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长江口海区近百年沉积物中的生物硅记录及其对流域人类活动的响应

作 者: 赵真
导 师: 陈中原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关键词: 生物硅 210Pb 137Cs 粒度 有机碳氮 人类活动 生态环境
分类号: P736.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7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几十年,长江流域物质输入发生很大变化。建坝使输沙量减少从而降低河口溶解硅浓度,流域人类活动加剧导致了营养盐N、P的增加。物质输入的变化必然影响长江口表层生产力的变化。从而对河口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本文通过生物硅指标,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口海区表层生产力的变化。本研究利用长江口杭州湾外泥质沉积区获得的两个浅孔(Cx21、Cx38),进行了210pb和137Cs粒度、生物硅、有机碳和有机氮含量分析,旨在揭示近百年长江入海物质变化在沉积物中的纪录。依据两钻孔沉积物210pb和137Cs测试结果一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Cx21孔0.94cm/yr和Cx38孔2.05cm/yr,结合沉积物粒度-长江输沙量变化对比,确定了两孔的年代模式。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指标,将两孔近百年沉积物从下向上分为4个阶段。Ⅰ、Cx21孔100-70cm和Cx38孔200-125cm,对应于上世纪50年代初以前的沉积物堆积。沉积物含砂量较高,生物硅和有机质含量均较低。生物硅平均含量分别为0.76%和0.64%,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0.49%和0.50%,有机氮平均含量分别为0.063%和0.066%;生物硅和有机碳、氮波动基本一致;Ⅱ、Cx21孔69-55cm和Cx38孔124-95cm,可对应于十九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的堆积。两孔沉积物颗粒较细,生物硅含量较高,Cx21孔有机质较高,Cx38孔有机质略高。生物硅平均含量分别为0.87%和0.82%,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0.56%和0.54%,有机氮平均含量分别为0.074%和0.069%;生物硅和有机碳、氮波动在Cx21孔仍基本一致,但在Cx38孔有所分异;Ⅲ、Cx21孔54-26cm和Cx38孔94-55cm,可对应于十九世纪60年代初-80年代中期的堆积。两孔沉积物含砂量均较高,呈现两峰一谷:60年代早中期--峰值,70年代--谷值,80年代早期--峰值,生物硅和有机质的平均含量都处于较低水平。两孔生物硅平均含量分别为0.80%和0.65%,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0.51%和0.50%,有机氮平均含量分别为0.065%和0.066%;Cx21孔中生物硅和有机碳、氮波动基本一致,Cx38孔两者完全分异;Ⅳ、Cx21孔自25cm以上,Cx38孔自54cm以上,相当于十九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长江入海泥沙显著减少时期的堆积。两孔沉积物中含砂量显著减少,生物硅含量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迅速增加,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基本维持在低值。Cx21孔中有机碳、氮的分布和生物硅波动基本一致,而Cx38孔有机碳、氮的平均含量却持续增加,并在钻孔表层达到全孔的最高值。本段生物硅平均含量分别为0.82%和0.71%,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0.60%和0.56%,有机氮平均含量分别为0.068%和0.073%。以上4个阶段生物硅和有机碳、氮含量的变化可反映近百年来长江流域的自然和人类活动过程,尤其是流域人类活动包括:水库截砂—入海溶解硅降低和近几十年来工农业发展导致长江入海N、P营养盐物质输入的增加。上世纪初至中叶,长江输沙量和营养盐的输入变化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长江口浮游藻类以硅藻为主,两钻孔沉积物中生物硅和有机质含量基本一致,又由于表层海温较低,从而导致生物硅和有机质含量均较低。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新中国成立,人口恢复增长,生产活动加快,流域人类活动开始增强。但对河口生态环境开始出现明显影响的时期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即改革开放以后,入海溶解N、P开始增加,长江口外浮游藻类受到影响。1985年之后,随着葛洲坝的建成,入海输沙量急剧减少,导致溶解硅下降,相反在工农业活动下,溶解N、P浓度却急剧增加,所以本研究沉积物中生物硅自80年代后期先呈现短暂高峰后显著降低,而有机碳氮却持续上升,反映了营养盐增加时期,首先是硅藻的大量繁殖,但随着溶解硅的消耗,硅藻类生物受到硅限制,过多的氮磷导致甲藻等其他有毒藻类繁殖。不过上述现象出现在离长江口较近的Cx38孔,在离长江口较远的Cx21孔,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出现了生物硅的短暂高峰,并在此后显著降低,但有机碳、氮基本也呈同步变化,并未在表层出现高含量现象,反映了该孔所在位置有毒藻类的繁殖尚不明显。Cx38孔位于低氧区,而Cx21孔在低氧区之外,前者水深较大,沉积物颗粒较细,后者水深较浅,沉积物颗粒较粗,可能是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3
第一章 前言  13-25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3
    1.1.1 水体中硅的分类  14
    1.1.2 海洋硅循环概述及收支平衡  14-17
    1.1.3 生物硅的地球化学循环  17-19
    1.1.4 生物硅与全球碳循环  19
    1.1.5 海湾和河口环境中生物硅的积累  19-20
    1.1.6 沉积物中生物硅的测定  20-23
  1.2 论文研究意义  23-24
  1.3 本文研究内容、目的及创新点  24-25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5-32
  2.1 长江流域概况  25-27
    2.1.1 重大人类活动简介  25
    2.1.2 长江径流量、输沙量的年内和年际变化  25-27
  2.2 长江水下三角洲概况  27-29
  2.3 东海海流特征  29
  2.4 近现代长江口及东海赤潮事件  29-32
第三章 实验分析方法  32-40
  3.1 样品采集  32-33
  3.2 仪器和试剂的配置  33-34
  3.3 分析方法  34-40
    3.3.1 测定~(210)Pb和~(137)Cs  34-36
    3.3.2 生物硅的测定  36-38
    3.3.3 粒度指标和测试步骤  38-39
    3.3.4 有机碳和有机氮的分析方法  39-40
第四章 实验结果  40-51
  4.1 ~(210)Pb和~(137)Cs的测年结果  40
  4.2 沉积物粒度特征  40-42
  4.3 生物硅的含量特征  42-43
  4.4 有机碳和有机氮的测试结果  43-44
  4.5 生物硅、粒度、有机碳、有机氮间的关系  44-50
  4.6 本章小结  50-51
第五章 讨论柱状沉积的年代模式  51-54
  5.1 柱状沉积物砂含量的特征  51
  5.2 近代长江流域输沙特征  51-52
  5.3 确定沉积物年代分段  52-53
  5.4 本章小结  53-54
第六章 生物硅记录的原因分析——对流域人类活动的响应  54-67
  6.1 有机质的来源变化  54-55
  6.2 生物硅和有机质变化的原因分析  55-62
    6.2.1 长江口营养盐记录的变化  55-57
    6.2.2 长江口浮游植物的变化  57-58
    6.2.3 生物硅记录对流域人类活动的响应  58-62
  6.3 与同区域其它钻孔结果的对比  62-66
  6.4 本章小结  66-67
第七章 结语  67-69
  7.1 主要结论  67-68
  7.2 不足与展望  68-69
参考文献  69-78
后记  78-80

相似论文

  1. 微粉的粒度组合对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TU528.041
  2. 基于GIS的保山市土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X826
  3. 基于GIS和模型的区域生态农业评价研究,S-0
  4. 昆山绰墩农业遗址中存在古水稻土层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证据,S-09
  5.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化,X321
  6. 基于人类行为下的生态环境构建,X171
  7. 生态政治研究,X321
  8. 西南地区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G852.9
  9. 化学技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哲学思考,X820.3
  10. 知识粒度的计算及其在属性约简中的应用研究,TP18
  11. 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F205
  12. 基于区域发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研究,Q16
  13. 亲水·空间·融合,TU984.18
  14. 甘肃省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适配性研究,C964.2
  15. 基于FCM的利益相关者认知下煤矿区生态风险管理,X322
  16. 从化养生谷度假区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研究,TU986
  17. 支持流量疏导的多粒度光网络生存性研究,TN929.1
  18. 生态帝国主义初探,X2
  19. 燃油喷雾粒度分布测量及其信息熵分析,TK407.9
  20. Y市园林绿化苗木发展现状分析及趋势研究,F426.92
  21. Ni电极浆料性能的研究及在叠层片式PTCR中的应用,TN04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海洋学 > 海洋基础科学 > 海洋地质学 > 海洋沉积、历史海洋学 > 海洋沉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