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社会排斥条件下成人依恋和人格特质对大学生归属需要和人际交往取向的影响

作 者: 马书采
导 师: 周爱保
学 校: 西北师范大学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关键词: 成人依恋 人格特质 社会排斥 归属需要 人际交往
分类号: G645.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43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成人依恋人格特质归属需要是与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密切相关的变量。在修订了《归属需要量表》,考察262名大学生成人依恋、人格特质和归属需要现状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用两个实验(研究1和研究2)考察受排斥大学生归属需要强度的变化及社会排斥引起的以能否满足归属需要为标准的人际交往取向功利性。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修订的归属需要量表是一个信效度良好的测量工具。大学生具有很强烈的归属需要。女生的归属需要比男生更加强烈。2、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不存在性别差异,而依恋风格的分布上存在很大差异,恐惧型最多(46.6%),其次是冷漠型(26.3%),再次是先占型(16.4%),最少的是安全型(10.7%)。3、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焦虑维度和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维度是其归属需要的显著预测因子。依恋焦虑通过两条途径影响个体的归属需要:一是依恋焦虑→归属需要,另一是依恋焦虑→神经质→归属需要。4、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精神质维度与归属需要呈负相关,对归属需要变异做出负向贡献。5、社会排斥激活受排斥大学生的归属需要进而影响其人际交往取向。大学生社会排斥的人际交往取向表现出以归属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为标准的功利性,大学生做出以满足归属需要为目的的社交选择、社会知觉和社交行为。在社交选择上,归属需要是受排斥个体交友取向的显著预测因子。在社交行为上,归属需要是接纳组个体合作取向的显著预测因子,排斥组个体的合作取向得分显著高于接纳组个体。在社会知觉上,归属需要是排斥组个体对有意拒绝合作的交往对象、接纳组个体对无意拒绝合作的交往对象宜人性和敌意水平所作评价的显著预测因子。排斥组个体对有意拒绝合作的交往对象的宜人性、敌意水平的评价显著低于接纳组被试对无意拒绝合作的交往对象所作的相应评价,而且,排斥组个体认为新交往对象的宜人性比有意拒绝合作的交往对象更高。6、不管排斥组还是接纳组,回避维度对大学生归属需要几乎没有影响。焦虑维度是排斥组个体归属需要的显著预测因子。内外向是接纳组个体的归属需要的显著预测因子。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9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9-40
  1. 问题提出  9-10
  2. 文献综述  10-39
    2.1 成人依恋理论及其测量  10-27
      2.1.1 成人依恋概念的界定  10-13
      2.1.2 成人依恋的心理机制  13-19
      2.1.3 成人依恋风格及其类型与维度  19-22
      2.1.4 成人依恋的测量工具  22-27
    2.2 人格特质理论及其测量  27-30
      2.2.1 主要的特质理论  27-28
      2.2.2 人格特质的测量  28-30
    2.3 归属需要理论及其测量  30-34
      2.3.1 归属需要理论  30-33
      2.3.2 归属需要的测量  33-34
    2.4 社会排斥的心理学研究  34-39
      2.4.1 社会排斥的概念界定  34-35
      2.4.2 有关社会排斥的心理学研究  35-37
      2.4.3 社会排斥的实验研究范式  37-39
  3. 研究目的及假设  39-40
第二部分 量表的修订和现状调查以及相关研究  40-54
  1. 归属需要量表的修订  40-43
    1.1 问卷的初测和形成  40-41
    1.2 问卷的施测  41-42
      1.2.1 研究对象  41
      1.2.2 研究程序  41-42
    1.3 结果与分析  42-43
  2. 大学生成人依恋和人格特质、归属需要现状及其相关  43-54
    2.1 研究对象  44
    2.2 研究工具  44
    2.3 研究程序  44
    2.4 结果与分析  44-53
      2.4.1 大学生成人依恋总体状态  44-46
      2.4.2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成人依恋的关系  46-49
      2.4.3 大学生的归属需要与成人依恋及人格特质的关系  49-53
    2.5 结论  53-54
第三部分 大学生归属需要和人际交往取向的社会排斥效应研究  54-73
  1. 研究1  55-63
    1.1 方法  55-56
      1.1.1 被试  55
      1.1.2 设计和程序  55-56
    1.2 结果  56-62
    1.3 讨论  62-63
  2. 研究2  63-72
    2.1 方法  63-64
      2.1.1 被试  63
      2.1.2 设计和程序  63-64
    2.2 结果  64-70
    2.3 讨论  70-72
  3. 结论  72-73
第四部分 总结、反思和展望  73-76
参考文献  76-82
附录  82-103
后记  103

相似论文

  1.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新探,G521
  2. 中学生人格特质、知觉父亲教养方式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G631
  3. 大学生成人依恋、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B844.2
  4. 大学生人际压力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B844.2
  5. 农村生源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G645.5
  6. 基层公务员人格特质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630.3
  7. 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669.69
  8. 初中生人际交往恐惧的现状调查与团体干预,B844.2
  9. 中职生人际交往行为问题探究,G715.5
  10. 研究生成人依恋类型与应对方式、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G643
  11. 从游戏内人际交往活动看网络游戏成瘾及脱瘾,C912.3
  12. 人格特质、社群承诺和品牌认同的关系研究,F224
  13. 灼口综合征患者人格特质、疼痛及血清皮质醇的相关性研究,R781
  14. 多民族混合学校中学生的心理地位、人际交往能力对社会适应性的影响,B844.2
  15. 汉、回、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G78
  16. 多民族混合学校中学生的同伴关系特点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G635.5
  17. 一线警察的职业倦怠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C912.6
  18. 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研究,B844.2
  19. 大学生身体自尊、人际信任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B844.2
  20. 医学本科生人格特质与考研成败的关系研究,B844.2
  21. 合训学员陆军第一任职的问题及对策研究,E251.3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师与学生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