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鲁迅的科普贡献研究

作 者: 姚清华
导 师: 陈发俊
学 校: 安徽医科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鲁迅研究 科学普及 科学救国
分类号: G3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鲁迅先生一生不仅致力于文学事业,还从事科学普及工作,并且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通过自己的著作、译著和言论向国人进行宣传普及,颇具开创性。本文从鲁迅所处的社会背景与个人经历入手探究鲁迅从事科学普及的目的,研究鲁迅在中国近代科普史上的科普贡献。鲁迅的科普贡献主要体现在科普著作、科普译著、科普教学实践及言论、科学小品文四个方面。本论文通过文献研究和计量分析等方法从两个方面论述鲁迅的科普贡献。第一,从鲁迅所处的社会背景与个人经历探究了促使鲁迅萌发科普意识的因素及其科普目的的发展与确立。鲁迅在从事科普过程中,与现代许多科普作家一样,注重科普论文、科普著作及科学言论与时代背景的联系,追求行之有效的科普途径进行科学普及。第二,论述鲁迅的科普贡献。首先,笔者采取列表形式,把鲁迅的科普作品放在近代第一科普阶段本土作家群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探讨其在当时的科普贡献;其次,关于列表分析了鲁迅的科普译著,与科普著作部分不同的是,此部分例举了近代文学界、思想界代表人物的科普作品与鲁迅的科普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与之进行比较的科普译著有鲁迅前期和同期的科普译著,所选著作均为个人单独译著;再次,关于鲁迅所从事的科普教学实践及发表的科普言论,则抽取当时具有进步意义或巨大影响的实例进行分析;最后,关于鲁迅的科学小品文[1],数量比较多,且文法随意,这也正是它的特别之处,科普性比较强,因此笔者仅列举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予以解读。总之,鲁迅是本着科学性、实用性、借鉴性为一体的目标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本文围绕着这三个特点对资料进行搜辑整理,论述鲁迅在自然科学普及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0
1、绪论  10-13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0-1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2
    1.2.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11
    1.2.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11-12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2
  1.4 研究方法  12-13
2、鲁迅科普的成因与目的  13-19
  2.1 社会背景与亲身经历  13-15
    2.1.1 科学救国的社会背景  13-14
    2.1.2 亲身经历的三次政治运动  14-15
  2.2 个人成长经历  15-17
    2.2.1 儿时浓厚的博物兴趣  15
    2.2.2 新式学堂学习研究自然科学  15-16
    2.2.3 日本留学对自然科学的认识  16-17
  2.3 鲁迅的科普目的: 立人救国  17-19
    2.3.1 科学救国: 科学-“立人”-救国  18
    2.3.2 科学救国:“立人”-科学-救国  18-19
3、鲁迅的科普贡献  19-39
  3.1 撰写科普著作  19-28
  3.2 翻译科普著作  28-35
  3.3 科普教学实践及言论  35-36
    3.3.1 科普实践活动  35-36
    3.3.2 力倡媒体加强科普  36
  3.4 撰写科学小品文—普及科学知识  36-39
4.总结  39-41
参考文献  41-45
附录 1:个人简历  45-46
致谢  46

相似论文

  1. 任鸿隽科学思想再研究,K25
  2. 新媒体艺术在科普中的应用研究,G315
  3. 近代云南农学书刊研究,S-09
  4. 我国高校博物馆科普功能研究,G269.2
  5. 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普及的方法的研究,G633.7
  6. 关于我国科普图书出路的思考,G239.2
  7. 当代大众传媒的科普传播功能及策略研究,G206
  8. 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研究,K261
  9. 论任鸿隽的科学思想及其对中国科学的贡献,G322
  10. 任鸿隽,K825.46
  11. 大学综合化学网站的建设与研究,TP393.092
  12. 中国科学社与中国近代科普教育(1914-1949),G322.9
  13. 科学普及对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及对策思考,N4
  14. 科学传播的演变研究,G301
  15. 任鸿隽科学思想述论,N092
  16. 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研究,N092
  17.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媒的科普功能研究,G206.3
  18. 南京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现状及其提升路径研究,C912
  19. 自主创新文化价值观体系研究,G0
  20. 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G322.0
  21. 试论影响我国科学普及工作的原因,G322.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科学、科学研究 > 世界各国科学研究事业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