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长株潭地区生态适度人口分析

作 者: 聂婧
导 师: 李桂平
学 校: 中南大学
专 业: 社会学
关键词: 两型社会 生态适度人口 “P-E-R”区域匹配模型 生态足迹模型
分类号: C9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国内外关于适度人口的研究古已有之,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长株潭“两型社会”背景下生态适度人口的研究。这完全符合长株潭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宗旨,也是对可持续适度人口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的补充和完善。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研究在分析影响长株潭地区生态适度人口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与人口结构等因素的前提下,,基于两个模型——“P-E-R”区域匹配模型与生态足迹模型对长株潭地区生态适度人口进行计算,结果发现:(1)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同一性。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口数量也在以一定速度增长。(2)人口容量和适度人口并不相等。二者不是同一个概念,某种程度上人口容量要大于适度人口。长株潭地区的经济人口容量、资源人口容量均大于经济适度人口容量、资源适度人口容量。(3)资源适度人口容量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急剧地变化,经济适度人口容量却在不断地增加。(4)不同类型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具有不同的人均生态足迹供需状况。(5)不同模型下的生态适度人口大相径庭。例如,2005年长株潭地区的生态适度人口,“P-E-R”区域匹配模型的计算结果为1122.48万人,而生态足迹模型仅为302.34万人,这与模型自身存在的缺陷有着很大的关系,可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做出趋势预测,弥补·“P-E-R”区域匹配模型的缺陷。(6)未来几年内,长株潭地区的生态适度人口容量将不会发生急剧变化。从对长株潭地区的生态适度人口分析来看,该区域处于超载状态,所以,采取措施应对这一状况是必要的,以有利于“两型社会”的建设。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第一章 导论  7-13
  1.1 研究缘起  7-11
    1.1.1 "两型社会"的提出  7-8
    1.1.2 人口在"两型社会"中的作用  8-9
    1.1.3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9-11
  1.2 研究意义  11-13
    1.2.1 现实意义  11
    1.2.2 理论意义  11-13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框架  13-26
  2.1 研究综述  13-21
    2.1.1 国外的适度人口研究  13-16
    2.1.2 国内的适度人口研究  16-19
    2.1.3 生态适度人口的相关研究  19-21
  2.2 理论依据  21-23
    2.2.1 可持续发展适度人口理论  21-22
    2.2.2 社会系统理论  22-23
  2.3 核心概念的界定  23-26
    2.3.1 人口  23
    2.3.2 人口容量  23-24
    2.3.3 适度人口  24
    2.3.4 生态适度人口  24-25
    2.3.5 生态  25
    2.3.6 两型社会  25-26
第三章 研究设计  26-29
  3.1 研究地域  26-27
  3.2 研究方法  27
  3.3 研究内容  27-28
  3.4 思路框架  28
  3.5 资料来源  28-29
第四章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适度人口影响因子  29-41
  4.1 经济因素  29-32
    4.1.1 经济增长  29-30
    4.1.2 产业结构  30-32
  4.2 社会因素  32-33
    4.2.1 政府角色  32
    4.2.2 个体行为  32-33
  4.3 人口因素  33-41
    4.3.1 人口数量  33-35
    4.3.2 人口素质  35-37
    4.3.3 人口结构  37-41
第五章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适度人口  41-64
  5.1 基于"P-E-R"模型的生态适度人口  41-53
    5.1.1 "P-E-R"区域匹配模型介绍  41
    5.1.2 指标选取  41
    5.1.3 建模框架  41-46
    5.1.4 长株潭地区生态适度人口的测算  46-48
    5.1.5 生态适度人口的时间序列分析  48-53
  5.2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适度人口  53-64
    5.2.1 生态足迹模型概述  54-55
    5.2.2 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方法  55-57
    5.2.3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足迹分析  57-63
    5.2.4 生态足迹模型下的生态适度人口  63-64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64-70
  6.1 研究发现  64-67
  6.2 建议  67-69
  6.3 讨论  69
  6.4 小结  69-70
参考文献  70-74
致谢  74-75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5

相似论文

  1. 两型社会建设的环境伦理学思考,B82-058
  2. 两型社会建设中企业家的道德责任研究,B82-053
  3. 两型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G641
  4. 集群式发展武汉市低碳产业研究,F205
  5. 中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422.6
  6. 武汉、长沙两市的政府网站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作用之比较,D630
  7. 基于改进的TOPSIS模型的长株潭两型社会评价研究,F224
  8. 青竹湖两型社会生态人居规划研究,TU984
  9. 两型社会下会计监管体系研究,F231.6
  10. 两型社会背景下城市空间开敞研究,TU984.113
  11. 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背景下高职教育管理创新研究,G717
  12.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研究,F124;F224
  13. 甘肃省环县人口承载力研究,C92-05
  1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安康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程度评价,X22
  15. 生态足迹模型在耕地可持续研究中的应用,X22
  16. “两型社会”建设中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研究,F270
  17.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临沂市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X22
  18. 生态适度人口规模与国家长远发展的人口总量战略,C92-05
  19. 基于“两型社会”背景下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G718.5
  20.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X22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人口学 > 人口地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