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对政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作 者: 王京京
导 师: 胡德映
学 校: 云南师范大学
专 业: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批评语言学 政治话语 辩论 权利 意识形态
分类号: H0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1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批评语言学的出现旨在通过对各种文本特别是大众文本的分析,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人们的语言意识。从理论上讲,批评语言学主要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和萨丕尔-沃夫假设理论。按照萨丕尔-沃夫假设理论,语言决定思维,各种文本对于大众思想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除此之外,韩礼德早在1970年就强调语言的语法结构和社会交往以及人际交往之间的密切联系,即通过他所提出的三种元语言功能对语言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极大地突出了语言的功能,是对早期理论语言学的突破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批评语言学理论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绝大多数批评语言学家都把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他们最基本的研究工具。现如今,随着批评语言学理论的丰富以及众多新的研究方法的引入,批评语言学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新气象。特别是在语料的采集、整理、分类和分析上,则更加科学合理。本论文将对政治文本展开批评性话语分析——即对2004年美国总统辩论进行分析。美国总统竞选每四年举行一次,每逢大选之年,在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之间都将举行三场辩论会。这三场辩论为未来的美国总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领导才能的机会,分析表明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他们在辩论过程中的表现,语言此时成为了他们最有力的武器。事实上,这三场辩论,既可以视为权利的延伸也可以视为权利的争夺,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控制大众的思想,两位候选人都不遗余力的运用各种语言技巧从而使得自己的演说更加生动、可信、有说服力。因此,本文和批评语言学的研究目的是相一致的。本文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将采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一方面采纳范·迪克的社会认知理论,通过对语言、权利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深入探索,帮助国人提高自身的语言意识,进而更好的了解西方民主的本质特征。除此之外,通过对语料的集中采集,分析和筛选,本文还将对政治家的语言特征进行总结。

全文目录


摘要  7-8
Abstract  8-9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9-11
CHAPTER Ⅱ LITERATURE REVIEW  11-21
  2.1.DEFINITION OF CDA  11-12
  2.2.PREVIOUS STUDY OF CDA  12-20
    2.2.1.Overseas study of CDA  12-17
    2.2.2.Domestic study of CDA  17-20
  2.3.RESEARCH INTERESTS  20-21
CHAPTER Ⅲ FRAMEWORK  21-33
  3.1.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21
  3.2.THE APPLICATION OF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TO CDA  21-30
    3.2.1.Ideational function  22-25
    3.2.2.Interpersonal function  25-29
    3.2.3.Textual function  29-30
  3.3.THE SOCIO-COGNITIVE MODEL TO CDA  30-33
    3.3.1.Context models  30-31
    3.3.2.Political implicature  31-33
CHAPTER Ⅳ RESEARCH METHODOLOGY  33-37
  4.1.DATA COLLECTION  33-35
    4.1.1.Political discourse  33
    4.1.2.An Overview of American presidential debate  33-35
  4.2.ANALYSIS PROCEDURES  35-37
CHAPTER Ⅴ DATA ANALYSIS UPON CONCRETE SAMPLES  37-54
  5.1.THE ANALYSIS OF IDEATIONAL FUNCTION  37-41
    5.1.1.Transitivity  37-40
    5.1.2.Lexical choice  40-41
  5.2.THE ANALYSIS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41-52
    5.2.1.Mood  41-44
    5.2.2.Modality  44-52
      5.2.2.1.Modal auxiliary verbs  44-48
      5.2.2.2.Personal Pronoun  48-50
      5.2.2.3.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50-52
  5.3.THE ANALYSIS OF TEXTUAL FUNCTION  52-54
CHAPTER Ⅵ DISCUSSION  54-62
  6.1.THE OUTSTANDING FEATURES OF POLITICAL DISCOURSES  54-62
    6.1.1.Positive self-presentation VS Negative other-presentation  54-57
    6.1.2.Nationalism  57-60
    6.1.3.The number game  60-62
CHAPTER Ⅶ CONCLUSION  62-66
  7.1.MAJOR FINDINGS  62-64
    7.1.1.Power and Language  62-63
    7.1.2.Ideology and Language  63
    7.1.3.Signficance  63-64
  7.2.LIMITATION OF THE STUDY  64-65
  7.3.RECOMME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65-66
NOTES  66-69
BIBLIOGRAPHY  69-7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73-74
ACKNOWLEDGEMENT  74

相似论文

  1.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2. 政党意识形态研究,D05
  3. 知识分子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663.5
  4. 当代中国妇女权利问题之微观视角,D442.6
  5. 新形势下信访处理中的腐败及其治理研究,D632.8
  6. 新生代农民工权利行使的制度保障研究,D412.6
  7. 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探讨,D035
  8. 法国成人学习权利保障策略研究,G720
  9. 网络化形势下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对策研究,D64
  10. 推动我国阳光政府建设的路径探析,D630
  11. 试论发展党内民主中的党员权利保障问题,D262.1
  12. 证券经纪合同研究,F832.51
  13. 政府采购合同法律问题研究,D922.2
  14. 消费者作为瑕疵给付买受人的权利救济,D923
  15. 试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计账簿查阅权研究,D922.291.91
  16. 论我国高校自主办学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G649.2
  17. 框架理论在英语辩论中的应用研究,H311.9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D64
  19. 股东瑕疵出资民事责任问题研究,D922.291.91
  20. 缺失与重构:苏南农民工权利保障研究,D632.1
  21. 社会保险权纠纷行政诉讼解决机制初探,D922.182.3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语言学 > 写作学与修辞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