合的原则”研究体育馆避难设计策略。从体育馆的安全性能、在避难中的空间使用、功能转化、避难流线、通风、采光、供水、供电、特殊设备、标志系统和运营使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避难体育馆与一般体育馆设计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其重要特殊的功能要求。对于如何兼顾平时和灾时的使用提出设计改造策略。最后运用上述的设计策略,选取广州市典型的建成体育馆分析,对广州市应急避难体系和室内避难场所建设提出建议。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11
图表清单  11-14
第一章 绪论  14-19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4
    1.1.1 研究背景  14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1.2 相关概念与释义  14-15
  1.3 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  15-18
    1.3.1 研究范围  15
    1.3.2 研究内容与创新  15-16
    1.3.3 研究方法  16-17
    1.3.4 研究框架  17-18
  1.4 本章小结  18-19
第二章 城市防灾减灾与公共管理  19-32
  2.1 城市灾害学相关理论  19-24
    2.1.1 城市灾害的分类  19-22
    2.1.2 当代城市灾害的特点  22-24
  2.2 我国城市公共应急管理  24-30
    2.2.1 我国城市防灾制度化建设  24-27
    2.2.2 我国城市防灾部门职能  27-30
  2.3 本章小结  30-31
  注释  31-32
第三章 城市防灾避难场所体系  32-54
  3.1 避难行为  32-35
    3.1.1 避难时序性  32
    3.1.2 避难疏散  32-34
    3.1.3 人在避难场所中的基本活动  34-35
  3.2 城市防灾避难场所  35-37
    3.2.1 避难场所的定义  35
    3.2.2 避难场所的功能  35
    3.2.3 布局原则  35-37
  3.3 避难场所功能配置  37-41
    3.3.1 基本功能分区  37-40
    3.3.2 各功能区的关联  40-41
  3.4 避难疏散场所分类  41-47
    3.4.1 按避难时效性分类  41-42
    3.4.2 按避难场所的空间性质分类  42-43
    3.4.3 避难场所主要技术指标  43-47
  3.5 避难场所管理  47
  3.6 国内外研究现状  47-52
    3.6.1 日本避难场所建设  47-49
    3.6.2 美国避难场所建设  49
    3.6.3 我国目前的避难场所规划建设  49-52
  3.7 本章小结  52
  注释  52-54
第四章 体育馆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兼容性  54-75
  4.1 体育馆的空间兼容性  54-57
    4.1.1 体育馆的空间特点  54-55
    4.1.2 体育馆的空间避难兼容性  55-57
  4.2 体育馆作为避难场所的功能兼容性  57-60
    4.2.1 体育馆功能设置  57
    4.2.2 体育馆避难的功能兼容性  57-60
  4.3 体育馆作为避难场所的安全性能  60-65
    4.3.1 体育馆的分级  60
    4.3.2 体育馆的结构安全性  60-63
    4.3.3 体育馆的消防安全性  63-65
  4.4 作为避难场所的体育馆案例分析  65-74
    4.4.1 美国路易斯安那超级圆顶体育馆  65-69
    4.4.2 绵阳市九州体育馆  69-74
  4.5 本章小结  74
  注释  74-75
第五章 体育馆应急避难设计策略  75-100
  5.1 作为避难场所的体育馆设计原则  75-80
    5.1.1 平灾结合的设计原则  75
    5.1.2 安全性原则  75-79
    5.1.3 应对城市防灾避难的体育馆选址与布局  79-80
  5.2 作为避难场所的体育馆设计  80-87
    5.2.1 体育馆避难棚宿区设计  80-82
    5.2.2 体育馆卫浴用房的避难使用  82-84
    5.2.3 体育馆急救用房避难设计  84-86
    5.2.4 物资用房设计  86
    5.2.5 指挥用房设计  86-87
  5.3 作为避难场所的体育馆流线设计  87-90
    5.3.1 避难人员流线  88-89
    5.3.2 避难医疗流线  89
    5.3.3 物资储备与发放流线  89-90
    5.3.4 垃圾污物处理流线  90
  5.4 体育馆技术设计  90-98
    5.4.1 体育馆应急供电  90-92
    5.4.2 体育馆应急供水与节水  92-93
    5.4.3 体育馆通风与供暖设计  93-95
    5.4.4 体育馆采光与照明  95-97
    5.4.5 其它生活设施设计  97-98
  5.5 体育馆避难指示设计  98
  5.6 本章小结  98-99
  注释  99-100
第六章 广州市体育馆应急避难设计  100-116
  6.1 目前广州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现状  100-102
  6.2 广州体育场馆建设与应急避难设计  102-115
    6.2.1 广州体育馆建设现状  102-104
    6.2.2 南沙馆避难改造设计  104-110
    6.2.3 天河体育馆避难改造设计  110-115
  6.3 本章小结  115
  注释  115-116
结语  116-118
参考文献  118-122
附录  122-134
  1. 体育建筑照度标准  122-123
  2. 陕西省地方标准《应急避难场所标志》(DB61/T463-2009)  123-129
  3. 2001 -2008 年广州市新建体育馆一览表  129-131
  4. 广州市举办大型赛事体育馆一览表  131-133
  5. 广州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统计表(2007 年)  133-134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34-135
致谢  135

相似论文

  1. 葫芦岛市连山区综合防灾体系评价与优化研究,TU984.116
  2. 基于Fluent的体育馆建筑火灾烟气流动与控制研究,X928.7
  3. 大型体育馆音响系统设计,TU112
  4. 寒地城市社区防灾空间设计研究,TU984.116
  5. 城中村建筑防灾技术与管理策略研究,TU352
  6. 城市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向公众开放若干问题研究,G633.98
  7. 中小型多功能体育馆声学设计研究,TU112
  8. 高校体育馆平赛结合设计策略研究,TU245.2
  9. 上海某多功能体育馆空调系统夏季能耗模拟与节能探讨,TU831.6
  10. 利用分散搜索法求解容量受限P中位问题及其在设施选址中的应用,TU984
  11. 日本中小学校建筑抗震防灾经验研究,TU352.11
  12. 基于开敞空间的城市体育场所防灾设计研究,TU245
  13. 基于抗震策略的建筑设计研究,TU352.11
  14. 夏热冬冷地区高校中小型体育馆生态设计研究,TU245.2
  15. 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教学领域的应用,TP391.9
  16. 高校体育馆扩声技术仿真研究,TU112
  17. 未来都市建设对空间设计的影响,J525
  18. 综合体育训练馆类建筑比赛大厅气流组织设计与分析,TU831.8
  19. 江西建筑设计企业市场竞争战略研究,F426.92
  20. 公共建筑中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方法研究,TU242
  21. 会展中心会议空间的建筑设计研究,F713.83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设计 > 民用建筑 > 体育建筑 > 体育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