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CIS原理的城市居住空间可识别性研究

作 者: 李嵩
导 师: 程文
学 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CIS原理 城市居住空间 可识别性
分类号: TU984.1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6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开放的社会思潮和人本主义理念的盛行使人们对居住空间的形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满生活氛围、环境优美的居住区是人们的理想生活场所,而盲目开发建设、机械效仿复制的城市居住空间形象将逐渐失去生存的机会。因此,加强居住空间特色形象建设成为必然,而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解决居住空间物质规划与形象建设的矛盾是这一问题的关键。以可识别性这一基于人性观念的视角为出发点,对于居住空间形象问题的研究是对已有相关理论的补充和延续。基于上述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本文引入了起源于现代商业领域的形象设计理念——CIS原理,探寻城市居住空间特色建设的新思路。通过分析类比现有居住空间可识别性的建设问题,将CIS原理关于形象建设的理论框架运用于城市居住空间可识别性的建构中,为实现居住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系统、更直观的设计方法。本文的研究遵循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首先引入CIS原理在企业形象设计与城市形象设计中的运用,分析城市居住空间可识别性研究的传统理论依据,并与CIS原理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指出居住空间可识别性发展的制约、矛盾与挑战;然后对城市居住空间可识别性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逻辑可识别性和形象可识别性的概念,并结合实例加以分析说明,从精神属性和物质形态两方面对居住空间可识别性进行系统研究;最后,提出适用于居住空间可识别性的借鉴模式,按照创作、运作和设计的不同层次对居住空间可识别性的建构策略进行研究,为创造高品质居住生活环境的探索指明了方向。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9
第1章 绪论  9-23
  1.1 论文研究综述  9-11
    1.1.1 研究背景  9-10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0-11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1-18
    1.2.1 关于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  12-14
    1.2.2 关于城市空间形象及可识别性的研究  14-17
    1.2.3 关于CIS原理的研究  17-18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诠释  18-20
    1.3.1 城市居住空间  18-19
    1.3.2 可识别性  19-20
    1.3.3 CIS原理  20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20-23
    1.4.1 研究方法  20-21
    1.4.2 内容框架  21-23
第2章 城市居住空间可识别性的基础研究  23-46
  2.1 CIS原理的引入  23-30
    2.1.1 企业CIS原理  23-27
    2.1.2 城市CIS原理  27-29
    2.1.3 CIS原理对城市居住空间可识别性的启示  29-30
  2.2 城市居住空间可识别性研究的理论依据  30-35
    2.2.1 环境心理学  31-32
    2.2.2 场所空间理论  32-33
    2.2.3 城市意象理论  33-34
    2.2.4 CIS原理与其他相关理论之比较  34-35
  2.3 城市居住空间可识别性的问题根源  35-39
    2.3.1 城市居民社区意识衰落  36
    2.3.2 居住空间规划理念制约  36-37
    2.3.3 居住空间组织结构固化  37-39
  2.4 城市居住空间可识别性的影响因素  39-45
    2.4.1 主体因素  39-42
    2.4.2 客体因素  42-45
  2.5 本章小结  45-46
第3章 城市居住空间可识别性的内涵解析  46-77
  3.1 城市居住空间可识别性特征  46-51
    3.1.1 地域差异性  46-47
    3.1.2 肌理延续性  47-48
    3.1.3 空间意象性  48-50
    3.1.4 复合多元性  50-51
  3.2 城市居住空间逻辑可识别性  51-64
    3.2.1 主题定位  51-55
    3.2.2 空间形态  55-58
    3.2.3 思想文脉  58-64
  3.3 城市居住空间形象可识别性  64-76
    3.3.1 建筑实体形象  65-71
    3.3.2 外部空间  71-75
    3.3.3 公共设施  75-76
  3.4 本章小结  76-77
第4章 基于CIS的城市居住空间可识别性建构  77-100
  4.1 建构的原则  77-78
    4.1.1 个性展示原则  77
    4.1.2 要素协调原则  77
    4.1.3 公众参与原则  77-78
    4.1.4 积极创新原则  78
  4.2 基于理念识别(MI)的建构  78-84
    4.2.1 遵循时代发展特征  78-79
    4.2.2 顺应自然环境特色  79-82
    4.2.3 提炼居住空间含义  82-84
  4.3 基于行为识别(BI)的建构  84-94
    4.3.1 加强居住行为与城市行为的联系  84-88
    4.3.2 加强居住空间内部环境秩序性和关联性  88-90
    4.3.3 重视居民的行为活动和识别特点  90-94
  4.4 基于视觉识别(VI)的建构  94-99
    4.4.1 居住空间界面  94-96
    4.4.2 居住空间景观环境  96-97
    4.4.3 居住空间标识系统  97-99
  4.5 本章小结  99-100
结论  100-102
参考文献  102-10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7-109
致谢  109

相似论文

  1. 论非传统商标的法律保护,D923.43
  2. 复杂空间组织下铁路客站空间的可识别性设计研究,TU248.1
  3. 城市居住空间与犯罪预防,D917
  4. 基于人性化的高层住宅设计研究,TU241.8
  5. 重庆山地住区环境艺术可识别性设计研究,J525
  6. 当字体进入空间,J524
  7. 基于居住融合的城市保障性住房规划研究,F293.3
  8. 多元寿命分布的识别性及其应用,O212.4
  9. 置换与转化,J305
  10. 不同收入阶层混合居住模式研究,F293.3
  11. 大连城市居住空间扩展及其人居环境问题,TU984.12
  12.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实证研究,C912.81
  13. 成都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研究,F293.3
  14. 城市居住空间的新秩序性研究,TU-024
  15. 高速转型期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调控策略研究,TU984.12
  16. 城市居住空间中的模糊情感,TU984.12
  17. 城市居住空间的建构,C912.81
  18. 大城市居住空间扩展研究,TU984.113
  19. 1949年以来我国城市居住行为与居住空间研究,J505
  20. 现代建筑运动的地域性拓展,TU-80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布局 > 居住区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