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和适用

作 者: 林安琪
导 师: 王俊民
学 校: 华东政法大学
专 业: 法律
关键词: 电子证据 法律定位 适用
分类号: D9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0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电子证据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承认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法律自身发展的需要。电子证据与传统的证据类型有何异同,如何解决电子证据的定位问题是证据学研究的新领域。本文着重从电子证据的名称、概念、特征、法律地位、国内外立法司法实践展开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适用提出自己的思考。具体来说,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电子证据的概念以及不同的表述方式,对学术界定义电子证据的各种说法进行了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表明了笔者定义电子证据的一些想法。接着对电子证据的独有特点以及它与现有七种证据之间的不同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为下文论述电子证据的其它法律问题打下了铺垫。第二部分,笔者首先分析了我国立法中划分证据的有关方式以及当前我国立法中对电子证据的法律规定。在此基础上,就当前国内学者对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提出的不同观点,即视听资料说、书证说、物证说、混合证据说、鉴定结论说与独立证据说等六种学说一一加以比较评析。最后提出电子证据应当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类型,并阐述了相应的理由。第三部分,笔者主要解读了两大法系以及港台地区对电子证据法律定位的态度,通过对一些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立法和规定入手,研究上述国家和地区如何通过判例法和成文法的方式赋予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为下文我国电子证据立法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经验打下了伏笔。第四部分,笔者简单归纳了我国电子证据的立法状况,结合前文对国外电子证据立法司法的分析,指出应加强对我国电子证据的立法,并对电子证据法律定位提出立法建议。第五部分,笔者针对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越来越多出现的证据形式,如网页数据页面、手机短信进行分析,认为上述形式均应归入电子证据的范畴,并对随之产生的电子证据资格的审查和判断问题进行了探讨。结论部分,笔者再次指出赋予电子证据独立地位,是解决电子证据定位问题较好的方案,并呼吁对电子证据要尽快完善立法,为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3-5
Abstract  5-9
引言  9
第一章 电子证据概述  9-15
  第一节 电子证据的概念  10-12
  第二节 电子证据的特点  12-14
    一、无形性  12-13
    二、高科技性  13
    三、复合性  13
    四、客观真实性  13
    五、易破坏性  13-14
  第三节 电子证据与相近证据的比较  14-15
第二章 电子证据的证据种类归属比较研究  15-34
  第一节 证据种类概述  16-20
    一、划分证据种类主要方式  16-18
    二、我国有关电子证据的规定  18-20
  第二节 电子证据种类归属国内学说比较与评价  20-34
    一、视听资料说  20-23
    二、书证说  23-24
    三、物证说  24-25
    四、鉴定结论说  25-26
    五、混合证据说  26
    六、独立证据说  26-27
    七、比较与评价  27-34
第三章 外国及地区电子证据归属学说比较研究  34-40
  第一节 英美法系国家立法与司法  35-37
    一、美国  35-36
    二、加拿大  36-37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立法与司法  37-39
    一、德国  38
    二、法国  38-39
  第三节 港台地区立法与司法  39
  第四节 比较与评价  39-40
第四章 我国电子证据种类定位立法思考  40-45
  第一节 对我国现行相关立法的评析  40-42
    一、三大诉讼法中对电子证据种类没有明确规定  40-41
    二、司法解释与其它部门法对于电子证据种类的规定相互矛盾  41
    三、地方法规对于电子证据种类的规定存在自相矛盾  41-42
  第二节 国外有关做法的启示  42-43
  第三节 对我国电子证据种类定位立法思考  43-45
第五章 电子证据种类定位立法与司法适用若干问题研究  45-51
  第一节 网络数据页面证据种类定位与适用  45-47
  第二节 手机短信证据种类定位与适用  47-48
  第三节 电子证据的审查和判断  48-51
    一、审查判断电子证据的来源  49
    二、审查判断电子证据的内容  49
    三、审查判断电子证据与待证事实的联系  49-50
    四、审查判断电子证据的收集是否合法  50
    五、结合其他证据进行审查判断  50-51
结论  51-52
参考文献  52-54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4-55

相似论文

  1. 基于EnCase的电子数据取证系统设计与实现,TP311.52
  2. 邓刚诉白银公司侵权案分析,D923
  3. 公平责任原则的审判实践适用研究,D923
  4. 政府采购合同法律问题研究,D922.2
  5. 我国缓刑适用中的问题研究,D924.1
  6. 论心证的公开,D915.13
  7. 电子证据证明力的考察与研究,D915.13
  8. 浅议刑事和解制度,D925.2
  9. 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D922.291.91
  10. 当前行贿犯罪手段的新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D917
  11.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浅析,D924.3
  12. 论国际私法条约在我国国内的适用,D925.1
  13. 住宅小区建筑设施所有权归属研究,D923.2
  14. 税法诚实信用原则研究,F812.42
  15. “一房二卖”的法律适用问题探析,D923.2
  16. 别除权行使法律制度研究,D922.291.92
  17. 论我国亲子鉴定法律适用,D919
  18. 论我国逃税罪的法律适用及制度完善,D924.3
  19. 基于参数辨识的电力系统动态等值方法研究,TM712
  20. 论工伤保险赔偿与侵权损害赔偿之适用关系,D923
  21. 微博在企业内部传播中的适用性研究,F27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诉讼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