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萧氏后梁研究

作 者: 吴昌叶
导 师: 王永平
学 校: 扬州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史
关键词: 后梁 南朝 北朝 隋唐 文化交流
分类号: K239.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07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由于后梁国祚短促、屈事异族等方面原因,其历史一直未得到足够的关注事实上,无论就其政治意义还是文化影响,后梁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在政治上,由于后梁为北朝的藩国,北朝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江陵之变”、北周疆域的变迁等事件的考察,如果忽略后梁因素,就难免会失之浮泛与偏颇。在文化方面,后梁虽为弹丸小国,文化却颇为繁荣。在其立国的三十余年里,后梁始终保持与北朝密切的文化交往,这有助于推动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隋唐政治与文化统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第一章简要叙述后梁三十余年历史的发展脉络,力求真实准确地恢复历史原貌。后梁在梁末社会大动乱的背景下立国,它的建立与梁武帝“废嫡立庶”,萧绎、萧警叔侄内阋,萧梁国力的削弱以及萧詧个人因素皆有重大关系。后梁虽以萧梁正统自居,实质上已沦为西魏的傀儡。由于国力弱小,后梁独立势力尽管多次抗争,皆未能摆脱北朝(西魏、北周、隋朝)的控制。随着北朝自身政局的稳固和南北统一时机的成熟,隋文帝便着手废后梁。至此,延续三十三年历史的后梁灭亡,它的灭亡也预示着大一统局面的到来。第二章探究后梁在南北朝政治、军事格局中的地位。后梁处于南北对峙的要冲之地,且以萧梁正统自居。凭借这样的优势,后梁协助西魏、北周掠夺南土拓展疆域。在王琳和陈霸先、陈蒨交锋而无力西顾之际,后梁趁机掠得巴湘之地,掌握了对付南朝的主动权。然而在陈蒨击退王琳、南朝政局稳定后,陈朝又夺回了巴湘之地。在多次交战中,后梁、北周和陈朝都意识到,彼此不可能很快吞并对方,后梁、北周无法据有巴、湘之地,陈朝也不能据有荆、雍,双方形成了对峙的局面。然而要想在“后三国”严峻的政治局面中立于不败之地,各政权都必须适时调整策略。于是,双方达成了“合纵图齐”的战略构想,并且很快将之付诸实践。可以说,北齐的灭亡与周、陈二国“合纵图齐”的策略有一定关系。第三章从阶层分析、士人迁移流动的视角,考察后梁士人群体从形成到流散的过程。由于在梁末大动乱的背景下立国,后梁士人的来源比较复杂。他们来自东扬州、雍州、荆州等不同地域,有的早年便追随萧警,有的则是萧绎旧部,也有陈朝降将。尽管来源复杂,他们在后梁政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群体。按其家族声望和政治地位的不同,后梁士人群体可分为高级士族,次等士族,寒门等不同阶层。各阶层在政权中的作用亦互不相同。隋朝撤藩后,后梁士人群体的主体迁入隋朝,大多数家族趋于没落。然而有的家族却在隋及唐前期始终保持一定政治地位。其中原因固然非止一端,而适时转变士风,从浮华虚无转向务实进取则为其中的关键所在。后梁士人在迁徙流动的同时也带动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后梁在文化上与萧梁一脉相承,属于南学系统。后梁士人的北迁推动了南学北传。“一代儒宗”沈重应邀在长安讲学十余年,北人张衡、杨汪、辛彦之等深受其影响。沈重还作为诸儒代表,参与了北周“三教”之争,成功地捍卫了北周儒教的地位。刘臻、柳(?)、蔡允恭等人在文学方面对杨勇、杨广兄弟皆有一定影响。第四章论述后梁佛教及其偏重禅行的风尚。后梁统治者多信奉佛法,萧警、萧岿都如此,这对后梁佛教的繁盛不无促进作用。据《续高僧传》等僧史所载后梁诸高僧的行迹及其学风表现,后梁佛教明显倾向禅修,从而更多地体现出北朝特色。这既与晋宋以来荆州地区佛教禅学的积淀有关,更与当时北方禅师南游及南北佛学的交流有关。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英文摘要  6-9
绪论  9-19
  一、选题依据及价值  9-11
  二、学术史回顾及研究现状  11-17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7-18
  四、研究难点  18-19
第一章 后梁立国及其处境  19-40
  一、后梁立国及其原因  19-28
    (一) 梁武帝"废嫡立庶"  19-23
    (二) 萧绎、萧詧叔侄之内阋  23-26
    (三) 萧詧政治经验与能力之缺失  26-28
  二、傀儡的心态  28-37
    (一) 立国初的尴尬处境  28-31
    (二) 后梁图谋自治的幻想与变乱  31-37
  三、隋朝撤藩与后梁灭亡  37-40
第二章 后梁与南北朝晚期局势  40-50
  一、与王琳争地  41-44
    (一) 巴州、武州之争  42-43
    (二) 夺取长沙、武陵、南平诸郡  43-44
  二、与陈朝争地  44-50
    (一) 争夺巴、湘之地  44-45
    (二) 再次争夺巴、湘之地  45-47
    (三) 击退陈朝  47-50
第三章 后梁士人群体与南北学术文化之交流  50-76
  一、后梁士人群体之形成及其阶层分析  50-54
    (一) 后梁士人群体的四个来源  50-53
    (二) 后梁各阶层在政权中的地位  53-54
  二、后梁士人群体之流散  54-64
    (一) 后梁士人主体之北迁  55-59
    (二) 后梁北迁士人之遭遇及其原因  59-64
  三、沈重与南北经学的交流  64-69
    (一) 后梁之经学风尚  64-65
    (二) 沈重长安讲学与南学北传  65-67
    (三) 沈重捍卫北周儒学地位  67-69
  四、后梁之文学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69-76
    (一) 后梁之文学  69-72
    (二) 后梁文士北迁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72-76
第四章 后梁禅风之盛行与北朝佛学之南播  76-98
  一、后梁统治集团之崇尚佛教及其教风旨趣  76-80
  二、后梁高僧代表人物之行迹及其禅风之兴盛  80-89
  三、后梁佛教禅学风尚兴盛之原因  89-98
结语  98-100
参考文献  100-106
附录 后梁主要士人族谱  106-108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8-109
致谢  109-110

相似论文

  1. 麦积山石窟北朝时期造像的服饰艺术特征,K879.2
  2. 魏晋南朝民族地区校尉郎将制度考,D691
  3. 隋唐时期荒政研究,K242
  4. 隋唐科技教育研究,K242
  5. 隋唐山东政治势力研究,K241
  6. 十六国北朝教育述论,K235
  7. 隋唐时期中书舍人研究,K242
  8. 南北朝行台制度研究,K239
  9. 魏晋南朝草诏制令制度变化述略,K235
  10. 隋唐“蛊”现象探析,K241
  11. 南朝宫体诗与歌诗表演关系考论,I207.22
  12. 隋唐墓志委婉语研究,K877.45
  13. 隋唐城池军事防御体系探析,K242
  14. 北朝在华粟特人服饰研究,J523.5
  15. 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中轴线)及其保护研究,TU984.114
  16. 隋唐时期汴州的发展,K242
  17. 文化农业经营行为与城乡文化交流研究,G122
  18. 《博雅笛谱》曲名考,J609.2
  19. 隋唐宋语音规范研究,H113
  20. 南朝与北朝骚体文学比较研究,I206.2
  21. 唐末五代道教思想的社会历史观研究,B958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 三国、晋、南北朝(220~589年) > 南北朝(386~589年) > 北朝(386~581年) > 北周(557~581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