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

作 者: 周华
导 师: 彭韶兵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财务管理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股权激励 盈余管理
分类号: F276.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426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2006年1月1日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推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得到完善,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已开始实施或即将采用股权激励,但股权激励带来的巨大利益是否会促使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本文从盈余管理的角度出发,在对我国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的现实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并且以2005年到2007年股权激励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在本文的写作中综合运用了财务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相关知识,结合了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以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一、研究目的本文以基于契约的盈余管理动机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情况,分析了我国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目的是:1、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2、通过实证研究证明我国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的联系。3、在解决以上二个问题的基础之上,针对我国的股权激励现状及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二、主要内容本文在查阅大量已有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运用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其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目的、内容、思路、贡献,第二章主要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一直以来,国外学者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已有较为广泛的研究,而我国学者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主要是为了规避证监会的制度管制,取得融资与再融资资格以及保住上市公司的资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与西方国家发达的资本市场环境还有较大区别,另一方面关于我国资本市场报酬契约信息来源十分有限,因此我国研究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文章非常少见。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验证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是否会因为股权激励而产生盈余管理。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归纳了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动机及手段,分析了盈余管理与股权激励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介绍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情况的现状,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后股权分置时代一个重要衍生品是股权激励,2006年初,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实施股权激励,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然而股权激励并不是能彻底解决代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管理者股权激励的本意是让他们关注企业长期效益,但在高股价巨大的激励诱惑下,管理层必然更加注重短期利益,从而可能为了获得授予或行权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同时,由于我国股权激励制度刚刚起步,必然会有很多的不足,这也导致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计划的制定上有较多的缺陷,使管理层可能通过股权激励轻松获得巨大的财富。第三部分是第五章实证部分,本章首先建立假设,以2005年度至2007年度已实施股权激励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度量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同时与选出的控制样本公司进行T检验比较,以分析股权激励公司是否会通过盈余管理。结果显示:当上市公司业绩显示刚刚达到股权激励授予或行权的要求时,很可能是通过盈余管理调高盈余来满足激励计划要求的。同时本文也发现当上市公司业绩超过激励计划标准较多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上市公司会通过盈余管理来隐藏盈余。第四部分是第六章,主要是对前文实证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更具前几部分的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上市公司会为了达到股权激励计划的业绩标准而盈余管理,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也表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业绩标准偏低,激励计划没有达到其激励的作用。根据得出的结论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建立合绩效指标时应根据各公司所处的不同行业、公司具体特点采取多样化,避免采用单一的会计指标;扩大股权激励对象范围,使公司利益相关者都能够从股权激励中收益,而不是仅仅考虑管理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建立激励制度的同时更不能忘记约束机制的完善,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保证经理人员的劳动得到合理的报酬,同时也能防止经理人员的短视行为,真正做到既保护经理人员的合理所得,又保护委托人的利益;经理人资源只有通过完善、有效的经理人市场的配置,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用,成熟的经理人才市场能给予公司管理者一个合理的市场价位,保证管理者的独立性。三、主要贡献与不足本文采用已对实施股权激励上市公司与控制样本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比较的方式,验证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研究贡献有以下两点:(1)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与我国实际股权激励现状相联系,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上市公司可能会为了达到股权授予或行权业绩条件而进行盈余管理。国外学者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已有大量的研究,但大都基于采用盈余管理提升股价管理层从中获利的假设展开的,而我国情况与国外有较大不同。一方面,我国股权激励制度处于刚刚起步并不成熟的阶段;另一方面“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上市公司中,这样股权激励在解决代理问题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危害投资者利益的问题。所以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自身的特点,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2)实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和信息来源的有限性,我国专门研究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实证文献还较少,或者只是简单的套用西方研究的模式。本文主要以股份制改革完成后,已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把其业绩与激励计划所要求授予或行权的条件相比较,根据其达到情况分为三类,然后分别与控制样本公司进行比较T检验比较,分析其差异,得出最后的研究结论。本文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由于在2007年以前已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不多,实证研究样本较少,有些假设并没有得到证明,需今后加大样本数量,做进一步的分析;(2)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传导关系分析尚不深入;(3)对我国股权激励机制政策建议方面,目前只是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仍需今后随实践发展而继续深入探。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医药类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F275
  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化工行业外贸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F224
  3. 论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D922.291.91
  4. 可持续发展观下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实证研究,F224
  5.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性质之研究,F276.6
  6.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F276.6
  7. 并购异化中的会计寻租研究,F271
  8.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影响的实证研究,F276.5
  9. 中小板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对财务绩效影响研究,F276.6
  10. 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评价研究,F832.51
  11. 控制权度量模型及计算,O211.3
  12.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相关性研究,F832.51;F224
  13.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实证研究,F224
  14. 煤炭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F426.21
  15. 基于VaR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有效性分析,F832.51;F224
  16.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房地产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F224
  17.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相关性研究,F276.6;F224
  18. 扭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之间关系的研究,F275
  19. 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F276.6
  20.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现状及效用研究,F832.51;F224
  21. 涉农类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评价研究,F832.51;F2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企业经济 > 各种企业经济 > 公司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