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神秘中永不停息的探索

作 者: 刘家华
导 师: 于建华
学 校: 扬州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约翰·福尔斯 《巫术师》 原型批评 自我发现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英国后现代作家约翰?福尔斯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巫术师》初现了福尔斯创作的一贯手法和思想,主人公总是处在不确定、未知或神秘的状态中(犹如没有中心,没有出口的迷宫),去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该书一出版即大获成功,所引起的反响比其发表的任何作品都大。不过,不少读者,甚至部分文学评论家,对作者的意图感到茫然,认为福尔斯在跟读者玩智力游戏(正如小说中康奇斯戏弄尼古拉斯那样)。事实上,《巫术师》属于荣格所认为的幻想型小说,其内容甚至不为作者本人所控制。因为这类小说的作者接受时代赋予的重托,用集体的声音在说话,从而迎合特定时代的精神需要。较与之对应的心理型小说,幻想型小说更能吸引心理学家。他们认为,作品中个人的东西越多,也就越不成其为艺术。要想深刻理解幻想型小说,必须求助于其素材的来源处——集体无意识。本文从原型批评理论出发,分析《巫术师》中出现的叙述结构原型、意象原型、神话原型和人物原型,进而挖掘这部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文章引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福尔斯生平和《巫术师》的创作,其次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这部小说的研究,接着介绍本文拟使用的原型批评理论,最后概述了本文各章内容。第一章叙述结构原型。原型批评理论集大成者弗莱的研究表明,最初的神话是关于自我的丧失和找回的故事,含有“自我迷失”原型,其过程大抵为自我迷失——出奔(自我寻找)——返回(重新开始)。《巫术师》正是循着主人公尼古拉斯这一路线(伦敦——弗雷泽斯岛——伦敦)展开。第二章符号、仪式和神话原型。本章提及的符号有塔罗牌和曼陀罗,其中塔罗牌15世纪发源于意大利,22张王牌与古老的神话、宗教息息相关,后来用于占卜,分析问卜者心理状态及处境。小说中部分人物与王牌中的愚者、魔术师、女祭司等有着极为相似的对应关系。曼陀罗指个体自我认识的需要或者自身所心理状态的体现,在希腊期间以及最后回到伦敦之后,尼古拉斯几次经历曼陀罗。审判尼古拉斯的仪式极具神秘色彩。另外,部分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也在小说中得以“重现”。第三章人物原型。根据荣格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和个体化进程,个人在自我发现的过程中要经历阴影、人格面具、阿尼玛或阿尼姆斯、智慧老人。小说中,尼古拉斯所遇到的主要为阿尼玛和智慧老人,其中阿尼玛由艾莉森和双胞胎姐妹中的莉莉扮演,康奇斯和德?塞特斯夫人扮演智慧老人原型,这些人物都对尼古拉斯的自我发现起到不同的作用。尽管《巫术师》这部小说表面上内容含糊,让读者费解,实质上不失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尼古拉斯在布拉尼的经历让其困惑不解,更让其痛苦不堪。从他成长的角度看来,这种痛苦是值得的。因为,他所经历的痛苦换来的是对其自身、与他人的关系(尤其是女性)和整个世界的全新认识。

全文目录


Abstract  6-8
摘要  8-10
Introduction  10-18
  0.1 Life of John Fowles  10-11
  0.2 The Magus  11-13
  0.3 Literature Review  13-15
  0.4 Archetypal Criticism  15-16
  0.5 Arrangement of Chapters  16-18
Chapter One Archetype in Narrative Structure  18-28
  1.1 Self-losing  19-22
    1.1.1 British Youth Culture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19-20
    1.1.2 Nicholas’s Problems—a Typical Angry Young Man’s  20-22
  1.2 Self Searching  22-25
    1.2.1 Motivity—Sceneries, Mystery, and Lily-Julie  23-24
    1.2.2 Method—Instructing and Involving in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24-25
  1.3 Self Regaining  25-28
Chapter Two Symbol, Ritual and Myth  28-35
  2.1 Mysterious symbols  28-30
    2.1.1 The tarot—from the Fool to the Magus  28-29
    2.1.2 Mandala—a Sense of Peace and Harmony  29-30
  2.2 Ritual—a Mimic Trial  30-31
  2.3 Mythic Characters and Interpretations  31-35
Chapter Three Archetype in Character  35-48
  3.1 Anima—Alison and Lily-Julie  36-43
    3.1.1 Alison—the Primary Anima  38-42
    3.1.2 Lily-Julie—the Secondary Anima  42-43
  3.2 Wise Old Man  43-48
    3.2.1 Conchis—the First Wise Old Man  44-46
    3.2.2 Mrs. Lily de Seitas—the Second Wise Old “Man”  46-48
Conclusion  48-50
Bibliography  50-52
Acknowledgement  52

相似论文

  1. 分析《黑暗崛起》中的传统因素,I561
  2. 从原型模因理论看圣经原型在西方文学中的传播,I106
  3. 精神的荒原现实的还乡—比较《还乡》和《荒原》,I561
  4. 自我发现的旅程,I561
  5. 原型批评视域下伊丽莎白和白流苏的“灰姑娘情结”研究,I106
  6. 叙事学分析多丽丝·莱辛的《天黑前的夏天》,I561
  7. 克服存在孤独的可能性,I561
  8. 《愤怒的葡萄》中的原型分析,I712
  9. 《喧哗与骚动》的神话原型解读,I712
  10. 论《欢乐之家》的狂欢化精神,I712
  11. 神话辉映下的黑色阴影,I712.074
  12. 《远航》中自我发现与实验性写作的联系,I561.074
  13. 一个自我发现的夏日历程,I106.4
  14. 边缘化华裔女性的自我发现与重塑,I712.07
  15. 《吉姆爷》的存在主义解读,I561
  16. 寻找自我的历程——《欢乐之家》中莉莉的悲剧研究,I712
  17. 从原型批评的视角剖析东西方神话中的女神,I106
  18. 《纳尼亚传奇》原型研究,I561
  19. 《看不见的人》的原型解读,I712
  20. 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I0-05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