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变迁研究(1950-2012年)-基于主体认知的视角

作 者: 齐艳华
导 师: 韩毅
学 校: 辽宁大学
专 业: 经济史
关键词: 失业保险制度 主体认知 制度变迁 制度绩效
分类号: F842.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8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制度变迁是一个适应性的调整过程,在动态的时间维度内,人类的认知过程形成了制度的变迁轨迹。基于诺思的共享心智模型,以主体的认知为视角对失业保险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完善进行了研究,遵循了“现实→信念→制度→改变了的现实→改变了的信念→制度变迁”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从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期存在所有制、身份、城乡的界限到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期突破了所有制界限再到失业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期突破了城乡的界限,是一个主体认知不断调整、试错的、渐进的过程,相应地,失业保险制度变迁也是一个不断地调整、试错的、渐进的过程。失业保险制度从1986年建立到2012年,仅仅二十四年的时间,却颁布了4个法律性的文件。这说明了,认知与制度变迁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认知的变化会推动制度变迁的发生,而制度变迁又会使个体的认知与偏好发生改变。文中运用了实证的分析方法,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模型通过历史的史实对失业保险制度进行分析。运用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使用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制度绩效。历史分析的方法把失业保险制度分为三个阶段,即建立期、发展期和进一步发展期,还运用了法学的方法对失业保险的法律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制度变迁过程根源于现实中不断的变化,这现实上的变化又导致认知发生改变,反过来导致个体修改心智结构,再反过来修改现实,一直不断的持续进行。失业保险制度的变迁是一个主体的认知同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二者共同推进了制度变迁,而变迁的基础却是主体的认知,主体认知是推动制度变迁的能动力。文章分为六个部分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变迁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论述了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失业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的文献综述、创新与不足的内容。第二部分是认知、信念与制度变迁的理论,先介绍了认知和信念,然后讲述了认知引入制度变迁的理论,其中包括了哈耶克、诺思、青木昌彦、斯密德和鲍尔斯的认知理论,最后阐述了认知引入制度变迁的作用。第三部分是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期,首先对失业保险制度产生的制度背景进行了阐述,接着对产生失业保险制度的主体认知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制度的创新的体制基础和深层原因进行了论述,最后讲述了制度的形成,即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1986年《国营企业待业保险暂行规定》。第四部分是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期,先对失业保险制度的背景进行了讲述,接着对主体的认知调整进行了分析,然后讲述了制度调整期的制度绩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对制度进行了调整—1993年《国营企业待业保险规定》。再接着又讲述了制度发展的背景,对制度发展的主体认知进行了分析,这包括对过渡性制度安排的认知分析和失业保险制度发展的认知分析,然后阐述了制度的发展期,包括了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内容和产生的原因分析,失业保险制度的绩效分析和存在的问题,制度的发展—1999年《失业保险条例》。第五部分是失业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期,先分析了制度进一步发展的背景,接着对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主体认知进行了分析,然后在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期,先讲述了制度的并轨、制度的功能转化趋势,随后阐述了制度的绩效、存在的问题,最后是制度的进一步发展—2010年《社会保险法》。第六部分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构想,从继续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创新失业保险的基金制度、强化失业保险的待遇制度、完善失业保险的管理制度四个方面进行了叙述。最后一部分是结论。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4
第1章 绪论  14-27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6
    1.1.1 研究目的  14-15
    1.1.2 研究意义  15-16
  1.2 研究方法  16-17
    1.2.1 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  16
    1.2.2 历史分析的方法  16
    1.2.3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方法  16
    1.2.4 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  16-17
  1.3 失业保险的理论基础  17-20
    1.3.1 经济学理论基础  17-19
    1.3.2 政治学理论基础  19-20
  1.4 文献综述  20-25
    1.4.1 国内文献综述  20-24
    1.4.2 国外文献综述  24-25
  1.5 创新与不足  25-27
    1.5.1 创新  25-26
    1.5.2 不足  26-27
第2章 认知、信念与制度变迁  27-55
  2.1 认知  27-33
    2.1.1 认知的概念  27-28
    2.1.2 认知与行为  28-29
    2.1.3 认知与意识形态  29-30
    2.1.4 认知图式  30-32
    2.1.5 认知模式  32-33
  2.2 信念  33-35
    2.2.1 信念的概念  33
    2.2.2 信念与制度  33-35
  2.3 认知引入制度变迁的理论  35-53
    2.3.1 哈耶克基于心智和文化演化的自生自发社会秩序  36-40
    2.3.2 诺思基于共享心智模型的制度变迁理论  40-44
    2.3.3 青木昌彦基于主观博弈模型的制度变迁理论  44-47
    2.3.4 斯密德基于状态、结构、绩效分析框架的制度变迁理论  47-49
    2.3.5 鲍尔斯基于行为与制度的共同演化理论  49-52
    2.3.6 评述  52-53
  2.4 认知引入制度变迁的作用  53-55
第3章 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期:所有制、身份、城乡界限(1950-1986 年)  55-74
  3.1 制度产生的背景分析  55-58
    3.1.1 “大跃进”运动  55-56
    3.1.2 “上山下乡”运动  56-58
    3.1.3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58
  3.2 失业保险制度建立的认知分析  58-65
    3.2.1 失业保险的认知缺失  58-63
    3.2.2 失业保险的认知转变  63-65
  3.3 制度的建立(1986 年)  65-73
    3.3.1 制度建立的体制基础:经济体制改革  65-67
    3.3.2 失业保险制度建立的深层原因分析  67-71
    3.3.3 制度的形成:1986 年《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  71-73
  3.4 小结  73-74
第4章 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期:突破所有制界限(1987-1999 年)  74-105
  4.1 制度调整的背景分析:企业经营机制转换(1987-1993 年)  74-76
  4.2 制度调整的认知分析  76-78
    4.2.1 个人信念  76-77
    4.2.2 集体共有信念  77-78
  4.3 制度的调整期:1987-1993 年  78-85
    4.3.1 制度绩效分析  78-81
    4.3.2 制度存在的问题  81-83
    4.3.3 制度的调整:1993 年《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  83-85
  4.4 制度发展的背景分析:现代企业制度(1993-1999 年)  85-87
  4.5 制度发展的认知分析  87-90
    4.5.1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制度产生的认知分析  87-88
    4.5.2 失业保险发展的认知分析  88-90
  4.6 制度的发展期:双轨制(1993-1999 年)  90-103
    4.6.1 过渡性制度安排: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再就业工程(1993-1999年)  90-95
    4.6.2 制度绩效分析  95-99
    4.6.3 制度存在的问题  99-101
    4.6.4 制度的发展:1999 年《失业保险条例》  101-103
  4.7 小结  103-105
第5章 失业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期:突破城乡界限(2000 年后)  105-130
  5.1 制度进一步发展的背景分析  105-107
    5.1.1 2000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05-106
    5.1.2 2007 年的金融危机  106-107
  5.2 制度进一步发展的认知分析  107-110
    5.2.1 并轨的认知分析  107-108
    5.2.2 失业保险进一步发展的认知分析  108-110
  5.3 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期:2000-2009 年  110-128
    5.3.1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再就业制度的并轨:2000-2005 年  110-115
    5.3.2 制度的功能转化趋势:从注重生活保障转变为促进就业  115-118
    5.3.3 制度绩效分析:2000-2009 年  118-122
    5.3.4 制度存在的问题  122-127
    5.3.5 制度的进一步发展:2010 年《社会保险法》  127-128
  5.4 小结  128-130
第6章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构想  130-138
  6.1 继续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  130-132
  6.2 创新失业保险的基金制度  132-134
    6.2.1 进一步提高失业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并建立中央调剂金制度  132
    6.2.2 创新失业保险的费率机制  132-133
    6.2.3 创新失业保险的征收方式  133
    6.2.4 合理分配基金支出的比例  133-134
  6.3 强化失业保险的待遇制度  134-136
    6.3.1 明确受益人的资格条件  134-135
    6.3.2 优化失业保险金给付标准和缩短失业保险金给付期限  135-136
    6.3.3 重新确立失业保险金待遇的计算标准  136
  6.4 完善失业保险的管理制度  136-138
    6.4.1 完善失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并建立隐性就业者的信息鉴别机制  136
    6.4.2 加强失业保险的外部监管机制  136-138
结束语  138-140
参考文献  140-151
致谢  151-15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53-154

相似论文

  1. 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个案研究,G451.1
  2. 制度变迁视角下我国与美日欧汽车召回制度的比较研究,F426.471
  3. 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研究,F842.6
  4. 行唐县建设局下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设计探究,D630.3
  5. 正式制度变迁对中国企业国际化行为影响研究,F752
  6.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研究,F842.6
  7. 失地农民幸福感的制度经济学研究,F323.89
  8. 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制度化与规范化初探,J832
  9. 失业保险制度运行研究,F842.6
  10.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探索与研究,R197.1
  11. 中国、越南、新加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G649.1
  12.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政治逻辑,F321.1
  13. 永平铜矿企业激励机制研究,F426.1;F224
  14. 我国血液管理体制改革与政策分析,R197.1
  15. 新密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证研究,R197.1
  16. 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制度与其绩效的关系研究,F832.33;F224
  17. 长春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研究,F842.6
  18.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与评估(1949-1980),R197.1
  19. 明代开中盐法产生及其嬗变的经济分析,K248
  20. 经济转型中FDI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F752.67;F224
  21. 制度变迁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关系研究,F752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保险 > 中国保险业 > 保险业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