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科技创新的投融资支持研究-基于风险分担的视角

作 者: 龚传洲
导 师: 洪银兴
学 校: 南京大学
专 业: 理论经济学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不确定性 投融资 风险收益 风险分担
分类号: G3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3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科技创新是一个科学技术商业化的过程,强调科学和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以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研究强调科学知识和科学发现与经济的直接结合,与技术应用相互渗透,日益融合,已成为科技竞争的焦点。科技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更是当今时代主题。面对全球科技创新浪潮,1995年,我国首次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2006年,我国正式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2011年,我国又指出,“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是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显然,研究科技创新过程,揭示科技创新内在规律,设法解决创新的投融资难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完整的科技创新过程包含知识创新阶段、技术创新阶段和创新扩散阶段。知识创新重在科学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技术创新重在科技成果的生产应用,以将科技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创新扩散重在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升级,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壮大。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其自身的发展在于科技发展推力与市场需求拉力的有效结合,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衔接,因而企业不仅要采用新技术,更要加强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联合研发,成为孵化高新技术的投资主体。对科技创新的风险收益分析表明,创新过程中会出现风险与收益的背离,创新者需要向社会进行大量融资。由于科技创新项目面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等多种风险,社会资金对创新融资的支持十分谨慎,这使得创新融资风险十分突出,投资收益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实际上,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遵循风险收益规律的要求,使得各种社会机构和个人通过资金纽带,为创新者分散和降低投融资风险,提高创新成功率,以形成一种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对于具体的创新者而言,其风险承担能力是有限的。倘若社会能替创新者分担风险,则无疑提高其承受能力,使其可以投资原先所无法承受的风险项目,或者增加创新项目,从而提升整个社会创新能力。为此,需要构建全社会对科技创新投融资风险的分担体系,并形成“官、产、学、研、金”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其中,政府的财政科技投入包括直接的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和间接的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财政激励措施,其风险分担效应在于通过承担知识创新阶段投入的高风险,不断降低科技创新项目的风险,从而将创新活动推进到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内,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资科技项目。金融系统具有风险配置的功能,能满足不同投资者投资创新项目时对流动性和收益率的不同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管理风险来获取收益,具有风险的跨期配置功能,不仅可以为创新融资提供关系型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政策性贷款以及开展金融租赁等服务,而且还可以利用债权治理机制改善创新管理,提高创新成功率。资本市场拥有信息揭示和量化评估优势,能提供多种投融资工具,具有风险的横向配置功能,股权治理机制也有利于对科研人员和管理者人力资本的激励和约束,促进创新成功。创新者根据自身的融资需求特点,可去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获取资金支持,并分散投融资风险。对中国科技创新投融资支持体系的考察一方面通过回顾历史,总结了中国社会所实施的政策措施,肯定了其巨大的激励支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现状分析,又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分析表明,科技创新需要长期持续的资金投入支持,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和政府的财政科技拨款对中国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巨大,而证券市场的支持作用则十分微弱。这说明,现阶段中国科技创新的资金供给还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银行信贷资金,银行系统的科技贷款产品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证券市场围绕科技创新的投融资工具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大力发展证券市场以分散创新投融资的高风险。基于前文的问题分析和计量模型结果,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是加强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领导规划职能,构建激励科技创新的法规制度环境;二是增加财政科技投入总量,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完善和落实科技创新的财税支持政策:三是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鼓励银行金融服务创新,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四是大力建设场外交易市场,探索债券融资新的形式,积极支持风险投资市场创新。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2
第1章 导论  12-35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4
    1.1.1 选题背景  12-13
    1.1.2 研究意义  13-14
  1.2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14-29
    1.2.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14-22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22-29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9-31
    1.3.1 研究方法  30
    1.3.2 技术路线  30-31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31-35
    1.4.1 可能的创新点  31-32
    1.4.2 不足之处  32-35
第2章 科技创新及科技创新项目风险  35-56
  2.1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创新扩散  36-40
    2.1.1 知识创新  36-37
    2.1.2 技术创新  37-38
    2.1.3 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38
    2.1.4 创新扩散  38-40
  2.2 科技创新发展动力与当代表现  40-46
    2.2.1 科技创新的发展动力  40-43
    2.2.2 科技创新的当代表现  43-46
  2.3 科技创新不确定性及创新项目风险  46-56
    2.3.1 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  47-48
    2.3.2 不确定性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48-52
    2.3.3 源于不确定性的创新项目风险  52-56
第3章 科技创新的投融资风险与风险分担  56-84
  3.1 科技创新系统及创新投融资风险  56-64
    3.1.1 科技创新系统  56-58
    3.1.2 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  58-60
    3.1.3 科技创新的投融资风险  60-64
  3.2 科技创新的风险收益分析  64-71
    3.2.1 风险收益的一般理论  64-66
    3.2.2 科技创新的风险收益说明  66-68
    3.2.3 科技创新中风险与收益的分离及风险管理  68-71
  3.3 创新投融资风险的社会分担及创新运行机制  71-84
    3.3.1 金融系统对创新投融资风险的配置  71-77
    3.3.2 政府的科技投入及其对创新投融资风险的分担  77-81
    3.3.3 “官、产、学、研、金”一体化的创新运行机制  81-84
第4章 金融机构贷款——创新投融资风险的跨期分担  84-110
  4.1 金融机构的优势及其对创新投融资风险的分担  84-89
    4.1.1 金融机构的信息处理优势及其对创新项目的优选  84-86
    4.1.2 金融机构的债权治理及其对科技企业的激励约束  86-89
  4.2 创新融资特点与金融机构的贷款创新  89-97
    4.2.1 创新融资特点及其对金融机构贷款的挑战  89-91
    4.2.2 金融机构应对创新融资需求的贷款创新  91-97
  4.3 中国金融机构支持创新投融资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97-110
    4.3.1 中国金融机构对创新投融资的支持状况  98-105
    4.3.2 中国金融机构支持创新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105-110
第5章 资本市场筹资——创新投融资风险的横向分担  110-142
  5.1 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及其对创新投融资风险的分担  110-116
    5.1.1 资本市场的信息揭示功能及其对创新投资的引导  110-113
    5.1.2 资本市场的激励约束功能及其对创新管理的改善  113-116
  5.2 资本市场的层次性及其对创新投融资的支持  116-126
    5.2.1 股票市场对创新投融资的支持  116-119
    5.2.2 债券市场对创新投融资的支持  119-121
    5.2.3 风险投资市场对创新投融资的支持  121-126
  5.3 中国资本市场对创新投融资的支持状况及存在问题  126-142
    5.3.1 中国股票市场支持创新投融资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126-130
    5.3.2 中国债券市场支持创新投融资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130-136
    5.3.3 中国风险投资市场支持创新投融资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136-142
第6章 财政科技投入——创新投融资风险的政府分担  142-168
  6.1 财政科技投入的作用对象及风险分担效应  142-151
    6.1.1 直接财政科技投入分担创新投融资风险的效应  143-147
    6.1.2 间接财政科技投入分担创新投融资风险的效应  147-151
  6.2 财政科技投入的国际经验借鉴  151-157
    6.2.1 美国的财政科技投入  151-154
    6.2.2 日、法等国的财政科技投入  154-157
  6.3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状况及存在问题  157-168
    6.3.1 中国直接财政科技投入状况及存在问题  157-161
    6.3.2 中国间接财政科技投入状况及存在问题  161-168
第7章 中国科技创新融资支持的实证检验  168-181
  7.1 计量模型变量的选取  168-171
    7.1.1 对科技指标的选取  168-170
    7.1.2 对创新融资指标的选取  170-171
  7.2 计量模型的构建  171-175
    7.2.1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172-173
    7.2.2 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  173
    7.2.3 VAR模型的构建  173-175
  7.3 VAR模型的分析  175-178
    7.3.1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175-177
    7.3.2 VAR模型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  177-178
  7.4 模型检验结论  178-181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81-189
  8.1 研究结论  181-184
  8.2 政策建议  184-189
参考文献  189-20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200-201
致谢  201-203

相似论文

  1. 小型望远镜防抖系统的设计与工程实现,TH743
  2. 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TP13
  3.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4. 基于不确定性系统研究方法的高校学生学习成绩分析与预测,G642.4
  5.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G644
  6. 基于不确定性灾害因素的深井合理经济开采深度分析,TD823
  7. 科技企业孵化器投融资服务问题研究,F276.44
  8. 两类不确定系统基于网络的鲁棒滤波,O231
  9. 南通市地主港建港模式研究,F552
  10. 笛卡尔对确定性的追求,B565.21
  11. 一类不确定广义双线性系统的鲁棒H_∞控制,TP13
  12. 长时延不确定网络控制系统的保性能控制,TP273
  13. 阶梯型时间序列时域分析及应用,O211.61
  14. 基于VaR的中国开放式基金收益与风险关系实证研究,F224
  15. 沈阳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优分析及对策,G322.7
  16. 非线性系统的智能滑模变结构控制的研究,O231.2
  17. 仿射不确定广义系统的鲁棒耗散性分析及控制,TP13
  18. 不确定时滞广义双线性系统的鲁棒控制研究,TP13
  19. 南京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F224
  20. 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G322
  21. 基于异步智能算法的生产调度问题的研究,TP18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科学、科学研究 > 世界各国科学研究事业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