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经济内部结构失衡和外部双顺差的关系研究

作 者: 何海涛
导 师: 刘力臻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世界经济
关键词: 内外均衡 经济结构失衡 储蓄投资缺口 双顺差
分类号: F1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1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自上个世纪50年代,詹姆斯·爱德华·米德提出内外平衡的概念以来,内外均衡问题日益成为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内外均衡分析的框架一直延续着“米德冲突”、“丁伯根法则”、“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理论的发展而展开。伴随着世界国际分工的深化与国际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各国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也越来越困难。中国在逐渐融入世界经济并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面临内外均衡的问题。本文以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恒等式、吸收模型和“两缺口”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为出发点,对中国内外部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初步探析中国内外经济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中国内外部经济失衡的特点和根本原因。我国内部经济结构失衡决定了外部失衡,外部失衡影响着内部结构失衡的加剧。中国经济内部的主要失衡表现为分配结构上的失衡,即储蓄、消费和投资之间的比例失衡,国内对国民收入的吸收不足,并出现严重的“储蓄投资缺口”,剩余的产出通过净出口而得到消化。另一方面,外部失衡对内部结构失衡具有一定的反馈作用,通过外汇储备的增加影响内部结构性失衡。要解决中国内外部失衡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首先要解决内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优化组合政府与市场的力量;通过积极地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国内需求;坚持工业化和市场化的道路,推进现代化进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投资、消费和出口之间的关系。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7
引言  7-8
一、关于经济内外均衡关系的文献综述  8-12
  (一) 国外研究现状  8-9
  (二) 国内研究现状  9-11
  (三) 对文献的评述  11-12
二、中国经济内部结构失衡和外部“双顺差”  12-18
  (一) 内部结构失衡  12-15
  (二) 外部“双顺差”  15-18
三、内部结构失衡和外部“双顺差”关系的理论分析  18-21
  (一) 国民收入账户恒等式与吸收论  18
  (二) 消费、投资与国际收支的关系式  18-19
  (三) 储蓄、投资与国际收支的关系式  19
  (四) 关系小结  19-21
四、内部结构失衡和外部“双顺差”关系的实证分析  21-24
  (一) 变量与样本  21
  (二)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21-22
  (三) 变量协整关系检验  22-23
  (四)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23-24
五、协调开放经济内外双均衡的政策思考  24-28
  (一) 协调内外部双均衡的总体思路  24-25
  (二) 协调内外部均衡的短期政策举措  25-26
  (三) 协调内外部均衡的中长期政策举措  26-28
结语  28-29
参考文献  29-31
后记  31

相似论文

  1. 以国内价格稳定为基础的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F832.6
  2. 基于FDI视角研究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F832.6
  3. 全球经济不平衡下中国国际收支现状分析,F832.6
  4. 中国“双顺差”的可维持性及改善对策研究,F832.6
  5.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原因研究,F832.6
  6.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研究,F832.6
  7. 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顺差产生的原因的研究,F224
  8. 国际收支双顺差与流动性过剩关系研究,F224
  9.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原因及影响研究,F832.6
  10. 我国“双顺差”问题研究,F832.6
  11. 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F832.6
  12.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与货币政策独立性分析,F822.0;F224
  13.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失衡问题研究,F124
  14. 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因素研究,F832.6
  15.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与流动性过剩关系研究,F752.6
  16. FDI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研究,F832.6
  17. 国际收支“双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F832.6;F124
  18.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历年对比分析(1982-2007年),F832.6
  19. 中国“双顺差”的成因及其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分析,F832.6
  20. 浅析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增长和适度性问题,F832.6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经济建设和发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