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元遗民诗人王逢考论

作 者: 何丽娜
导 师: 晏选军
学 校: 中南大学
专 业: 古典文献学
关键词: 王逢 遗民 诗人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5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无论在元末文坛还是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王逢都是一位不可忽略的遗民诗人。王逢家族以孝治家的家风和良好的师学渊源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明初,朱元璋对文人采取有意识的打击,王逢的许多朋友都因此死于非命,在这种高压的生存状态下,王逢竟敢直斥朱元璋为“南朝天子”,如此狂悖的王逢却能得以善终,这主要是因为他懂得变通。王逢一生著述宏富,其诗作含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梧溪集》中有很多能补史传之阙的珍贵史料。王逢诗集版本的刊刻及出版情况颇为曲折,不同版本间也存在诸多差异。目前,学术界对宋、明遗民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元遗民的研究相对薄弱,主要原因应该是元遗民所处的是一个由夷入夏的环境,而宋遗民和明遗民所处的都是由夏入夷的环境。但元遗民不能因为这种特殊性就被文学史忽略。对王逢的个案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元遗民自身的这种特殊性,有利于对遗民的总体研究。王逢在由元入明前后的活动及其诗文创作,对于这一时期遗民文人群体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了对王逢更深入的认识,元诗的链条就会更完整,整个文学史也将更加丰满。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目录  7-9
绪论  9-11
第一章 王逢生平及心路历程  11-24
  1.1 王逢号的由来  11-12
  1.2 王逢家世考略  12-17
  1.3 王逢生平及心路历程  17-24
第二章 元遗民王逢身份考  24-34
  2.1 身经两朝,不事二君  24-25
  2.2 遗逸之辩与隐而不逸  25-27
    2.2.1 遗逸之辩  25-26
    2.2.2 隐而不逸  26-27
  2.3 忠于元朝  27-29
    2.3.1 志在乎元  27-28
    2.3.2 爱之深,责之切  28-29
  2.4 指斥明朝  29
  2.5 高压之下,独善其身——元遗民王逢的特殊性  29-34
    2.5.1 慕梁鸿高节、显遗民精神  29-30
    2.5.2 谨遵父命,终身不仕  30
    2.5.3 用夏变夷的观念使他视元朝为正统  30-31
    2.5.4 正视元朝  31
    2.5.5 祸起轻狂,变通解困  31-34
第三章 《梧溪集》版本源流考  34-42
  3.1 现存重要版本叙录  34-37
    3.1.1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4
    3.1.2 《梧溪集》元刻明修本  34
    3.1.3 知不足斋丛书本  34-35
    3.1.4 中华再造善本  35
    3.1.5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  35-36
    3.1.6 丛书集成初编本  36
    3.1.7.丛书集成续编本  36-37
  3.2 版本的刊刻与流传  37-39
    3.2.1 洪武印本  37
    3.2.2 景泰七年的陈敏政重修本  37-38
    3.2.3 汲古阁藏景泰本、陆贻典校补本  38
    3.2.4 汲古阁藏景泰刻本、周荣起手录本  38
    3.2.5 王世祯明末刊本  38
    3.2.6 蒋西圃抄本  38-39
    3.2.7 知不足斋丛书本  39
    3.2.8 丛书集成初编本和丛书集成续编本  39
    3.2.9 中华再造善本本  39
  3.3 版本间存在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39-42
    3.3.1 差异  39-40
    3.3.2 原因  40-42
第四章 王逢诗作研究  42-50
  4.1 王逢诗作的诗史性  42-45
    4.1.1 忧国忧民  42-43
    4.1.2 以诗证史  43-45
  4.2 标榜忠孝节义  45-50
第五章 元遗民与宋遗民的比较——以王逢与谢枋得为核心  50-60
  5.1 元遗民与宋遗民处境的比较  50-52
    5.1.1 文人在宋代和元代的地位比较  50
    5.1.2 宋末文人的夷夏之防  50-51
    5.1.3 元末文人的用夏变夷的观念  51-52
  5.2 谢枋得与王逢的比较  52-60
    5.2.1 在爱国心的驱使下,谢枋得积极入仕;王逢也爱国,但终身不仕  52-53
    5.2.2 不同的忠君形式折射出不同的社会环境  53-54
    5.2.3 谢枋得严分夷夏,以死抗元,王逢没有  54-56
    5.2.4 谢枋得五次却聘,以死抗元;王逢也不出仕,但他懂得变通  56-57
    5.2.5 谢枋得与王逢对待出仕新朝士人的态度比较  57-60
结语  60-61
参考文献  61-64
致谢  64-65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65

相似论文

  1. 诗意的疏离:图文之间,J506
  2. 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研究,I207.22
  3. 冈特兰堡招贴表现形式特征研究,J53
  4. 现代安徽诗人诗学批评,I207.25
  5. 冒襄的遗民生活与诗歌,I207.22
  6. 论钢琴伴奏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J624.1
  7. 中晚唐江西籍诗人研究,I207.22
  8. 世纪之交的深远回响,I207.22
  9. 杜诗的唐末接受,I207.22
  10. 唐玄宗诗歌研究,I207.22
  11. 周初殷遗民去向研究,K224
  12. 自我表现与自我隐藏,J205
  13. 《雪桥诗话》清诗批评研究,I207.22
  14. 朱鹤龄《愚庵小集》研究,I207.22
  15. 宋人咏物词研究,I207.23
  16. 清初诗人剧作论,I207.3
  17. 中国农民史论,F329
  18. 殷璠《河岳英灵集》唐诗选评研究,I207.22
  19. 在满朝鲜人诗歌意识层次研究,I312.072
  20.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诗意性,B516.54
  21. 清初遗民思想与遗民绘画,J209.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